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是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之一,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7%,其发生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劢。常见于5-10岁儿童。骨折块常包括外上髁、肱骨小头骺部分滑车骺及干骺端质,属于Salter-Harris骺损伤的第Ⅳ型。疾病称: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小头骺分离) 所属部位:上肢 就诊科室:症状体征:发热,身痛在儿童肘部骨折中较常见。实际是外髁骺分离。其发生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并且是......
目录

定义

疾病称: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小头骺分离)

所属部位:上肢

就诊科室:

症状体征:发热,身痛

概述

  在儿童肘部骨折中较常见。实际是外髁骺分离。其发生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并且是关节骨折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科统计,1970~1980年儿童肘部损伤共9427例,其中肱骨外髁骨折629例占总数的6.7%。男女之比为3.3∶1,左侧多于右侧。最小发病年龄为1岁,最大发病年龄统计到14岁。好发年龄为4~8岁,占总数的54%。骨折块很大的部分由软组成。患者年龄越小,则软越多,在X线显示仅为肱骨外髁的骺化与干骺端骨折,而软则不显影,实际骨折块相当大,几乎等于肱骨下端骺的一半。故在临床上对骨折块的大小要给予充分的估计。对这种骨折处理不当,常发生各种畸与并发症,造成肘关节功能障碍。  

病因

本病多由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手部先着地,外力沿桡骨向上撞及肱骨外髁而骨折骨折线由下向外上、后延伸,骨折块可包括肱骨外上髁骺、肱骨小头骺、滑车外侧部及属于肱骨小头之上的一部分干骺端。骨折块移位的情况,可分为无移位骨折、轻度移位骨折和翻转移位骨折三种。

①无移位骨折:暴力的作用较小,仅发生骨折,如裂缝骨折或移位很小的肱骨外髁骨折

②轻度移位骨折骨折块向外移位,或有45°以的旋转移位,骨折块仍位于肱骨小头和肱骨近段骨折面之间。

③翻转移位骨折:翻转移位骨折又可分为后移翻转型和前移翻转型。后移翻转型又被称为伸直翻转移位型,此型相对多见;前移翻转型又被称为屈翻转移位型,此型少见。

发病机理

  伤因基本上与肱骨髁上骨折相同。多由间接复外力造成当儿童撞倒时手掌着地,前多处于旋前,肘关节稍屈位,大部分外力沿桡骨传至桡骨头,再撞击肱骨外髁骨折而发生骨折。同时多肘外翻应力,伸牵拉等因素而骨折骨折线由外髁上部斜向下达滑车桡侧部,块常包括桡侧干骺端肱骨小头骺和滑车桡侧部分,可因外力向、前旋转及收牵拉,而产生不同的类型。

  一般分为3型。病理变化分为4型。

  Ⅰ型:无移位骨折型。膜未撕裂,X线可见到干骺端有骨折线。

  Ⅱ型:侧移位型。块向侧、前或后移位。骨折端间隙增大轻度移位者,膜部分撕裂,重度移位者,完全撕裂,复位后块不稳定,在固定中可发生再移位。

  Ⅲ型:旋转移位型。骨折块向侧、前或后移位。并旋转移位。由于局部伸筋膜膜完全断裂,加之前的牵拉,故骨折块纵轴向外旋转移位可达90°~180°。在横轴上也可发生向前或向后的不同程度的旋转。关节无变化。

  Ⅳ型:骨折位型。骨折块可侧移位、旋转移位,同时肘关节可向桡侧、侧及后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撕裂,肘部软组织损伤严重。

  此型骨折并不少见。Hardacre报告46例移位型骨折关节位者9例,约占20%。因肘部软组织损伤严重,治疗较其他三型困难,预后亦较其他三型差。故北京积水潭医院将此类骨折称为骨折位型,以起重视。

临床表现

  外侧肿胀,并逐渐扩,可以整个关节骨折位型肿胀最严重。肘外侧出现瘀斑,逐渐扩可达腕部。伤后2~3天皮肤出现水泡。肘外侧明显压痛,甚至可发生肱骨下端周围压痛。移位型骨折,可能触到擦音及活动块。可发生肘外翻,肘部增宽,肘后三点系改变,肘关节活动丧失。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旋转功能一般不受限。  

检查

本病的助检查要是X线检查:

X线检查表现:

X线照显示肱骨小头的骨折线多超过化核的1/2,或不通过小头化核,而通过肱骨小头与滑车间沟的软在干骺端处有一骨折线。骨折块可向外侧移位。骨折位型X线,正位显示骨折块连同桡骨可向桡侧或侧移位,侧位显示可向后侧移位,偶可见向前移位者。肱骨外髁骨折在X线上表现为多种多样,在同一骨折类型中表现也常不一。

除正、侧位X线摄外,尚应据伤情拍摄特殊体位相,如位(上颈椎损伤)、动力性侧位(颈椎)、轴位(舟状跟骨等)和切线位(髌骨)等。复杂的骨折或疑有椎管骨折者,尚应酌情体层或CT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要表现为患外的肿胀、疼痛,临床上具有相似的症状的需要进的疾病包括以下两种:

