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翻足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男性发病较多,可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畸明显,一出生就能发现,因此疏忽的病例较少见,多能及早治疗,效果也较好,但畸也易复发,应定期随访至骼成熟,约14岁以后。先天性马蹄翻足亦称先天性畸足,是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病因尚不清楚。先天性马蹄翻足无特殊药物治疗。先天性马蹄翻畸的真正病因迄今不清,多数者认为该畸胚胎早期受、外......
目录

概述

  先天性马蹄翻足亦称先天性畸足,是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病因尚不清楚。先天性马蹄翻足无特殊药物治疗。

疾病病因

  先天性马蹄翻畸的真正病因迄今不清,多数者认为该畸胚胎早期受、外因素的影响发育异常所致,也普遍与胎儿足在子宫位置不正有

病机

1、遗传因素:

本病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一定的系。如Wynne-Pavis等报道:患者中有家族史者的比例2.9%;另外,单卵孪生的发病率双卵孪生为高,比例为33∶3。虽然遗传是一种重要因素,但尚不能确定显性、隐性或伴性基因遗传的规律。

2、胚胎因素:

Bohm认为,胚胎3个月之,足处于马蹄翻的三个原始畸状态,即下垂、收和旋后(翻)。自第4个月始,足处于中和旋转位,跖骨轻度收,足也始沿长轴旋前,接近正常人足的位置。任何发育障碍都将使足保持于胚胎早期的畸位。

3、宫因素:

胎儿在宫体位不佳,足部受压,长时间处于足收、后跟翻、部下垂位。相应地,小腿后侧和侧的肉缩短,关节囊增厚,使足进一步处于畸位。

4、环境因素:

许多者研究发现本病与环境因素有。如Duraswami注射胰岛素至发育中的鸡,造成马蹄翻足畸。有人明,在肢体发育键时刻,缺氧可能导致马蹄翻足。Stewart发现,在许多来自日本的患者中,由于有蹬坐于翻足上的习惯,发病率特高。

病理生理

  先天性翻下垂的病理改变,初期以软组织异常,足挛缩,张力增加,关节囊、韧带膜肥厚,变短,以“关节为中,导致足前部畸

(1)跗骨关节收。

(2)关节屈。

(3)足前部翻。

(4)跟骨翻下垂。

  随年龄增长,体重越来越大,畸更趋严重,跟、胫后、长屈,拇长屈等膜极度挛缩,具有强的弹性阻力,足部外侧软组织肉持续被牵拉而延伸,足外展功能基本丧失,但神经功能无损,电兴奋性尚存在。畸矫正后,肉功能还可恢复,延误治疗者,逐渐产生骼畸跗骨排列异常,足舟骼变小移,毂发育异常粗大,跟骨屈、翻更加严重,头半位及胫旋等畸

症状体征

  先天性马蹄翻足出生后一侧或双侧足显示程度不等翻下垂畸。轻者足前部收、下垂、足面出现皱褶,伸外展有弹性阻力,至小儿走路后,畸逐渐加重,足部及小腿力平衡失调,健康挛缩,加之体重影响,足分下垂加重,步态不稳,跛,用足外缘着地,延误治疗畸愈加严重,足前部向后翻,足负重部位产生胼胝及滑囊,胫旋加重。

诊断依据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蹠屈翻畸

2.足前部翻,蹠屈,跟骨翻蹠屈,跟,蹠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偏前突出,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走时蹠外缘负重,严重时足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胼胝

4.单侧畸,走路跛,双侧畸,走路摇摆。

5.X线摄与第一蹠纵轴线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蹠面和纵轴线夹角小于30°。

  诊断检查畸明显,诊断不难,但出生儿的翻下垂较轻者,足前部收,翻尚不显著地常容易被忽略,无医知识的家长亦不易识。最简便诊断法,是家长用手握足前部,各个向活动,如足外翻有弹性阻力,应及时就医确诊为宜,以便早期手法治疗,翻下垂,更加严重,X线显示跟骨下垂,其纵轴与纵轴平,足跗骨序列紊乱。

检查

本病据临床表现均能作出诊断,一般不需依据X线检查确诊。但对于判断马蹄翻足畸程度和对治疗疗效的客观评价,X线摄是不可缺少的。正常新生儿足部X线可见跟、骰骨的化马蹄翻足的病儿足部诸化中出现较晚。舟在3岁后才出现。跖骨干生后化良好。

一、正位

正常的足纵轴与跟骨纵轴之间有30°左右的夹角,若小于20°,示足后部翻。正常足第1跖骨纵轴、第5跖骨跟骨纵轴平或交叉角小于20°,大于20°时,示足前部收。

二、侧位

正常足纵轴与第1跖骨,在马蹄翻足患者则二者相交成角。

鉴别诊断

1、新生儿翻:

