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外展挛缩和骨盆倾斜
病理病因
临床表现
患儿多呈蛙式卧位,患侧下肢处于外展位,活动较少,骨盆固定时,髋不能内收、内旋,患侧髂前上棘髂嵴较健侧低,双侧臀纹不对称,当双下肢并拢时,健侧骨盆向上,患侧骨盆下沉,腰椎弯向健侧,凸向患侧,只有当患侧肢体外展时,骨盆才能位于正常水平位,脊柱成一直线,年龄增大后,走路笨拙,呈划圈状步态下蹲困难。
并发病症
下蹲困难。
疾病检查
诊断鉴别
依据症状和体征诊断并不困难。
因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相似,需注意鉴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Ortolani和Barlow试验阳性而Ober试验阴性;而本病Ortolani和Barlow试验阴性而Ober试验阳性,Ober试验:患儿侧卧,患侧在上,健侧髋,膝屈曲,检查者立于患儿背后,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持患侧踝关节上方,使髋,膝在90°屈曲位充分外展,而使下肢过伸并内收大腿,若下肢能贴于床上即为正常(阴性),若不能则为不正常(阳性),此时保持的外展度数可表示挛缩的程度,本病引起骨盆倾斜,脊柱代偿性侧弯,故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及半椎体鉴别,后者髋内收不受限,且X线检查可排除先天性脊柱畸形。
疾病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以按摩、牵引外展肌群为主,目的是松解外展、外旋肌群及关节囊,减轻临床表现达到治疗效果。手法操作时将婴儿置于俯卧位,保持健侧髋、膝关节屈曲,使腰椎前凸消失。左手稳定骨盆和健髋,右手握持患侧膝部,尽量将髋关节过伸,继而内收、内旋髋关节,并在此位置上保持10秒钟后放松。如此重复20次左右,每天做四至六次。
2.手术治疗
手术切口选在大转子下方,因病变组织多位于臀大肌外下移行于髂胫束处,呈2~6cm宽的片状挛缩,以筋膜变性增厚为主,臀肌及关节囊变性相对较轻。病理变化均为"明显、变性之肌肉及神经纤维"。故无论是屈曲型还是伸直型,均应横形切断紧张、变性、挛缩之阔筋膜张肌,在伸髋伸膝位内收下肢,注意此时应下压双侧髂骨,避免臀部离床及骨盆倾斜,但要区分开本病史较长继发的骨盆倾斜,甚至脊柱侧凸者。若能超过中线且臀中、臀小肌不紧张、屈髋屈膝位双膝能自然并拢,手术即完成;若单纯阔筋膜张肌切断仍不能内收下肢,可顺切口上延而作臀大肌部分、臀中、臀小肌纤维挛缩部分切开,直到伸直双下肢交叉超过中线,屈髋屈膝位能自然并拢双膝为止;若仍不能解决问题,再切断挛缩、变性之关节囊,并延长关节囊,达到彻底松解为止;臀部软组织呈板状挛缩者,估计纯松解不能解决时,可作髂嵴切开,髂骨外板剥离臀肌起点并下移起点,其优点是既能获得良好手术效果,又能防止广泛松解带来的伸髋无力和髋关节不稳。
预防护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