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角
简介
来源
动物形态
1.体形大而粗壮,成年雄兽长达3.6米,肩高可至1.6米,体重500公斤以上。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 短而粗。雄性角大,角基略扁,二角距离很大,角先直升,再向外,复向上弯曲,角尖又有向后弯的趋势。被毛暗褐色,头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体侧、颈、腹、胸、尾部均具长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年老时,头部的毛色较灰,背部带棕红色。尾下垂至踵部。家养的牦牛体形较小,毛色或有变化。繁殖期在秋季,怀孕期8~9月。
2.牦牛,状如牛,体粗大,重在500kg以上,头及躯体背面的毛短而光滑。肩部有突起这隆肉。体侧、颈、胸、腹、尾、颌、喉部均被下垂的长毛,尤以尾毛为甚。通体暗褐黑色,吻部、鼻部稍杂白以。四肢短粗;雄兽角大,而雌盖角小,角基略扁,二角分离甚远,角先向上,再向外,近末端复向内向上,角尖略向后弯。
生境分布
性味
归经
功用主治
用法与用量
摘录
1.《*辞典》
2.《中华本草》
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
1、牦牛(《山海经》),又名: 旄牛(《山海经》),犣牛(《尔推》), 毛犀(《广志》),猫牛(《汉书》颜师古注),竹牛(《昨梦录》), 毛牛(《水东日记》)。
2、《本草纲目》:牦牛,出甘肃临洮及西南,野牛也 ,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 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毛杂白色者,以茜染红色。《昨梦录》云,西夏 竹牛,重数百斤,角甚长,而黄黑相间,制弓极劲,彼人以伪犀角,卒莫能辨。曹昭《格古论》云, 毛犀,即牦牛也,角之花斑皆类 山犀,而无粟纹,其理似竹,不甚为奇,故谓毛犀。其角亦可乱犀,但无粟纹。苏颂《图经》误以为牯犀角者是也。亦可用而功不及犀。
![]() | ![]() |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