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sing Fasciitis)是一种较少见的严重组织感染,常伴有全身中毒休克。常是多种细菌的混感染。其中要是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需氧菌。该病感染只损害皮下组织筋膜,不累及感染部位的组织是其重要特征。坏死性筋膜炎常是需氧菌和厌氧菌协同作用的结果,常伴有全身和局部组织的免疫功能损害,如继发于擦伤、挫伤、昆虫叮咬等皮肤轻度损伤后,空腔脏器手术后,肛周脓......
目录

历史沿革

Rea和Wyrick实,致病菌包括革兰氏阳性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以往由于厌氧菌培养技术落后,常不能发现厌氧菌。

Guiliano报道16例坏死性筋膜炎,共培养出75种细菌,15例至少培养出一种兼性链球菌,10例类杆菌,8例消化链球菌。在Stone Martin(1972)的病例中,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占62%,肠球菌19%,有厌氧性链球菌51%,并类杆菌24%,但未见β溶血性链球菌。两组的病例对象虽有差异,但结果均明,坏死性筋膜炎常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协同作用,兼性菌先消耗了感染组织中的氧,降低了组织的氧化还原电位差(Eh),细菌产生的酶使H2O2分解,从而有利于厌氧菌的滋长和繁殖

发病原因

1、感染性疾病,如肛周脓肿、肛瘘、痔疮、 肛裂。

2、手术、损伤、异物,如会阴部、子宫、附件及部手术等。

3、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肿动脉硬化、长期卧床病人、中毒等。

4、药物注射、输液。

5、也见于败 症、虫咬伤、药物流产

6、其它,如养不良、放疗、功能衰竭、器质性病、硬化红斑狼疮等也可诱发坏死性筋膜炎。

发病机制

坏死性筋膜炎是需氧性和厌氧性细菌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全身或局部组织出现免疫损害后,多种细菌侵入皮下组织筋膜,需氧菌先消耗组织中的氧,使氧还电势降低,体系还原性增强。同时细菌分泌的酶将组织中的过氧化氢分解,创造出适宜厌氧菌生存繁殖的少氧环境。细菌感染沿着筋膜组织迅速广泛地潜蔓延,起感染组织广泛性地炎症充水肿,继而皮肤和皮下的小管网发生炎性栓塞,组织养障碍导致皮肤缺性坑道样坏死甚至发生环坏死。镜检可见管壁有明显的炎性表现,真皮层深部和筋膜中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受累筋膜管有纤维性栓塞,动静壁出现纤维素性坏死,革兰染色可在破坏的筋膜和真皮中发现病原菌肉无损害的表现。

临床表现

中毒症状

疾病早期,局部感染症状尚轻,患者即有畏寒、高热、厌食脱水意识障碍压、贫血黄疸等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若未及时救治,可出现弥漫性中毒休克等。局部体征与全身症状的轻重不相称是该病的要特征。

早期症状

坏死性筋膜炎可累及全身各个部位,发病以四肢为多见,尤其是下肢;其次是壁、会阴部和颈部等。病人局部症状尚轻,全身即表现出严重的中毒症状,是该病的特征。

1.局部症状 起病急,早期局部体征常较隐匿而不起病人注意,24h可波及整个肢体。

(1)状红肿、疼痛:早期皮肤红肿,呈紫红状,边界不清,疼痛。此时皮下组织坏死,因淋巴通路已被迅速破坏,故少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感染24h可波及整个肢体。

病例可起病缓慢、早期处于潜伏状态。受累皮肤发红或发白、水肿,触痛明显,病灶边界不清,呈弥漫性蜂窝织炎状。

(2)疼痛缓解,患部麻木:由于炎性物质的刺激和病菌的侵袭,早期感染局部有剧烈疼痛。当病灶部位的感觉神经被破坏后,则剧烈疼痛可被麻木或麻痹所替代,这是该病的特征之一。

(3)性水疱:由于管被破坏和管栓塞,皮肤的色逐渐发紫、发黑,出现含性液体的水疱或大疱。

(4)奇臭的性渗液:皮下脂肪和筋膜水肿、渗液发粘、混浊、发黑,最终液化坏死。渗出液为性浆液性液体,有奇臭。坏死广泛扩,呈潜状,有时产生皮下气体,检查可发现捻发音(图1)。

2.全身中毒症状 疾病早期,局部感染症状尚轻,病人即有畏寒、高热、厌食脱水意识障碍压、贫血黄疸等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若未及时救治,可出现弥漫性中毒休克等。

局部体征与全身症状的轻重不相称是该病的要特征。

各项检查

1.常规

(1)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因细菌溶血毒素和其他毒素对骨髓功能的抑制,60%~90%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轻度至中度的降低。

(2)白细胞计数:呈病反应,白细胞数升高,计数大多在(20~30)×109/L之间,有核左移,并出现中毒颗粒。

2.清电解质

可出现低钙。

3.尿液检查

(1)尿量、尿比重:在液体供给充足时出现少尿无尿,尿比重衡定等,有助于脏功能早期损害的判断。

(2)尿蛋白定性:尿蛋白阳性提示小球和小管存在损害。

4.液细菌检查

(1)涂镜检:取病变边缘的分泌物和水疱液,做涂检查。

(2)细菌培养:取分泌物和水疱液分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未发现梭状胞杆菌有助于该病的判断。

