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癃闭

癃闭是由于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癃和虽有区,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称为癃闭。病。出《素问·五常政大论》。《灵枢·本输》称为癃。《类治裁·癃遗溺》:“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凡小便排出......
目录

病名出处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灵枢·本输》称为癃。《类治裁·癃遗溺》:“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凡小便排出甚少或完全无尿排出者,统称癃闭。可由肺热壅盛,热结膀胱,水道阻塞,气虚肝郁气滞阴液不足,肾阳虚衰,转胞等所致。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见小便点滴而下,或全然不通,并伴有呼吸急促干,烦渴欲饮,苔薄黄,数等症。治宜清润燥,通利水道。饮。或用探吐法。热结膀胱气化失调,则小便量少而热赤,甚至塞不出,小急满胀痛,渴不多饮舌苔黄,数,治宜清热通利。八正、通瞿麦汤、滋。败瘀血阻塞水道,则见尿闭不出,或滴沥而下,或见瘀点,细涩或细数。治宜结,通利水道。代抵当桃仁汤、牛膝膏、蒲灰气虚气滞阴液不足、命门衰、转胞所致者,详见气虚小便不利、小便不利、阴虚小便不利、阳虚小便不利等条。

病名来历

癃闭,首见于《》,该书对癃闭的病位、病机作了概要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谓:“膀胱病,小便”;《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实则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癃则泻之。”需要一提的是东汉殇帝姓刘癃,由于避讳,而将癃改为“淋”,或改为“”。所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没有癃闭称。

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这一避讳影响极为深远,直至宋元,仍是淋、癃不分。如宋·《三因极一病论·淋叙论》仍说:“淋,古谓之癃,称不同也。”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记载,而没有癃闭称。明代以后,始将淋、癃分,而各成为独立的疾病。在病因病机面,《诸病源候论·便病诸候》提出:“小便不通,由膀胱俱有热故也。”“小便难者,此是膀胱热故也。”认为二者系因热的程度不同所致,“热大盛”则令“小便不通”;“热势极微”,故“但小便难也”。

《备急千金要·膀胱腑》已有了导尿术的记载。《法·小便不通》认为该病有“气虚血虚、有实热”等类型,并辨证论治的精神,运用探吐法治疗小便不通。《景岳全书·癃闭》将癃闭病因归纳为四个面: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门热不通;有因热居者,则或以败,或以槁,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阳下竭,元海无气虚者;有因气逆,妨碍膀胱实而者。并详细阐述了气虚病理机转。

癃闭相当于西医中各种原因起的尿潴留和无尿症。其神经尿闭膀胱括约痉挛、尿路结石、尿路肿、尿路损伤、尿道狭窄、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现的尿潴留及功能不全起的少尿无尿症。

病因病机

病因

1.湿热蕴结过食辛辣肥腻,酿湿生热,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或湿热素盛,热下移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侵袭,膀胱湿热阻滞,气化不利,小便不通,或尿量极少,而为癃闭

2.肺热为水之上源。热肺热壅,不能肃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又因热过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为热阻,气化不利,而成癃闭

3.脾气不升劳倦,饮食不,或久病体弱,致脾虚清气不能上升,则浊难以下降,小便因而不通,而成癃闭。故《灵枢·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4.元亏虚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肾阳不足,命门衰,不化水,是以“无阳则阴无以化”,而致尿不得出;或因下焦炽热,日久不愈,耗损津液,以致肾阴亏虚,水府枯竭,而成癃闭

5.肝郁气滞七情所伤,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从而影响三焦水液的运气化功能,致使水道通调受阻,癃闭。且肝经经脉绕阴器,抵少,这也是肝经有病,可导致癃闭的原因。所以《灵枢·经脉》提出:“厥阴,………是所生病者,……遗溺、癃。”

6.尿路阻塞瘀血,或肿块结石,阻塞尿道,小便难以排出,因而癃闭。即《景岳全书·癃闭》所说:“或以败,或以槁,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病机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的通畅,有赖于膀胱气化,因此,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素问·经脉论篇》又曰:“饮人于,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气,上归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四布,五。”

水液的吸收、运、排泄,还有赖于三焦气化的通调、转输、化,故癃闭的病位还与三焦密切相。上焦之不化,当责之于失其职,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之不化,当责之于脾气虚弱,则不能升清降浊;下焦之不化,当责之于肾阳亏虚,不化水,肾阴不足,水府枯竭,均可导致癃闭肝郁气滞,使三焦气化不利,也会发生癃闭。此外,各种原因起的尿路阻塞,均可癃闭。基本病机可归纳为三焦气化不利,或尿路阻塞,导致膀胱气化失司。

