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不稳症
病因
其发病原因与上颈椎不稳症不同,上颈椎不稳症的发病以先天性因素为主,而在下颈椎不稳症,后天性因素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退行性变
自机体生长发育停止后即开始退行性变过程,意味着各组织将朝着推动自身形态与功能退化的方向发展。
2.外伤与劳损
头颈部的突发性外伤与颈部的慢性劳损均可引起椎节不同程度的松动与失稳,尤其是当外力引起椎节超限活动时,椎节韧带易出现撕裂征,并可直接引起与颈椎退变早期或中期相类似的后果,尤其是椎节移位明显及椎管狭窄者。
3.咽喉部炎症
主要是咽喉局部及上呼吸道的炎性反应很容易引起椎节周围韧带及关节囊的松弛,以致加重椎旁肌肉受累,导致肌肉无力,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加剧颈椎的不稳。
4.其他
包括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在治疗中过度的大重量持续牵引、不恰当的手法操作、不适当的颈部锻炼以及其他凡是可以引起颈部肌肉萎缩的伤患等,均可引起或加重颈椎的失稳。
检查
1.X线平片 除常规的颈椎正位,侧位及斜位片外,主要拍摄过伸及过屈动力性侧位片,可清晰地显示出椎节移位的方向及程度,并应加以测量,此种改变最早出现,并明显早于MRI影像所见。
2.MRI检查 对伴有脊髓症状者,应争取同时行MRI检查以判定脊髓有无受累及其程度等,由于当前磁共振技术尚无法清晰地显示椎节内的脱水性改变,只有当椎节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方可显示,因此,MRI检查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3.其他 对伴有明显椎动脉症状者,尤其是拟行正规治疗前应酌情行椎动脉磁共振(MRA)或DSA检查,一般勿需CT及脊髓造影检查。
临床表现
下颈椎不稳症的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从轻度的颈部不适到根性放射痛,甚至瘫痪等此主要取决于颈椎不稳的程度、椎管矢状径大小的差异受累椎节的高低、硬膜囊的矢状径及发病速度快慢等的不同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X线片上显示典型的颈椎不稳者,临床上可以毫无症状。而对于椎管明显狭小或是硬膜囊发育较大者,即便是少许的松动也可引起严重症状甚至是脊髓或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或刺激),表现出神经症状。鉴于这一情况,对此类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必须全面考虑。现就其在临床上较多见的症状阐述于后。
1.颈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窦椎神经的刺激症状,以颈部不适、僵硬感活动不便及疼痛等较为多见。约有80%以上的患者感到头颈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舒服。
2.根性症状当不稳的椎节在椎节移位时引起根管狭窄时,则由于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轻重不一的根性症状。
3.椎动脉供血不全症状主要是位于横突孔内的第2段椎动脉因椎体间关节移位引起钩椎关节变位时受到刺激或压迫所致。
4.脊髓症状主要是椎节移位后椎体边缘刺激或压迫脊髓前方或脊髓前中央动脉(或其分支沟动脉)所致。此组症状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应引起注意。
诊断
从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角度来看,除外伤所引起的韧带及关节囊损伤致椎节松动外,颈椎不稳症主要是颈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其与腰椎不稳症不同,当前少有研究者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疾患加以诊断,但从今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一旦将颈椎病的不同状态列为不同的诊断命名,颈椎不稳症当然也是其诊断名词之一。
诊断依据
1.病史 除外伤史外,主要是颈椎长期处于过屈状态,过仰亦可。
2.临床特点 以颈部症状为主,视受累组织不同,亦可有根性或脊髓症状,但较少见。
3.影像学所见 表现为椎节的松动与不稳,尤其是颈椎X线侧位动力片上更为明显,MRI检查有助于诊断,亦有助于与颈椎椎间盘突出(脱出)症及骨质增生性颈椎病相区别。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1.对原发性者 先施以非手术疗法,包括牵引、颈围、理疗及其他疗法,并注意预防各种好发因素。对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并已明显影响工作、生活者,则可酌情行手术治疗。一般施以椎体间界面内固定或植骨融合术即可,疗效均较好,作者曾施术多例,疗效满意,定期随访均获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2.对继发性者 视原发病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中对属于颈椎病某一病理生理阶段者,仍应按颈椎病处理,包括手术疗法,一般均可在原发病得到治疗的同时使椎节得到稳定。
预后
单纯性或原发性椎节不稳者预后均佳;但继发性者,视其原发病而异,其中椎管矢状径明显狭窄者的预后较差。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