精气
介绍
解释
⑵构成生命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和功能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⑶水谷之精微。《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⑷指五脏之气。《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
⑸精和气的合称。《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太史奏道:‘神人下降,必主帧祥,王何不请其漦而藏之?漦乃龙之精气,藏之必主获福。’”
⑹指日月星辰。《素问·五运行大论》:“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⑺精阳之气。《素问·奇病论》:“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王冰注:“精气,谓精阳之气也。”
⑻指正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
⑼又,指精神。 ①《素问·五藏别论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精气’作‘精神’。”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其实古代精、气、神三字是通用的,精气、精神可以互用。‘精神内守’即‘精气内守’,‘精神乃治’即‘精气乃治’。《三十六难》‘谓精神之所舍’即‘谓精气之所舍’。《史·扁鹊传》‘精神不能止邪气’即‘精气不能止邪气。’”
《素问补识》:“天雄按:王注精神为精气,与邪气为对待,与《史记·扁鹊传》‘精神不能止邪气’,精邪对举同。《内经》中凡精神即精气。”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