1、髁上骨折

2、肱骨下端全骺分离。

一般用X线检查可以鉴,对难以区的病例,可使用CT检查来帮助诊断。

并发症

本病有可能并发以下的一些并发症:

肘外翻

伤后肱骨远端桡侧骺软损伤,可导致早期。致使肱骨远端发育不均衡造成肘外翻肱骨远端呈尾状畸

神经炎或麻痹

由于肘外翻的牵拉,或尺骨鹰嘴对神经的撞击,均可导致神经炎。

治疗措施

  此骨折关节骨折。又是骨折骨折线通过骺。复位满意与否,直接影响到关节的完整性与骺成的大小和发生畸的程度。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法,要求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以免发生严重的后遗症。各型骨折的治疗法如下。  

1.骨折无移位型:屈肘90°,前旋后位石膏固定4周。

  2.侧移位型:应进复位。肘伸直翻位,使外侧间隙加大,前旋后、腕部伸直位,使伸群放松,用拇指将骨折块推移,如骨折块向外后移位时,拇指将块向前侧推移使之复位。X线检查实已复位者,可用长石膏托或夹固定4~6周,固定时间依据复位后稳定情况,取伸肘或屈肘位及前旋后位。

  此型骨折为不稳定骨折。如整复失败或复位后再移位不能复位时,应切复位用2枚克氏针固定。

  3.旋转移位型、骨折位型:采用复位。要结X线摸清骨折块的位,使肘关节处于翻、前旋后位。用手指先矫正旋转移位的骨折块,然后推入关节使之复位。伴有侧或后关节位者,应同时复位。或先将骨折块推向肘后,再矫正旋转后推入关节,使之复位,固定法及时间,同侧移位型。

  复位不成功者,均应切复位,矫正骨折块的旋转移位。可能保留骨折块上附着的软组织,以免发生缺坏死。用2枚克氏针固定,术后用石膏托固定4~6周,拔除钢针,除去外固定,始活动肘关节

  4.陈旧骨折:一般都不张手术。北京积水潭医院在3个月以骨折有明显移位不愈者,采用切复位固定治疗。只要术中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术后积极动功能锻炼,绝大多数患者,仍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即使术前肘关节已僵硬,手术后也能得到部分功能改善。

  5、整复方法   

(1)轻度移位骨折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患肘半屈位、前旋后。助手握持患侧上下段,术者一手握前下段,另一手拇指在向外移位的骨折块上,其余四指住患肘侧。术者两手向相反向用 肱骨外髁骨折--整复力,使患肘翻,加大关节腔外侧间隙,同时拇指将骨折块向推挤,使其进入关节腔而复位。   

(2)翻转移位骨折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先用拇指指或大际揉骨折部,以消肿瘀;用拇指摸清骨折块的滑车端和骨折面,辨清骨折块移位的向及翻转程度,但切忌挫捻皮肤。助手握持患肢上,术者一手握患肢腕部,置肘关节于屈45°、前旋后位,加大肘翻使关节腔外侧间隙增宽,腕关节尽量伸以使前群松弛。

术者以另一手指或中指扣住骨折块的滑车端,拇指扣住肱骨外上髁端,先将骨折块稍平向后推移,再将滑车端推向后,把肱骨外上髁推向外上,以矫正旋转移位;然后用拇指将骨折块向挤压,并将肘关节伸屈、收、外展,以矫正残余移位。若复位确已成功,则可扪及肱骨外髁嵴平整,拇指压住骨折块进活动时,肘关节屈伸活动良好,且无响声。

6、固定法   

骨折整复后,肘关节伸直,前旋后位,肱骨外髁处放一固定垫(应注意垫厚度要适宜,以免起皮肤压迫坏死),肘关节侧上、下各放一固定垫。四块夹长度从上中上段到前中下段,四条布带缚扎,肘关节伸直而稍外翻位固定2周,以后改为屈肘90°固定1周。也可将后侧夹(相当于固定肘关节部分)塑成屈30°-60°,其余三块夹长度改为上达三角中部水平,、外侧夹下超肘关节,前侧夹下达肘横纹,固定垫的位置同上,将肘关节固定于屈30°~60°位3周,骨折临床愈后解除固定。

  手法复位

肱骨外髁骨折关节骨折,因骨折线跨越了骺,准确的解剖对位及固定以减少生长障碍的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近10多年来,由于对骨折(尤其为翻转移位骨折)的病理机制、复位固定途径、步骤的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了多种复位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的整复固定法。

(1)以伸的牵拉为的整复手法丛麻醉或不麻醉下.使患肘处于半屈120- 135°位左右,仔细触摸骨折块的关节面及外上髁于骺端,辨清移位向和翻转程度,然后伸腕关节,旋后、外展前,推送骨折块至肘后外,并顺势矫正横轴旋转,接着在旋前收前,强力屈腕下,向前、下推送骨折块或用力向下牵屈肘,即可复位。该手法的作用机制要在于:

