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下腰椎不稳症

椎不稳是指部椎间关节在正常负荷下,不能维持其生理解剖系的能力,所谓正常生理负荷即该负荷不至脊髓神经的损伤,以及起疼痛及脊髓的发展。下椎不稳所致的痛是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椎退变是普遍的,但只有当退变发展到出现异常位移时才出现不稳,而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时才称为不稳症。(一)发病原因病因大多为退变所致。(二)发病机制1.概述 由于含水率高达90%......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大多为退变所致。

(二)发病机

1.概述 由于含水率高达90%,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具有良好的弹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含水率逐年降低,并随着含水量减少而使椎间高度下降,以致由于此种回退而椎不稳,一般认为,椎不稳是椎退性改变的早期表现之一,而外伤与劳损等与退变又具有密切系,与此同时,小关节面,关节囊以及椎间盘的软盘最容易受到损伤,使软纤维化,厚度减小和质致密化,损伤程度不同,可起不同程度的显微骨折(microfracture),且大多见于软,与此同时,滑膜可出现急性炎性反应,有液体渗出,渐而滑膜增厚,并可导致关节周围的纤维化,如损伤相对较轻,可通过组织修复而很快恢复,反复的损伤累积或较重的损伤可起一系列变化:随着椎间盘高度减小,小关节的重叠程度加大,同时,黄韧带可增厚或松弛,以致椎管与神经管变窄,反复损伤将使椎不稳的时间延长,不易恢复原有的稳定性。

2.分期 除外伤性病例外,本病是一种逐渐发生,发展的慢性疾患,在一般情况下,将椎不稳症分为以下3个阶段:

(1)早期退变期:即本病的始阶段,以动力性不稳为,故也叫功能障碍期,此时小关节囊稍许松弛,关节可呈现早期纤维化改变,此时,如施加外力,可使椎体出现移位;但此期一般临床症状较轻,即使有急性症状发作也可很快恢复正常。

(2)不稳定期:随着病变的加剧,促使小关节囊松弛度增加,关节及椎间盘退变明显,并易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动力性摄可见椎体异常移位,生物力测试表明,在此阶段,不稳定段最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

(3)畸固定期: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小关节及椎间盘周围赘的成而使柱运动段重新获得稳定,此时出现较为固定的畸病理检查可见小关节退变已到晚期,纤维环与核中可有明显破裂与死骨,边缘可见刺,固定畸赘的过度增生常使椎管的径发生改变,此时由于椎不再松动,因此“椎不稳”这一诊断亦将被“椎管狭窄”所取代。

3.刺激与压迫症状 椎间盘退变及椎松动均可通过直接压迫马尾神经或是刺激窦椎神经症状,相症状在早期表现为动力性特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理改变的发展及各种附加因素的作用而日益加剧,但后期一旦转为椎增生性椎管狭窄,则原有的椎不稳症状反而消逝,并逐渐被椎管狭窄症状所取代。

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 轻者症状多不明显,重者则呈现椎滑脱症表现,但因其不伴椎弓峡部崩裂,故称之为“假性椎滑”,其中,痛及神经痛是椎不稳的症状,其特点是:

(1)一般症状

部酸,胀及无力:除诉下部酸,胀及无力外,患者感觉其部似“折断”,尤以站立过久后更为明显。

②惧站立,喜依托:由于椎椎节间的松弛,患者多不愿长久站立,或是在站立时将身体依靠在现场可以借用依托之处,以减轻部的负荷。

③可有急性发作:患者原来可有慢性痛史,发作时常有明显的外伤诱因,可有或无神经症状

④拒负重:因椎不稳,且多伴有萎缩,因此患者不愿携带重物以减轻部负荷。

(2)疼痛:

①一般性疼痛:轻重不一,持续时间短,休息,制动及物理治疗后可在4~5天缓解,但容易复发。

性疼痛症状:如果椎的松动程度较大,则易使神经受牵拉而出现放射性疼痛症状,但平卧后症状立即消失或明显减轻。

(3)双侧性:疼痛常为两侧性,但两侧疼痛的程度可以不同,疼痛由下部和部向沟及腿部放射,但很少波及膝以下,咳嗽打喷嚏使压增高时不会使疼痛加剧,但有时因椎体间的异常活动而起疼痛。

(4)交锁现象:患者由于椎松动及疼痛而不敢弯,且可在椎从前屈位转为伸直位时出现类似半月损伤时的“交锁”征而将椎固定在某一角度,需稍许活动可“锁”而恢复正常。

上述特点均较普遍存在于每例椎不稳患者身上,此外,对诊断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如痛反复发作加重,并伴有严重的神经痛,提示同时存在椎不稳症。

2.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时要特观察下列现象:

