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肩胛背神经卡压症

神经是来自颈5神经的与胸长神经干的神经,肩神经卡压表现为颈、肩、,腋、侧胸壁的酸痛和不适。Kevin(1993)报道,肩神经可治疗肩痛,1994年,陈德松详细报道了本病,并提出手术治疗案,取得良好效果。(一)发病原因是由于肩神经或颈5神经在其径中因解剖因素受压所致。(二)发病机制肩神经卡压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面:一是颈神经,特是颈5神经受压而累及......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是由于肩神经或颈5神经在其径中因解剖因素受压所致。

(二)发病机

神经卡压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面:一是颈神经,特是颈5神经受压而累及作为其分支的肩神经;另一原因是,肩神经在其中因解剖因素而受压,如穿过中斜角性起始纤维,因而,肩神经卡压大部分存在于胸廓征中,但亦可单独存在。

检查化验

1.电图检查 冈上冈下三角菱形均无异常发现,7例第1及小指展有纤颤电位菱形可能因位置深而未能查及。神经传导速度未见异常。

2.颈椎X线22例未发现异常,8例第7颈椎横突过长4例颈椎退性变。

临床表现

1.病史及症状

(1)常发症状:本病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全部患者均以颈肩部不适、酸痛为症状颈部不适与天,阴雨天、冬天加重,劳累后也可加重。上后伸、上时颈部有牵拉感颈肩部酸痛常使患者不能入睡,患者自觉患肢怎么放也不舒服,但又不能明确指出疼痛的部位。

(2)少发症状:少数病例可有肩部无力,偶有手麻要为前及手桡侧半发麻。

2.体征和检查

部分患者可有前感觉减退,少数患者上肢力,特是肩外展力下降。胸锁乳突后缘中点及第3、4胸椎棘突旁3cm处有明显压痛点。

作者曾处理过35例肩神经卡压患者,男女之比为9∶26,除1例52岁者以外34例患者的年龄在28~40岁之间,平均35岁。其中,单侧病变33例,双侧病变2例,右侧26例,左侧16例。病程4个月至9年。

在3、4胸椎棘突旁压痛点处稍加压,27例诉有同侧手侧及手部侧不适、发麻对该压痛点封后,颈肩及手部有轻松舒适感在胸锁乳突后缘中点向颈椎压有4例患者酸痛感放射至前桡侧及手桡侧半。对该点封后,颈肩及手部酸痛、不适可完全消失。压迫锁骨上,动脉搏动消失的有31例。

诊断

如有颈肩部疼痛,不适,沿肩神经有压痛,特压3,4胸椎棘突旁可诱发同侧上肢麻痛时,则本病诊断可确立。

治疗

1.保守治疗

首先考虑保守治疗,以局部封点为两个压痛点,一是胸锁乳突中点后缘另一处是3、4胸椎棘突旁3cm。作者建议每周1次,连续3~6次以理疗,半数患者症状可显著减轻。18例做3~6次颈部压痛点封治疗,6例症状显著减轻;4例改善,酸痛可以忍受;9例无效其中7例确诊后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保守治疗无效或伴发胸廓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于全身麻醉下做颈部横或“L”,切断结扎颈横动脉,逐层解剖显神经干部及前、中斜角下段与止点在近止点处切断前、中斜角,沿颈5神经切断包绕颈5神经纤维组织,并进一步将中斜角在颈5神经组织切断,暴神经切断神经周围组织,做神经外膜松解。切前局部注入安奈德5ml。术后可用泼尼松5mg,3次/d,共7天。

术中可见:肩神经起始部在中斜角1~3cm,能清楚判断肩神经起点,肩神经在人中斜角处均为性或组织。作者曾为23例患者25侧做手术治疗有2例3侧肩神经除起始部有少许中斜角纤维覆盖外,其余部分走于中斜角表面;2例3侧在中斜角l~2cm;18例19侧在中斜角2~3cm;其中17侧能清楚判断肩神经起点其中3侧为独立起点,14侧和颈5胸长神经干,干长度在1cm者4侧,1~4cm者10侧;22例24侧的肩神经在人中斜角处均为性或组织。本组患者锁骨动脉位置较高,高于锁骨上缘者18例,可高达锁骨上缘4~5cm,最高1例达6cm,平均3.5cm。

预后

保守治疗近期效果较好,但易复发,3~6次颈部局部封后复发率仍有50%。可间隔2~3个月后再进一个疗程的局部封治疗。

22例患者术后颈肩症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术后3天患者可能又感不适和术前相似,但术后1周症状逐渐减轻,术后3周症状大部或完全消失。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3例4侧在术后2个月时症状、体征又出现,程度同术前。其中,未做肩神经起始处减压的2侧为1例双侧胸廓征术后第3天症状再次出现并逐渐加重术后1年余时仍未愈;另2侧为术后局部瘢痕压迫,局部封后,前尚能控制症状。前侧和小指感觉减退的1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3天亦有波动2~3周后逐渐恢复正常。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毛足铁线蕨

下一篇 毛赪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