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肱骨内上髁骨折

肱骨上髁骨折是肘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肘关节骨折的10%,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占肘部损伤的第三位。骨折多发生在少年和儿童。这个年龄组,肱骨上髁系属骺,尚未与肱骨下端融,故易于撕,通称肱骨上髁骨折。中文肱骨上髁骨折 英文:fracture of medical epicondyle of humerus 肱骨上髁骨折;fracture-......
目录

名称

  中文肱骨上髁骨折

  英文fracture of medical epicondyle of humerus

   肱骨上髁骨折;fracture-superation of medical epicondyle of humerus

所属部位:上肢

就诊科室:

症状体征:发热,身痛

概述

  肱骨上髁骨折多发生在少年和儿童。这个年龄组,肱骨上髁系属骺,尚未与肱骨下端融,故易于撕,通称肱骨上髁骨折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常为平地跌倒或投掷运动致伤。

当肘关节伸直位摔倒时手部撑地,上肢处于外展位,外翻应力使肘关节外翻,同时前群猛然收缩,将上髁撕上髁是一个比较晚的骺,在未以前骺线本身就是潜在的弱点。故可使发生骺分离,牵拉向下向前,并旋转移位。同时肘关节侧间隙暂时被拉,或发生肘关节后外侧位,撕上髁(骺),被夹在关节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分为4度。

Ⅰ°损伤:仅有骨折骺分离,移位甚微。

Ⅱ°损伤:块向下有移位,并向前旋转移位,可达关节水平。

Ⅲ°损伤:骨折块嵌夹在关节,并有肘关节位。

Ⅳ°损伤:肘关节位或后外侧位,块夹在关节

(二)发病机

肱骨上髁骨折常见于平地跌倒或投掷等运动性损伤。跌倒时前后伸并外展,前猛烈收缩时,肱骨上髁被屈群牵拉而造成骨折。被撕骨折块向前下移位并可能旋转。因为肘关节置于外翻位,故上髁骨折常并关节位。

症状

临床表现:

儿童比成年人多见。受伤后肘侧和周围组织肿胀,或有较大成。临床检查肘关节的等三角系存在。疼痛,特是肘侧局部肿胀、压痛、正常上髁的轮廓消失。肘关节活动受限,前旋前、屈腕、屈指无力关节位者,肘关节明显改变,功能障碍也更为明显,常并有神经损伤症状

发生肱骨上髁的骨折时,肘关节组织,如侧副韧带关节囊、上髁和神经等均可损伤。肘关节肿胀,疼痛,局部皮下可见淤。压痛局限于肘侧。有时可触及摩擦感。肘关节伸屈和旋转功能受限。

肱骨上髁骺与肱骨下端髁部分离、移位或旋转移位,并据骨折移位情况判断其移位程度。儿童肱骨上髁骨折,较易与肱骨髁、桡骨小头骨折有移位者相混淆,儿童肱骨骺尚未出现之前(通常6岁),化中的征象不能在X线显示出来,骺线未,更增加了鉴诊断难度,必要时拍对侧肘关节X线。详细体格检查,询问受伤情况,结年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诊断并选用较好的手术治疗法。

X线诊断十分重要,应注意仔细观察。

Ⅰ度骨折有时可能漏诊,但有以下情况存在应考虑有骨折存在的可能:

①当有脂肪垫征(fat pad sign)出现时,即肘部伤后出或渗出物将冠状窝和鹰嘴窝脂肪垫推呈“八”型;

骺与干骺端不平

骺边缘不清楚,特是发现有薄层干骺端骨折

肱骨下端外侧突起对称者,因正常的肱骨下端外侧突起状是不对称的,上髁向突起较多。

Ⅲ、Ⅳ度骨折应注意观察上髁骺是否存在,如有困难应强调拍摄双侧同位置的正侧位或斜位X线,观察双侧关节间隙是否等宽双侧上髁是否对称。5岁以下的儿童,因肱骨上髁的化中尚未出现故较难与肱骨骨折。严重损伤时应注意有无桡骨头、尺骨鹰嘴、肱骨外上髁骨折存在。

