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交叉性异位肾伴有或不伴有融合

脏位于其对侧的窝时称之为脏交叉异位。90%以上的交叉异位与其对侧的正常脏相融,而最常见于马蹄。融异常的概念最早于1938年由Wilmer提出,1957年Mcdonald将其概念予以扩展,包括脏交叉异位伴融或交叉异位不伴融。融要有如下几种类型:①融并下侧异位;②C或S;③块状或蛋糕状融;④L;⑤;⑥融并头侧异位。一、发病原因......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脏交叉异位发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Wilmer认为可能是脐动脉的异常产生一种压力阻碍了脏向头侧迁移,从而转向阻力较小的对侧。Poter等人认为是输尿管游走到了对侧的缘故。Cook和Stephens则推测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尾侧发生异常的转位,从而起泄殖腔及Wolffian管结构的位置发生异常,可能是一侧输尿管跨过中线进入对侧中基,或在上升过程中脏和其输尿管转位到对侧。后组织的融发生在其仍在真并在其向头侧移位之前或同时发生,或在其上升的后期发生。融的程度取决于发育原基相互之间的靠近程度。

二、发病机

交叉异位的发生与两相接触的时间有。异位常位于正常的下侧,一般两上升是同步的,但异位却落后于正常。可能是由于其在跨越至对侧的过程中产生了时间上的滞后。于是通常是异位的上极与正常下极相融。当正常上升到其自身的位置后或由于受到腹膜结构的阻碍融才停止上升。融的最终外取决于融和自身旋转的程度。一旦两,则不再发生旋转。因此两的位置提示了先天性缺陷的发生时间。肾盂较靠前提示融发生较早,若肾盂的位置正常则提示融发生于旋转完全之后。

90%的异位常与正常相融。若两不发生融则未发生异位的脏常处于其正常位置,而异位则位于其下肾盂朝向前,两相分离各自被其包膜所包绕。当两未发生融时正常输尿管进入到同侧膀胱,而异位输尿管则跨过中线进入到对侧的膀胱。孤交叉异位时常位于对侧窝,位置偏低,在第1至第3椎水平,常旋转不良。当位于盆腔仅上升至低位的部时几乎没有旋转肾盂朝向前输尿管在骶2水平跨过对侧进入膀胱。而对侧的输尿管多缺如,或只留下一退化的残迹。双侧交叉异位时两的外肾盂均正常,输尿管在较低的椎水平跨过中线相交叉进入对侧的膀胱。融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各液供应也变化较大,可有一条或多条融

在各种融的异常中,输尿管多是正常的,膀胱三角也是正常的,只有孤异位时其对侧输尿管才发生退化或缺如。偶尔正常侧的脏也会有异位输尿管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常发生在异位脏。在儿童中孤异位的其他并症最多,要包括如下:约50%患者发生骼系统异常,约40%的患者发生生殖系统的异常,如男性中的隐匿性阴茎和女性中的阴道锁,此外还有心血管系统的缺陷等。

症状体征

大多数交叉异位肾病人无症状,如果有症状常在中年发病,包括模糊的下腹痛、脓尿、血尿泌尿系感染。异常的位置和异位的管可起梗阻而致积水和结石成。有的病人可有无症状部肿块。临床上遇到下部活动性肿块时,应想到异位可能。

并发症

先天性并发症有脏转位、脐尿管残存、椎裂及尿道下裂等。获得性并发症有肾盂肾炎积水、积脓、结石、结核和肿等,此类并发症约见于30%的病例。但一组34例非融型交叉异位中,19例(57%)有各种不同的并发症,其中以并发感染最高,共11例(33%),肿3例(9.1%)。

检查鉴别

一、检查

尿路造影可以做出诊断。本症的膀胱输尿管反流率很高,故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很有必要。而核素扫描可了解功能和梗阻情况。因其他原因做B超和核素扫描,近年来发现更多无症状的病例。为确定轮廓,可以应用断层摄影,因管通常是畸的,动脉造影在手术前是需要的。

二、鉴

盆腔可误诊为阑尾炎、回盲部肿或结核、卵巢等疾病。因此当临床上遇到下部活动性肿块,应想到异位的可能性。

疾病治疗

1、治疗

绝大多数交叉异位肾病例预后良好,有并症者则应对症处理。

2、预后

异位对大多的患者的生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具有潜在梗阻因素的收集系统有发展成尿路感染或结石的危险。

预防护理

一、预防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键。

二、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冷刺激,注意保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间质性膀胱炎

下一篇 急性膀胱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