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内髁骨折
基本定义
病因说明
大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发病机制
间接外力致伤者占多数,摔倒后手掌撑地,外力沿前臂传导到肘部,尺骨鹰嘴关节面与滑车相撞击,可导致骨折。也可以是肘屈曲位着地伴有使肱骨下端内翻的应力,使尺骨鹰嘴与滑车相撞而致骨折。
此外肱骨内髁骨折可能就是撕脱骨折,而内上髁骨折相似。至于尺骨鹰嘴与滑车相撞的具体方式,还可能是由于尺骨的旋转,尺骨鹰嘴半月切迹在水平方向上将肱骨内侧撞下。
临床表现
本病儿童比成年人多见。受伤后肘内侧和内上踝周围软组织肿胀,或有较大血肿形成。临床检查肘关节的等腰三角形关系存在。患者表现为疼痛,特别是肘内侧局部肿胀、压痛、正常内上髁的轮廓消失。肘关节活动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无力。合并肘关节脱位者,肘关节外形明显改变,功能障碍也更为明显,常合并有尺神经损伤症状。
Ⅱ骨折:骨折线与Ⅰ°相似。骨折块有侧方或伴有轻度向上移位,但无旋转。
Ⅲ骨折:骨块有明显的旋转移位。最常见的是在冠状面上的旋转。有时可达180度,致使骨折面完全对向内侧。也可在矢状面上旋转,导致骨折面向后,而滑车关节向前。有时尺骨可随骨折块向内移位而导致肘关节半脱位。
辅助检查
本病的诊断除了详细询问外伤病史、临床表现及一些体格检查外,对临床疑诊病人应加拍对侧肘关节X 线片,有时患侧可见肘部“脂肪垫征”阳性,对于骨化中心出现以前,伤后肘关节内侧明显肿胀者应高度警惕,并仔细检查压痛范围及内髁部有无异常活动,必要时可作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
但需注意,在肱骨内上髁骨骺骨化中心出现之前发生的肱骨内髁骨折诊断则较困难。因为骨骺尚未骨化,其软骨于X 线片上不显影,通过软骨部分的骨折线也不能直接显示,此类损伤于X 线片上不显示任何阳性体征(既无骨折又无脱位影像) 。因此,临床上必须详细检查以防漏、误诊发生。对于诊断确有困难的病例可拍健侧相同位置的X 线片加以鉴别,必要时可行CT 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正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线方向,骨折块大小和移位的程度;侧位X线片能提示骨折块向前、后方向移位状况。在X线诊断时必须注意,小儿肱骨内髁骨化中心未出现之前,在该部骨折应根据其他解剖标志加以判断,如肱骨小头肱骨内上髁及桡骨小头骨化中心的位置变化加以鉴别,必要时以相同条件拍摄对侧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以便对比观察。
鉴别诊断
本病属于外伤性因素引起的疾病,容易合并其它方面的损伤,由于是损伤作用力的周围。需要进行鉴别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对于以上的疾病,一般根据X线检查可资鉴别,对一些较难诊断的病例,可使用CT和MRI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肘关节肿胀、疼痛、伸屈受限,关节内侧压痛明显,有时局部可触及骨摩擦感。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以证实诊断,尤以正位片为明显。
并发症
可并发肘关节半脱位。本病还可以合并其他损伤,如桡骨头、颈、尺骨鹰嘴骨折等。此外,由于肱骨内髁骨折既是关节内骨折,又是骨骺损伤,因此复位不满意时不仅妨碍关节功能恢复,而且可能引起生长发育障碍,继而发生肢体畸形(如肘外翻)及创伤性关节炎。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发生骨折块完全游离,进而导致骨折块缺血性坏死。
治疗相关
手术治疗
无移位的Ⅰ型骨折采用长臂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于屈曲90°前臂旋前位4~5周,拆除石膏托进行功能锻炼。期间每周照片一次复查。骨折如有移位应采取相应措施。
ⅱ、ⅲ型骨折应闭合复位,采用局麻或臂丛麻醉,助手将伤肢置屈肘90°、前臂旋前位。术者一手的大鱼际肌抵住肘关节外侧,另一只手用拇指按压移位骨片复位。复位后再用鱼际肌抵住肘内侧,相当肱骨内髁部,并向桡侧上方加压保持复位,用长臂石膏托或超关节小夹板压垫固定,4~5周后拆除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2.经皮撬拔复位固定
闭合复位失败,在x光机电视荧屏监视下,用一枚克氏针从骨片的内上方经皮插入,针尖抵住骨片,纠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并推骨片向外方直至解剖复位。再选一枚克氏针向内髁的内下方经皮穿入将内髁固定于骨折近端上,将针尾折弯剪断埋入皮下或留于皮外,用石膏外固定,4~5周后拔除钢针拆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此法失败者立即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上述治疗失败或再移位的患者,手术取肘内侧切口,注意保护尺神经,清除骨折处血肿或肉芽组织,确定骨折移位方向后,将骨折块复位,若因屈肌牵拉难以复位时,可将附着骨片上的软组织作适当剥离但必须保留肌腱附着处,以免骨块游离发生骨块缺血性坏死。骨折复位后,可用两枚细克氏针或松质骨螺丝钉做内固定,也可用丝线经骨洞将骨折块固定。术后用石膏固定,4~5周后拆除石膏进行功能锻炼。
陈旧性骨折,复位将是十分困难的操作,由于肱骨下端髁间窝的骨皮质很薄,很难确定其原骨折断面的方向,因此手术处理应视其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程度大小,明显障碍者通常可通过肘关节松解术处理。伴明显肘内翻畸形者,可做肱骨髁上截骨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