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牡蒿

牡蒿,中药。为菊科蒿属植物牡蒿Artemisia japonicaThunb.的全草。植物牡蒿,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夏季感冒结核潮热咯血,小儿热,衄便血崩漏,带下,黄疸炎,丹毒毒蛇咬伤。齐头蒿《新修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布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土柴胡《陆川本草》,猴掌草《江西民间草药》,流尿蒿《四川中药志》,臭艾、碗头青、油艾《闽东本草......
目录

别名

齐头蒿《新修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布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土柴胡《陆川本草》,猴掌草《江西民间草药》,流尿蒿《四川中药志》,臭艾、碗头青、油艾《闽东本草》,油蒿、油蓬、奶药、艾草六月雪、老鸦青、马莲蒿、马柴、草药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牛尾蒿、白蒿、熊掌草《江苏药材志》,菊柴胡《广西草药》,脚蒿(湖南),等草(吉林),匙艾(台湾)。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

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夏季感冒结核潮热咯血,小儿热,衄便血崩漏,带下,黄疸炎,丹毒毒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夏季感冒头痛,齐头蒿30g。水服。(《万县草药》)

2、治结核潮热,低热不退,牡蒿枸杞各15g。水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治痨伤咳,齐头蒿60g,石枣子30g。肉服。(《万县草药》)

4、治妇人崩,①牡蒿30g,母鸡1只。熟后去滓,食鸡肉与汁。(《闽东本草》)②牡蒿侧柏各30g,鲜苎麻根90g。水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5、治白带,齐头蒿15g。研末,绿壳蛋服。(《万县草药》)

6、治黄疸炎,牡蒿25-50g。水服。(《彝药志》)

7、治急性丹毒,先用韭菜适量。水洗后,再用鲜牡蒿30g,鲜地龙适量,捣烂患处。(《福建药物志》)

8、治蛾,鲜牡蒿30-60g,切碎,水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用法用量

服:汤,10-15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水洗;或鲜品捣烂

使用注意

不可久服。

炮制

采集加工:夏、秋间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形态特征

牡蒿蔚《诗》。

牡蒿(中国植物图像库)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粗壮,常有若干条直立,常丛生,上部有展和直立的分枝,被微柔毛或近无毛。下部卵形或宽匙期萎谢,长3-8cm,宽1-2.5cm,下部渐狭,有条托叶,上部有齿或浅裂;中部,长2.5-4.5cm,宽0.5-2cm,上端有3-5枚浅裂或深裂,每裂上端有2-3枚小锯齿或无,近无毛或被微柔毛;上部近条,三裂或不裂;苞片披针,先端不裂或偶有浅裂。

头状花序多数,卵球或近球,于分枝端排成复总状,有短梗及条总苞或长,直径1-2mm,无毛;总苞3-4层,面多少质,边缘宽膜质;雌花3-8朵,能孕;层为两性5-10条,不孕育。

瘦果小,倒卵形,无毛。、果期7-10月。

产地生境

辽宁(南部、东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东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南部)等;除西南省区从低海拔分布到海拔3 300米地区外,其余地区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在湿润、半湿润或半干旱的环境里生长,常见于林缘、林中空地、疏林下、旷野、灌丛、丘陵、山坡、路旁等。

日本、朝鲜、阿富汗、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金、克什米尔地区、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菲律宾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生于林缘、林下、旷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丛下。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鉴别

药材性状:干的全草,,直径0.1-0.3cm,表面黑棕色棕色;质坚硬,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残留的叶片黄绿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皱缩卷,质脆易花序黄绿色,可见长褐色种子数枚。香,味微苦。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相关论述

1、《录》:“肤,益,令人暴肥。”

2、《纲》:“擂汁服,治阴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褐黄病

下一篇 牡荆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