神经肱骨上髁后神经骨折神经可能被牵拉、辗挫,甚至连同骨折块一起嵌入关节间隙,造成神经损伤。

损伤类型:骨折移位及肘关节变化可分为四度。

Ⅰ度:肱骨上髁骨折,轻度分离或旋转移位。

Ⅱ度:上髁骨折,牵拉移位明显,可达肘关节水平位,并可能有旋转移位,手法复位较困难

Ⅲ度:骨折瞬间,外翻暴力较大,使关节侧张骨折嵌夹在关节间隙,此骨折关节囊粘在一起如纽扣样进入关节,很难手法整复。

Ⅳ度:肱骨上髁骨折关节位,为上髁骨折最严重的损伤,少数有神经损伤。

检查

无相实验室检查。于本病的检查要进体检跟X线检查:

1、全面体检:

注意有无休克、软组织伤、出、检查创大小、状、深度及污染情况。有无端外,有无神经管、颅脏损伤及其他部位的骨折。对严重伤员必须快速进

2、X线检查:

除正、侧位X线摄外,尚应据伤情拍摄特殊体位相,如位(上颈椎损伤)、动力性侧位(颈椎)、轴位(舟状跟骨等)和切线位(髌骨)等。复杂的骨折或疑有椎管骨折者,尚应酌情体层或CT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据其外伤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一般能够做出诊断,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则仍然需要仔细的鉴。尤其是要与肱骨上髁骺相鉴肱骨上髁骺约在6~10岁时出现,18岁左右,但有时可能有不者,应注意与骨折

并发症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起,容易其它损伤,包括桡骨头、颈、尺骨鹰嘴骨折等。而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肘翻。有时伴有关节位,注意神经有无损伤。

于肘翻发生的机制许多者提出不同看法,一般的看法是:肘翻是远折端皮质压缩塌陷、复位或维持复位不佳和重力性侧移位倾所致,与生长速度无。远折端旋转移位导致肘翻,是由于旋转支点多在较宽厚的外侧髁,侧髁失去支撑,再加上肢体的重力及肉牵拉的力量造成侧倾斜之故。

治疗

无移位的肱骨上髁骨折,无需复位,仅用长石膏托或超关节小夹固定3~4周,拆除石膏或夹后进功能锻炼。Ⅱ度以上骨折应先利用手法复位,失败者再手术。

1.手法复位

局麻或丛麻醉,Ⅱ度骨折应采用肘关节90°前旋前,使前放松,术者用拇指推肿,将骨折自下向上推挤,使其复位。如为Ⅲ度骨折,可先由助手将前外展、旋后,使肘关节外翻,使之将侧间隙张,然后伸腕、伸指,再过伸肘关节即所谓“三伸”复位法,然后迅速将前拉紧,将骨折拉出关节间隙之外,变成Ⅱ度骨折后,再Ⅱ度骨折处理。

另一手法为一助手固定上下端,另一助手将前极度旋前,术者用拇指在肱骨滑车部由前上后下,直至推出骨折块。关节位者即Ⅳ度骨折,在肘关节复位过程中移位的上髁骨折常可随之复位,如肘关节已获复位,而上髁尚未复位,可Ⅱ度骨折处理。

2.皮撬拨复位固定

除Ⅰ度骨折膜及屈附着部无撕裂一般不会移位外,其他类型骨折复位后不稳定,可发生再移位,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穿针固定,如骨折有旋转,手法难以复位者,可采用皮钢针撬拨复位,并用1~2枚克氏针作固定,术后用石膏托或超关节小夹外固定3~4周。

3.切复位

适用于骨折分离较明显,或骨折嵌入关节腔手法难以解出,旋转移位手法未能纠正及神经损伤者。手术应取肘侧切保护神经,显骨折端,清除肿或肉组织,辨清骨折向,屈肘90°,前旋前用巾钳夹持骨折复位,用两枚细克氏针交叉固定。成年人骨折较大的可用松质骨螺丝钉固定。较小的也可切除,将屈附着部缝在附近筋膜上。儿童2周后可始作肘关节屈伸活动也可采用丝线缝固定骨折神经挫伤应予以检查,如较严重可同时做神经前置手术。术后用石膏托固定4~5周,拆除石膏托拔除钢针后进功能锻炼。

预防

1.骨折复位固定后,应注意观察外因定的松紧度、患肢的运及骨折对位情况,领带在夹上下移动lcm为宜,及时复查调整。

2.1周只作手指轻微屈伸活动11周席可逐渐加大手指屈伸活动幅度,忌作握拳及前旋转活动;2周后可始作肘关节屈伸活动;解除固定后加强肘关节屈伸活动。

3.后期因痂压迫或神经沟粗糙,山现迟发性神经炎者,应注意观察,必要时行神经前置术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猕猴桃藤

下一篇 骨膜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