新生儿翻与先天性马蹄足外观相似,多数为一侧,足呈马蹄翻但足侧不紧,足可以伸触及胫前面,手法治疗1~ 2 个月可完全正常。

2、神经源性马蹄足:

神经改变起的马蹄足,随儿童发育逐渐变的明显,应注意肠道和膀胱功能有无改变,足外侧有无麻木区,特注意骶部小凹或窦道及皮肤的色素改变,必要时应MR I 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脊髓栓系。电图及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对了解神经损伤有帮助。

3、脊髓灰质炎后遗马蹄足:

出生时足部外观无畸,发病年龄多在6 个月以上,有发热史,单侧多见,伴有腓骨长短瘫痪,早期无固定畸,大小便正常,可以有其他瘫痪

4、瘫后马蹄足:

围产期或生后有缺氧史,大多于出生后就发现异常,马蹄足畸生长逐渐明显,但在睡眠中可消失或减轻,一经刺激畸更明显。马蹄为翻少,无收,畸多为双侧性或同侧上下肢,双下肢交叉步态,下肢痉挛明显,常伴有智力减退。

5、多关节挛缩症:

马蹄足呈双侧性,足畸为全身多个关节的一部分,全身大多数肉萎缩、变硬,脂肪相对增加,马蹄足僵硬不易矫正,髋、膝关节常受累。

并发症

一、长期负重后足侧出现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数发生溃疡

二、患儿的术后并发症要有以下的一些表现:

1、术后疼痛:对于术后完全清醒的患儿由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受理状态影响,故紧张、焦虑、恐惧均使疼痛值降低。

2、压疮:先天性马蹄翻足患儿由于长期卧床缺少运动,导致肢体各部分环差,受压部分极易起压疮。

3、肢体性坏死或挛缩:其初期的表现要为患肢色苍白、温度降低、皮肤感觉迟钝、不能自己活动或者局部持续性疼痛。此时应将石膏绷带剖避免肢体性坏死或挛缩发生。

治疗方案

  先天性马蹄翻足的治疗原则,以矫正畸,早期畸矫正,足功能均可恢复。治疗可分为四个时期。

  1、1岁以的婴儿

哺乳时,由母亲及一助手共同协助进手扳法矫正,婴儿屈膝(使跟松弛),助手固定患儿膝关节,操作者一手握患儿关节,一手托扶足前部面,用力使患足外翻,外展及伸,每日2次,手法轻柔,免致伤,矫正适度即可。畸矫正后用柔软绷带,由足面向足向缠绕,固定足于矫正位,严密观察,切莫过紧,以免影响足部运,若是畸矫正显著改善,脚的外展伸弹性抗阻力消失,即可改换足托持续维持矫正位,这种法应持续到患儿满1周岁后,一般疗效满意,如果畸未完全矫正,也可使痉挛的软组织变得松弛,为进一步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2、1—3岁

分期手法矫正,石膏固定,全身麻痹下患儿仰卧屈膝15度,或俯卧屈膝90度,助手扶持膝关节及小腿。术者一手托足跟,矫正足跟翻下垂,一手平推足前面,同时矫正下垂收畸,在足矫正位,由中部至关节,屈膝15度石膏管型固定。1—2岁,每2周更换1次,2—3岁,每月更换1次。术后注意石膏压迫,患儿哭闹不安。即刻去医院检查,在容易受压的质突出部位窗。

  以上两种法,对轻型翻下垂畸,如能严格遵操作规则,认真处理,不仅没有并发症,儿童多数患儿畸能够矫正,维持疗法,可应用Denis-Browne轻便夹

  3、3—15岁

对于手法治疗失败者,或未治疗的患者,可用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该手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跟延长:

延长应放在手法矫正足前部翻畸之后,因为紧张的跟可构成矫正足前部畸的杠杆,否则即失去跟骨的支撑点,常用的延长法,有以下两种:

1)直视下延长:硬末外或全身麻醉。沿着跟外侧旁,取弧,上至相接处,下止于跟骨,切长约8—18cm,切皮肤,皮下组织鞘,然后用尖刀,与跟垂直,刺入其中央,由上向下,纵切块跟,跟结处切断其侧半,端切断外侧半,待足畸矫正后,作2延长。