临床表现

本病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小便塞不通,点滴全无为要临床表现。起病或突然发生,或逐渐成。一般在癃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利,排尿滴沥不尽,或排尿无力,或尿流变细,或尿流突然中断,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在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通,全日总尿量极少,甚至点滴全无,或小便欲解不出,小腹满胀,状如覆碗。尿闭可突然发生,亦可由癃逐渐发展而来。病情严重时,尚可出现头晕胸闷促,恶心呕吐秽浊,水肿,甚至烦躁神昏等症。尿道无疼痛感觉。

病型诊断

1.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或小便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

2.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手术后患者。常有淋证水肿病病史。

3.凡小腹胀满,小便欲解不出,触叩小膀胱区明显胀满者,是为尿潴留,若全日小便总量明显减少或不通,无尿意,无小腹胀满,触叩小膀胱区亦无明显充盈征象,则多属功能衰竭。

4.适当选择肛门指诊、B超、部X线摄膀胱镜、功能检查,以明确是膀胱尿道还是前列腺等疾病起的癃闭

鉴别诊断

1.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拘急,痛为特征。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而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2.关格是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的一种病癃闭要是指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则小便塞不通为症的一类病。二者皆有小便不通,故需鉴关格必有呕吐,而癃闭一般无呕吐症状,只以小便量极少或全无为特征。二者的系是癃闭可发展为关格,而关格不一定都是由癃闭发展而来,还可由水肿淋证发展而成。

辨证施治

1.膀胱湿热

候:小便量少难出,点滴而下,甚或涓滴不畅,小腹胀满,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滑数。治则:清利膀胱湿热八正加减。方药滑石木通车前子、篇蓄、瞿麦知母黄柏栀子大黄。水服。中成药:通分清五淋单方(薛吉楝《新中医》1988.10)。方药肉桂知母黄柏、生地黄竹叶。水服。

2.肝郁气滞

候:小便突然不通,或通而不畅,胁痛,小便胀急,口苦,多因精神紧张或惊恐而发,舌苔薄白,弦。治则疏肝理气开窍泄浊。沉香加减。

3.瘀浊阻滞

候:小便滴沥不畅,或尿细如线,甚或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涩。治则:祛瘀通开窍泄浊。代抵当加减。方药当归尾、桃仁红花茯苓车前子、泽泻大黄穿山甲。水服。中成药:前列通复方淋通、前列通瘀囊。单方:益母皂角汤(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医秘验粹》)。方药益母草皂角刺赤芍乌药土茯苓蒲公英车前子、玉米须甘草梢。水服。

4.脾虚

候:下坠感,时欲小便而滴沥不爽,排尿无力精神萎靡,动则气短,食少,腹胀,大便溏薄,面色晄白,淡苔薄白,沉细弱。治则:补升提。补中益汤(李杲《论》)加减。方药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肉桂泽泻甘草。水服。中成药:补中益单方:益汤(张升平《山东中医杂志》1984)。方药黄芪冬葵子、党参茯苓白术知母、石柴胡升麻肉桂通草甘草。水服。

5.亏虚

候:小坠胀,小便欲解而不得出,或滴沥不爽,排尿无力膝酸软,精神萎靡,耳鸣失聪,面色晄白,淡苔薄白,沉细弱。治则利水。济生(严用和《济生》)加减。方药熟地黄山药泽泻巴戟天茯苓肉桂山茱萸、熟附子车前子、牛膝牡丹皮。水服。中成药:金匮单方:温阳利尿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药附子桂枝党参白术乌药木香五味子麦冬竹叶猪苓茯苓。水服。

6.肺热壅盛

候:小便癃闭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苔薄黄,数。治则:清肺热,利水道。饮(李用粹《治汇补》)加减。方药黄芩桑白皮栀子麦冬茯苓、北杏仁木通车前子。水服。

治疗原则

图片

癃闭的治疗应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但通之之法,有直接、间接之分,因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助气化,使气化,小便自通。同时,还要病因病机,病变在的不同,进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晶。此外,尚可据“上窍下窍自通”的理论,用开提法,上以通下,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治疗。

若小腹胀急,小便点滴不下,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

疾病预防

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消除诸如忍尿,压迫会阴部,外阴不洁,过食肥甘辛辣,过量饮,贪凉,纵欲过劳等外入侵和湿热生的有因素;积极治疗淋证水肿、尿路及尿路周边肿等疾病,对防治癃闭均有重要意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密褶红菇

下一篇 密蒙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