(1)骶棘的外:如果患者站立时,其骶棘紧张呈条索状,但俯卧时其硬度明显下降,说明退变段不能正常负荷,只有通过随意的调来支撑,患者取立位时骶棘紧张,而卧位时则显松弛状态,这一体征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2)观察部屈伸活动的整个过程:结患者的年龄,职业等因素进分析,若表现为髋前屈或突然出现髋抖动,或活动突然停止等,说明退变段已变得十分软弱,松弛的韧带和后关节囊在部前屈活动中已不能起到正常的制约作用。

(3)其他:椎在不同体位的负荷是不等的,从坐,站立,走到快步走,椎负荷逐渐增大,一个硬度明显下降的段,显然无法承受越来越大的负荷,临床上可以见到,患者在体位改变时,几乎都有疼痛感,且在短程奔跑后疼痛明显加剧。

总之,一个正常椎始退变至发展到不稳,在临床检查中会发现其所特有的某些征象。

椎的退变,代偿及不稳的出现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当痛反复发作等逐渐加重时,实际上这已组织损害的一种信号,退变性椎不稳症的患者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诉,即痛伴有含糊不清的部及大腿部酸胀,乏力,且体位改变或劳累后加重,由此明,退变段已不能正常负重。

并发病症

可并发假性椎滑脱症椎交锁现象。

检查

X线检查对于椎不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以动力性摄更具价值,可早于MRI检查发现椎不稳,常规摄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常规椎X线平

(1)一般所见:在椎椎不稳情况下,其要表现为:小关节,棘突的不对称排列,小关节增生,肥大及半位等异常所见。

(2)牵刺(traction spur):此种刺一般多位于椎体前或侧,呈水平向突起,基底部椎间盘外缘约1mm,这是由于,椎不稳时相邻椎体出现异常活动,使椎间盘纤维环的外层纤维受到牵张性劳损所致,其临床意义也不同于常见的爪刺,小的牵张性刺意味着有椎不稳存在,而大的牵张性刺仅提示该段曾有过不稳,当椎重新获得稳定后,牵张性刺可逐渐消失。

(3)椎间隙狭窄:椎间隙狭窄是椎疾患中常见的一种征象,是位,移位及整个椎间盘退变的间接依据,小关节的改变常与椎间隙狭窄同时存在,因为椎间隙狭窄使小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受到损伤和产生疼痛。

2.动力性摄

(1)概述:相邻椎体间的相对移位异常增加,是椎不稳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椎不稳的实质所在,临床上对于怀疑有椎不稳症的患者,医生总希望藉X线检查来发现椎不稳的可靠据,但一般椎X线平是在患者不做伸屈活动时的直立位拍摄的,由于骶棘的紧张及运动段的静止,退变段椎体间后缘相互位置的变化很难表现出来,此时需采用椎完全屈和伸展时的动力观察,动力性X线摄影及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有助于椎不稳的诊断。

(2)摄法:首先在椎X上确认Luscka关节的遗迹,在正常运动段上,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在活动时是保持不变的(图4);而当运动段不稳时,它们相互之间的系就会发生改变,其次,需要有一个适当高度和长度的拱型架,患者俯卧或仰卧于其上面,病变间隙置于最高点,使在完全松弛的情况下能达到完全屈和完全伸展的的,在拱型架上摄椎动力时,由于髂与骶相重叠,故需控制好摄条件,一般来说,球管中作水平测向,对准拱支架最高点射入暗匣中,投照离为100cm,曝光条件为95kV,200ms。

(3)移位值的测量和计算:在X线上找出椎体间相互位置系异常的段,在下一椎体上,做后上缘和后下缘的连线A,再通过上一椎体的后上缘做A的平线C,测量直线A,C之间的垂直离,后移用RO表示,前移用AO表示,并测量上一椎体的矢状径W,移位值=RO(或AO)/W×100%,当仰卧位移位值>9%,或俯卧位移位值>6%时,可以助临床诊断为退变性椎不稳症。

椎完全屈时,如果病变运动段的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破裂,上一椎体向前滑移,一般说明椎间盘只有轻度的退变;当椎完全伸展时,如果病变运动段的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破裂,上一椎体向后滑移,一般说明椎间盘有中度或严重的退变,Adams等提出“优势损伤”的概念,他们认为,椎完全屈时,棘间和棘上韧带有最高的紧张度,而椎完全伸展时,前纵韧带有最高的紧张度,因此,当椎间盘发生中度以上退变时,前制约因素——前纵韧带松弛,如果此时使椎完全伸展,那么已松弛的前纵韧带无力限制运动段的后移,也即前制约因素的优势损伤。