2)皮下跟延长:全身麻醉,患儿俯卧,在无菌下操作,助手一手扶持膝关节,保持伸直位,另一手握足前部使其足屈,跟挺紧,其法如下:斜切延长法:由跟骨结处清皮月尖刀将跟由下向上作状面切断,保留前侧旁膜,保持跟供,足伸牵拉延长。直切延长法:在跟的下端与端,用尖刀垂直刺入跟上下两端的中端切断跟外侧半,跟结端切断侧半,足伸牵拉,跟于鞘膜延长,延长的跟

(2)关节囊切韧带切断:

矫正跟骨翻畸,需将三角韧带及跟关节囊切断,不缝,待手法将跟骨分矫正后,依靠纤维性愈,为了术后短期预防胫后、长屈,拇长屈等神经跟骨之间移位,三角韧带关节囊应在不同平面切为宜。

  4、膜切断

  直视下跟骨处切断术:切,在助手将足外翻外展伸拉紧膜时,刀尖伸至膜下,由跟骨处切断该膜起点,待足面能够放平,显示膜完全切断。膜切断术:助手一手握患足前部分,另一手扳着足跟,使膜挺紧,易于摸清,在无菌下操作,术者左手摸着膜,右手持小尖刀,由侧缘与皮肤之间,平皮刺膜下,然后刀尖旋转90度,刀刃向膜,轻轻用小的拉锯动作切断,直至足面松弛,足弓趋向正常即可,刀尖刺入不宜过深,防止损伤足管、神经

完成上述软组织松解步骤后,注射扶持混侧膝关节于伸直位,术者左手握住足跟,用力外翻,矫正跟骨,右手推足前部,伸、外展,外翻,据矫正位置,缝所有延长的,逐层,无菌包扎,用管型石膏固定患肢屈膝15度,足于矫枉过正位,石膏管型上起大腿中上部下至关节,以防落,对严重型先天性足翻下垂畸,2—3个月更换一次石膏,每次均应在麻醉下矫正畸,直至足畸完全消失,改用矫足托,半年日夜穿戴,半年后改换矫鞋,此鞋外缘略高,底面略向外此偏斜,鞋跟外缘略高和长于缘。

  5、患足畸矫正成功指标

a、足可自由在各个向被动、动活动。

b、足应位于小腿纵轴外展约40度—50度。

c、足面较平(原先足凹陷)。

d、X线检查:足纵弓及横弓基本恢复正常,跟骨纵轴与纵轴成正常角度。

e、足跟后面观略偏向外侧。

  6、预防并发症

  a、预防局部皮肤坏死,延长胫后,长屈及拇长屈等的足侧切与跟延长切较近,两切之间皮瓣比较狭窄容易性坏死,预防措施:软组织松解手术前,按摩侧皮肤,促进环,其次跟延长切尽可能偏向跟纵轴线的外侧,呈弧。两切间皮瓣相对增宽。

  b、小腿骨折骺分离,手法扳正,应序渐进,压轻柔,不依用力过猛,其次助手与术者密切配,以防发生意外。

  c、石膏压迫,褥疮石膏固定前,骼突出部位用脂棉垫好,但不宜过厚以免影响手法扳正效果,石膏管型尚未凝固正在塑时,切忌用手指压,石膏后,患儿哭闹不安,即提示石膏可能有压迫,应及时就医,质突起部位窗观察。 d、环障碍:石膏固定时,必须显出五个足,告诉家长严密观察。若足苍白,患儿叫嚷脚麻痛,有可能动脉,足肿胀,呈青紫色,并出现水泡,提示回流障碍。不论动脉回流障碍,均可导致脚或肢体坏死,应立即采取措施,轻者局部窗减压,严重者,暂时取掉石膏管型,仔细观察,待运恢复后,再次石膏管型矫正,固定。

  7、15岁以后的治疗

手法矫正不满意,软组织松解亦不能达到预期的,或严重翻下垂畸治疗者,适应三关节手术(跟舟和跟毂关节),术后石膏固定,直至关节性融

用药安全

  先天性马蹄翻足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男性发病较多,可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性。畸明显,一出生就能发现,因此疏忽的病例较少见,多能及早治疗,效果也较好,但畸也易复发,应定期随访至骼成熟,约14岁以后。

  先天性马蹄翻足无特殊药物治疗,如手术治疗患儿,术后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

预防措施

  先天性马蹄翻足为先天性疾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键。

  同时,对本病的患儿要注意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先天性马蹄翻足患儿出院后一项非常重要的环理而积极的功能锻炼能够使患儿患肢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早期患儿不愿或不敢活动,所以一定要向患儿家长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充分调动患儿家长或陪住家属的积极性,配必要的被动练习,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应采取序渐进的式。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心肾相交

下一篇 心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