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投掷骨折

投掷是一项暴发性的高速度田径运动。其运动要发生在肩、肘关节,但需上、下肢及躯干各关节肉的协同配。投掷损伤可发生在士兵投弹训练,标枪、饼链球等投掷项以及棒球(投球手)网球等球类项中。(一)发病原因损伤多发生在上加速期及上减速期,由投掷过程中肉收缩的不协调及肩、肘关节超常范围活动所致。(二)发病机肱骨投掷骨折多发生在投掷运动的上加速期和减速期。活动肩关节肉均起于躯干,......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损伤多发生在上加速期及上减速期,由投掷过程中肉收缩的不协调及肩、肘关节超常范围活动所致。

(二)发病机

肱骨投掷骨折多发生在投掷运动的上加速期和减速期。活动肩关节肉均起于躯干,止于肱骨的中上段,对上近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如外展外旋群(三角冈上冈下)和群(三角、胸大)的舒缩运动序进并协调一致,则施加于肱骨近端的由外向的扭转力产生一均匀的旋加速度,不仅能获得较好的投掷效果,且单靠远侧肢体的惯性拉张力,也不易肱骨骨折。反之,如果这些肉的舒缩运动不序进,如在抬期上尚未达到最大外旋位或在继续外旋过程中突然强力旋;或肉的收缩不同步,如在收、旋过程中肉收缩不协调,过猛过快,则在肱骨近段产生一巨大的旋力旋加速度,而远侧肢体惯性作用跟不上近侧肱骨旋运动,则在肩肉止点的下(肱骨中点下)产生一巨大的扭转力,此扭转力远侧肢体的离拉张力,则造成肱骨中下段骨折

症状

肱骨投掷骨折是由扭力和拉张力共同作用所致的螺旋不稳定骨折。其特征是骨折近侧段旋移位,而远侧段外旋移位,造成断端间的旋转分离。如患者受伤后为减轻疼痛而将前托起抱于胸前,则远侧骨折段的外旋畸常有部分代偿。同时由于上肉的牵作用,骨折远段常有上移,造成上短缩畸。由于外膜仅发生纵撕裂和掀起,未完全横断,故对骨折端的侧移位仍有束缚作用,侧移位不大。由于走于后外侧的桡神经膜之外,不容易卡入骨折端,因此神经损伤机会较少。但如出现骨折较大错位,骨折断端膜破裂,骨折的尖端可于桡神经干上,致使神经损伤。

诊断

可结外伤史、症状、体征及X线,但需注意检查是否有神经损伤及其他并伤的体征。

检查

X线检查,可显示患肢骨折且多呈螺旋

治疗

肱骨投掷骨折是不稳定的螺旋骨折,整复较易而维持对位固定较难。但绝大部分骨折保守治疗可获良好愈小夹固定简便易但需注意定期复查,并注意纠正上肉牵拉所致的重叠短缩畸。悬垂石膏固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法,本节将作重点介绍。手术切复位固定可损害骨折端的供,并有损伤桡神经的可能,一般不宜采用。肱骨投掷骨折并的神经损伤,一般属于受压及挫伤后神经功能失用或神经轴突断裂,不需手术治疗可自恢复;只有神经断裂者需手术修补。在损伤初期较难区的情况下,应结骨折情况、症状体征及电生理检查综判断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也有者对手术探查持积极态度,据探查情况神经松解术或神经术,同时行骨折固定治疗。

投掷骨折的悬垂石膏固定,能利用其重力牵对抗肉收缩而纠正骨折的短缩畸,且通过改变腕部吊环的位置和悬带的长度,调骨折远侧段的位置从而纠正成角畸和旋转移位。

具体治疗法:在骨折麻醉后进手法整复。因投掷骨折外膜多为纵向撕裂,未完全横断对骨折端的侧移位仍有束缚作用,因而在纵轴持续牵数分钟纠正短缩畸的同时侧移位一般也能得到纠正因骨折远侧段常有外旋畸,应注意将其旋,以纠正旋转分离。在屈肘90°前中立位,用一自腋下至手掌部的长石膏管型固定。在腕部桡骨突水平分于前桡侧、掌侧、及侧各做一石膏吊环。先将腕颈吊带以适当长度穿于中立位(桡侧)吊环X线复查,并依骨折端的对线情况调整吊带长度。骨折远端的旋转畸,可通过改用掌侧吊环予以调整。如骨折远端过度旋前,则选用掌侧吊环使之处于旋后位;如骨折远端过度旋后,则选用侧吊环使之处于旋前位。疼痛减轻后,即指导伤员进伸握拳活动促进上肢静回流,以利消肿。初期X线复查可能显示骨折端仍有较大间隙,可鼓励患者做上肉的等长收缩训练,通过三头二头挤压的“肉夹”作用,使骨折端更好地复位。患者在伤后2~3周夜间必须坐位和半坐位休息以维持石膏的悬垂牵作用。2~3周后,可弯做肩关节的回转活动(中医“云手”)。石膏一般固定4~6周,或在3~4周后改用小夹固定临床和X线检查达临床愈后即可拆除固定,肩、肘关节功能锻炼。

据作者百余例的验,肱骨投弹骨折绝大部分不需要手术治疗在悬吊石膏固定过程中,始1周复查X线可能骨折对位不满意,此时不必急于改用手术治疗,应仔细调整悬吊带位置和长度,并强调患者做上肉等长收缩锻炼,在“肉夹”作用下骨折对位大多可达到治疗要求。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宗筋

下一篇 宗筋之会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