3.CT和MRI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1)概述:椎体的不稳可导致小关节的过度运动,久之可产生小关节磨损和反应性增生,最后发生关节炎,既降低了制约椎体前屈的功能,又加重了椎体的不稳,X线平能清楚地显示不稳段移位的程度,还可显示大部分病例的小关节是否对称,有无增生肥大,间隙是否狭窄,以及是否有刺或成,但由于结构的重叠,其他病理征象在X线平上常显示不清,因此CT及MR检查将发挥作用。

(2)CT检查的诊断意义:X线平只能反映所查部位的二维结构,而CT检查能更详细地显示X线平所见到的退变征象外,还可清楚地显示一些与神经和马尾神经压迫有的改变,包括关节钙化韧带肥厚,神经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管变或狭窄等,这些征象有助于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X线征象不符的问题,在创伤椎不稳的诊断面,CT检查能发挥更优越的作用,因为,CT检查不但能显示椎旁肿,而且能显示后部结构的损伤,还可以检查出微小的结构排列紊乱和小关节交锁。

(3)MRI检查的作用:临床观察表明:MRI检查在用于分析柱稳定性时既有X线平与CT检查的优越性,又能直观地发现脊髓的改变,CT检查对柱成角,椎体滑等直接征象的显示较为困难,因此有时CT检查在诊断椎不稳时也不可靠,MRI检查多位成像和直接显示脊髓的优点,使它在评价柱不稳时有特殊的优越性,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①椎体滑的诊断和分度。

②了解椎管是否狭窄及其程度。

③了解椎是否有侧凸,成角及其向。

④显示椎间盘,椎间关节退变的程度和范围。

⑤显示脊髓有无受损及其性质和范围。

⑥可显示影响柱稳定性的柱周围软组织,必要时可同时进柱动力位成像。

MRI上既可用X线平的标准,也可用Denis标准进柱不稳的分析。

诊断鉴别

本病的诊断标准意见不一,作者认为以下几点具有重要意义:

1.部交锁征 由于椎不稳症常与其他椎疾病同时存在,因此,临床症状比较复杂,且多无特异性,与其他原因起的下痛较难区,有时甚至毫无症状,当有反复急性发作且持续时间短暂的剧烈痛时,即应想到椎不稳的可能,部的不稳交锁现象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应重视。

2.平卧后症状消失 若患者处于活动状态时症状出现,检查时亦可有阳性所见,但平卧稍许休息后,症状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则此种动力性改变具有诊断意义。

3.动力性摄阳性所见 在动力性摄的同时,测量椎体间的相对移位,不仅可对椎不稳作出明确的诊断,还可对椎不稳的程度从量上进评价,亦是诊断椎不稳的要手段和依据,作者认为,椎椎体间相对水平移位在屈伸侧位上大于3mm及在侧弯正位上移位大于2mm时,即应认为属于不稳定的客观表现,对关节的判定可增大1mm。

疾病治疗

1.非手术疗法

(1)避免部的旋转活动;

(2)减肥防止过剩体重局限在部;

(3)使用围制动减少对不稳段的压力;

(4)训练和鼓励患者持久地进功能。

2.手术疗法

(1)融手术从入路要可分为前路和后路手术,无论是前还是后前都常常和固定联使用。从融角度而言,采用后路椎弓螺钉固定+前椎体间植效果更确切。如果存在椎管神经压迫。再定融的同时需要进减压手术。

(2)非融手术要可分为椎弓动力固定、棘突间动力固定以及人工椎间盘/核置换术。

3.界面固定技术

界面固定器:是一个空周边可让痂或环穿过的笼状(或箱状)结构物,此植入物不仅可用于后路手术,也可用于前路手术。

预后

早期诊断治疗、牢固固定、特是界面固定装置的应用,预后能收到比较满意效果。

预防护理

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腿受凉,防止过度劳累。

2、站或坐姿势要正确。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源。正确的姿势应该“站如松,坐如钟”,胸部挺起,部平直。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适当进原地活动或部活动,可以解除疲劳

3、锻炼时压腿弯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还会造成椎间盘突出。

4.、提重物时不要弯,应该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尽量做到不弯

护理

1、防止风寒湿侵袭。风寒湿能够使受阻,经络不通。

2、防止细菌及病毒感染。

3、注意饮食起居调养。注意锻炼身体,运动后要注意保护部和患肢,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饮食有,起居有常,戒烟限,增强体质,避免或减少感染发病机会。

4、药物治疗慎用。

饮食保健

椎不稳症饮食,一般与常人无多大区。但要注意避免过多地食用生泠寒湿的食物,即使在夏天,也不宜多饮冻的饮料。对于性滑的水果,如西瓜,也不宜一次进食太多。对于慢性痛持续不断的,可常服一些固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等,可据体质和病情适当选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先天性椎体畸形

下一篇 白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