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草龙
形态特征
多年生粗壮直立草本,有时基部木质化,甚至亚灌木状,高50-200厘米, 粗5-18毫米,多分枝,稍具纵棱,常被伸展的黄褐色粗毛。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 0.5-2.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渐狭,侧脉每侧9-17条,在近边缘处环结,两面被黄褐色粗毛,边缘具毛;叶柄长至5毫米,或无柄;托叶小,三角状卵形,长至3毫米,或近退化。萼片4,卵形,长6-9毫米,宽3-5毫米,先端渐尖,基出3脉,两面被粗毛;花瓣黄色,倒卵状楔星,长7-14毫米,宽6-10毫米,先端钝圆形或微凹,基部楔形,具侧脉4-5对;雄蕊8,花丝长2-3毫米;花药宽长圆形,长0.8-1.5毫米;开花时以四合花粉授于柱头上;花柱与雄蕊,尤与内轮的雄蕊近等长,较外轮的稍短;柱头近头状,浅4裂,径1.2-2毫米;花盘隆起,基部围以白毛,子房圆柱状,密被粗毛。蒴果圆柱状,具8条棱,绿色至紫红色,长2.5-3.5厘米,粗3-5毫米,被粗毛,熟时迅速并不规则地室背开裂;果梗长3-10毫米。种子每室多列,离生,近球状或倒卵状,一侧稍内陷,径0.6-0.7毫米,种脊明显,与种子近等长,表面具横条纹。花期6-8月,果期8-11月。染色体数2n=32。
生长习性
地理分布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根、全草:淡,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根:用于臌胀,疟疾,乳痈。 全草:用于水肿,带下病,痔疮,无名肿毒,咽喉肿痛,口疮,天泡疮,发烧。
【主治】:感冒发热;小儿疳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高血压;水肿;湿热泻痢;淋痛;白浊;带下;乳痈;疔疮肿毒;痔疮;烫火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或烧灰调涂;或煎汤洗。
化学成分
用 色谱法和 波谱法对毛草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新鲜全草9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 环己烷、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用硅胶等柱色谱分离。
分析结果:从毛草龙全草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 β-谷甾醇(1),齐墩果酸(2),2α-羟基熊果酸(3),委陵菜酸(4), 胡萝卜苷(5), 麦芽酚(6),木犀草素(7),槲皮素(8), 芹菜素(9),短叶苏木酚酸甲酯(10),没食子酸(11),3,4,8,9,10-五羟基二苯并[b,d]吡喃-6-酮和鞣花酸。化合物3,4,6-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3、4、6、10、12均为首次从该属 植物分离得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