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下端骨折
定义
概述
病因
最常见,多为间接暴力致伤。1814年由A.Colles详加描述。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及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暴力集中于桡骨远端松质骨处而引起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儿童可为骨骺分离;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且常为粉碎骨折,骨折端因嵌压而短缩。粉碎骨折可累及关节面或合并尺骨茎突撕脱骨折及下尺桡关节脱位。
较少见,由R.W.Smith在1874年首次描述。骨折发生原因与伸直型骨折相反,故又称反柯利氏骨折。跌倒时手背着地,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
系指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型骨折,伴有腕关节脱位者。由J.R.Barton1838年首次描述.跌倒时手掌或手背着地,暴力向上传递,通过近排腕骨的撞击引起桡骨关节面骨折,在桡骨下端掌侧或背侧形成一带关节面软骨的骨折块,骨块常向近侧移位,并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症状表现
一、症状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这个部位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为解剖薄弱处,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桡骨下端关节面呈由背侧向掌侧,由桡侧向尺侧的凹面,分别形成掌倾角(10度—15度)和尺倾角(20度—25度)桡骨茎突尺侧与尺骨小头桡侧构成尺桡关节,与尺桡上关节一起,构成前臂旋转活动的解剖学基础,桡骨茎突位于尺骨茎突平面以远1—1.5cm尺、桡骨下端共同语腕骨近侧列形成腕关节。主要表现为腕部肿胀、压痛明显,手和腕部活动受限。
二、临床表现
腕部肿胀、压痛明显,手和腕部活动受限。伸直型骨折有典型的餐叉状和枪刺样畸形,尺桡骨茎突在同一平面,直尺试验阳性。屈曲型骨折畸形与伸直型相反。注意正中神经有无损伤。
2、移位骨折有典型畸形,伸直型骨折下端向背侧移位可出现“餐叉样”畸形,向桡侧移位可出现“枪刺刀”畸形。屈曲型骨折则出现相反的畸形。
诊断
辅助检查
本病的辅助检查主要是X线检查,X片可清楚显示骨折及其类型。伸直型者桡骨骨折远端向背桡侧移位,关节面掌侧及尺侧倾斜角度变小、消失、甚至反向倾斜。桡骨远骨折端与近侧相嵌插,有的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下尺桡关节分离。屈曲型骨折桡骨远端向掌侧移位。对轻微外力致伤的老年患者,应作骨密度检查,以了解骨折疏松情况。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措施
普通治疗
1、无移位的骨折
多可手法复位成功。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牵抖复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提按复位法。复位后,保持腕关节掌屈及尺偏位,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4周。屈曲型骨折纵向牵引后复位方向相反,复位后,腕关节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固定后即拍X线片检查对位情况外,1周左右消肿后需拍片复查,如发生再移位应及时处理。
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易维持者(如巴尔通骨折),常需手术复位,克氏针、螺丝钉或T型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6周。
4、合并症的处理
骨折畸形连接,凡导致功能障碍者,应手术纠正畸形及内固定。下尺桡关节脱位影响前臂旋转者,可切除尺骨小头。合并正中神经损伤,观察3个月不恢复者,应探查松解神经,并修平突出的骨端。迟发性伸拇肌腱断裂者,应去除骨赘、修复肌腱。骨质疏松者应给于相应治疗,以防止其它严重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合并症的发生。
5、功能锻炼
骨折固定期间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动锻炼。尤其老年人,要防止肩关节僵硬。
药物治疗
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
处方:当归12克,白芍12克,生地黄15克,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水煎服,每日l剂。
若肿胀、疼痛较甚者,可加三七末3克(冲服)、木通12克、乳香5克。
处方:侧柏叶2份,黄柏l份,大黄2份,薄荷l份,泽兰1份。共研细末,以水、蜜糖煮热,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
中期
【方药】
1.主方和血舒筋方(《广东省中医院《四肢骨折和脱臼治疗图解》)
处方:当归12克,续断12克,木香12克,威灵仙12克,白芍12克,五加皮12克,忍冬藤18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五加皮2份,地龙2份,乳香1份,没药l份,土鳖虫1份,骨碎补1份,白及1份。共为细末,用蜂蜜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
后期
【方药】
处方:当归12克,白芍12克,续断12克,骨碎补12克,威灵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黄芪15克,熟地黄15克,自然铜10克,土鳖虫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荆芥9克,防风9克,红花9克,千年健12克,刘寄奴9克,桂枝12克,苏木9克,川芎9克,威灵仙9克。解除夹板固定后,煎水熏洗患肢,每日l剂。
桡骨下端骨折的练功活动 骨折整复固定后,即应鼓励患者进行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屈伸活动,及肩、肘关节活动。解除固定后,作腕关节屈伸、旋转和前臂旋转活动锻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桡管综合征
下一篇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