5.清抗体

中有链球菌诱导产生的抗体(链球菌释放的透明质酸酶和核糖核酸酶B能诱导产生滴度很高的抗体),有助于诊断。

6.红素

红素升高提示有红细胞溶血情况。

7.影像检查

(1)X线摄:皮下组织体。

(2)CT:显示组织中的小影。

8.活组织检查

筋膜组织冷冻切,对诊断也有帮助。

诊断标准

Fisher提出六条诊断标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皮下浅筋膜的广泛性坏死伴广泛潜的坑道,向周围组织

2.中度至重度的全身中毒症状志改变。

3.未累及肉。

4.伤培养未发现梭状胞杆菌。

5.无重要管阻塞情况。

6.清创组织病检 发现有广泛白细胞浸润,筋膜和邻近组织灶性坏死和微管栓塞。

细菌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取材最好采自进展性病变的边缘和水疱液,做涂检查,并分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测定中有无链球菌诱导产生的抗体(链球菌释放的透明质酸酶和核糖核酸酶B,能产生滴度很高的抗体),有助于诊断。

病情分类

据病情,坏死性筋膜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致病菌通过创伤或原发病灶扩,使病情突然恶化,软组织迅速坏死。另一种病情发展较慢,以蜂窝织炎,皮肤有多发性溃疡,脓液稀薄奇臭,呈洗碗水样,溃疡周围皮肤有广泛潜,且有捻发音,局部感觉麻木或疼痛,这些特点非一般蜂窝织炎所有。病人常有明显毒血症,出现寒战、高热和压。皮下组织广泛坏死时可出现低钙血症

鉴别方法

在有坏死性筋膜炎的一些类似症状时, 该病在身体健康的状况下发病率是5%,但是有些会被误诊为蜂窝性组织炎。在对该病进确诊时虽要进活检检查,但是有些情况下活检是可以省略而直接进手术的,因为该病的扩展是很迅速的,迟些会大面积扩展甚至肢。

治疗手段

坏死性筋膜炎是外科危重急症,其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尽早清创,应用大量有效抗生素和全身支持治疗。

1、抗生素

坏死性筋膜炎是多种细菌的混感染(各种需氧菌和厌氧菌),全身中毒症状出现早、病情重,应联应用抗生素

2、清创

病变组织及周围存在着广泛的栓,药物常难以到达,故积极、大抗生素治疗1~3天无明显效果时,应立即手术治疗。彻底清创,充分流是治疗成功的键。手术应彻底清除坏死筋膜和皮下组织,直至不能用手指分组织为止。常用法:

(1)清除坏死组织,清洗创面;游离植皮,覆盖创面。此法可防止创面大量的清渗出,有利于维持术后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

(2)清除坏死筋膜和脂肪组织,以3%双氧水、甲硝唑溶液或0.5%~1.5%高锰酸钾溶液等冲洗伤,造成不利于厌氧菌生长的环境;然后用浸有抗生素药液的纱条湿,每4~6小时换药1次。换药时需探查有否皮肤、皮下组织与深筋膜分离情况存在,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扩大流。

(3)皮肤缺损较大,难以自愈时,应待炎症消退后,择期植皮术。手术操作中应注意健康筋膜的保护,损伤后易造成感染扩甲硝唑局部湿可延缓皮肤生长,不宜长期应用。

3、支持治疗

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者,可输注新鲜、白蛋白或浆;可采用饲或静养、要素饮食等保足够的热量摄入。

4、高压氧治疗

近年来外科感染中并厌氧菌的混性感染日益增多,而高压氧对专性厌氧菌有效。

5、并发症的观察

在治疗全程中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压、搏、尿量,做细胞比容、电解质、凝机制、分析等检查,及时治疗肾衰竭,预防弥漫性休克的发生。

病理解读

1、皮肤筋膜大面积坏死

在全身或局部组织出现免疫损害后,多种细菌侵入皮下组织筋膜,需氧菌先消耗组织中的氧,使氧还电势降低,体系还原性增强。同时细菌分泌的酶将组织中的过氧化氢分解,创造出适宜厌氧菌生存繁殖的少氧环境。由于细菌及毒素的作用筋膜炎症。前(21世纪初)认为多种细菌均可产生透明质酸酶、肝素酶等加速了,是小成,导致环及淋巴回流障碍。酶可以分解、破坏组织,使病变沿皮下间隙迅速向周围扩起感染组织广泛性地炎症充水肿,继而皮肤和皮下的小管网发生炎性栓塞,组织养障碍导致皮肤缺性坑道样坏死甚至发生环坏死。这种进程进展极为迅速, 每小时扩约1英。NF病灶仅侵犯皮肤、皮下组织,一般不侵犯层。

2、渗出液恶臭

坏死性筋膜炎病变迅速坏死液化,液体从破溃创渗出,渗出液污黑、恶臭难闻, 液体可随皮下间隙向外扩,从而使病变迅速扩

3、捻发音

坏死性筋病灶细菌繁殖组织坏死液化产生气体,体充盈皮下间隙。因此在触及病变皮下时可有捻发音体及液体中有大量的细菌可迅速通过皮下间隙向外扩

4、镜检所见

可见管壁有明显的炎性表现,真皮层深部和筋膜中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受累筋膜管有纤维性栓塞,动静壁出现纤维素性坏死,革兰染色可在破坏的筋膜和真皮中发现病原菌肉无损害的表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