①在伸腕关节、旋后外展前使伸完全松弛,可轻易推送骨折块至肘后较大间隙以利于复位。(前移翻转变成后移翻转);

②强力屈腕、旋前收前,使伸紧张,牵拉肘后骨折块,并利用桡间隙加大配以推挤或牵屈肘的法,使骨折块回位。  

(2)以推挤压等动作用为的整复手法此类手法操作步骤较为多样,但整复要点均在于:骨折发生的机制.在摸清骨折的移位翻转程度后,骨折的原始移位规律,逆损伤机制分择用推挤、压、捏转、牵、摇晃、伸屈等不同手法进复位。有三点挤压法:

①以外翻骨折面(鹰嘴外侧缘lcm处)为第一点。在翻、伸屈肘关节16°-130°时,作向前、向挤压。

②以肘前外侧滑车端为第二点,在伸屈肘关节130-90。时作向向后挤压;

(3)以肘前外侧骨折体部为第三点.在摇晃伸屈肘关节90-60。下,作向肘关节后挤压,完成复位。  

外固定

肱骨外髁骨折即使是无移位骨折也是不稳定的,并且在固定中仍可再移位,所以适的固定直接决定着该骨折的治疗效果。前旋后位屈肘60-90°固定。此种固定的优越性在于:

(1)旋后位时,松弛前群及肘后

(2)肱骨远端在解剖生理上有前倾角40°左右,在伸肘时有自发向前的趋势,而在屈肘60-90°时,桡骨小头正位于肱骨小头前,阻挡并稳定肱骨小头。

(3)伸肘位时滑车端前组织薄弱有自发向前旋转的趋势,而在屈肘位时.尺骨突正位于滑车之前上,可成稳定之天然屏障。

(4)屈肘60-90°旋后前时,三头紧张之张力防止骨折块向后移位,且桡侧副韧带处于正常稳定状态起着防止骨折块再度发生移位的稳定作用,此外屈肘位固定操作简单方便,护理容易,更有利于功能恢复。

针拔复位法及其固定

对手法复位不成功者,可采用此种半侵入的皮撬拨复位法,在x光透视或不透视下无菌操作,摸准外髁骨折翻转的滑车端,伸直并翻肘关节,用克氏针皮肤插入推滑车端进入肘外侧间隙,同时拇食两指用力将外髁端向上翻转、向推挤.协助撬回骨折、遂可成功复位。此类做法要是利用皮克氏针撬拔的杠杆作用,由于克氏针撬拔力较长.故可以用较少的力整复手法所不能或不易整复的骨折。复位成功后,可用一般外固定法,若对位仍不稳定者可用皮穿针固定法;术者可在助手固定骨折块的基础上,从骨折的外下斜向皮肤打一枚或二枚克氏针(可交叉可平)固定.针尾弯成钩留于皮外。  

手术切复位固定

要使肱骨外髁这种关节骨折且又是累及骺的骨折,最佳地恢复关节态功能,减少关节生长及活动障碍,其最适宜的处理应该是手术切使其完全解剖复位,然后稳定的固定。切固定要有:克氏针固定、松质螺纹钉固定,及粗丝线缝固定等。手术切复位固定在直视下操作,有着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的良好作用,一般在手法或针拔复位不佳时应用,但应注意,手术中应尽量少剥离骨折块附着的软组织,以免起外髁部性坏死和骺过早。   

中药治疗

初期     

治法:活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1:止痛汤(赵竹泉《伤科大成》)   

当归12克,赤芍9克,紫荆藤9克,川芎6克,乳香6克,没药6克,落得打6克,苏木5克,红花5克,陈皮5克,三七3克。水服,每日1。  

方药2:外用消肿止痛膏广东中医院《外伤》)   

姜黄羌活干姜栀子乳香没药各150克。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60%软膏,外患处。

中期  

治法:接续损,和生新。  

方药肢伤二广东中医院《外伤》)   

:生薏苡仁30克,桑寄生3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续断12克,威灵仙12克,碎补12克,五加皮12克。水服,每日1。  

后期  

治法:补,壮筋。  

方药1:广东中医院《四肢骨折臼治疗图解》)   

当归10克,熟地黄10克,续断8克,菟丝子10克,黄芪10克,碎补6克,土鳖虫4克,陈皮4克。水服,每日l。 

方药2:外用八仙逍遥(吴谦等《医宗金鉴》)   

防风3克,荆芥3克,川芎3克,甘草3克,当归6克,苍术10克,牡丹皮10克,苦参15克,黄柏6克。水熏洗患处,每日1。  

预防

1、骨折固定后,应注意观察外固定的松紧度及患肢的运情况,布带在夹—卜下移动1cm为宜,及时复查调整。

2、有移位骨折在复位1周,可作手指轻微活动,不宜作强力前旋转、握拳、腕关节屈伸活动。1周后,逐渐加大指、掌、腕关节的活动范围*解除固定之后,始进关节屈伸、前旋转和腕、手的功能活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骨关节结核

下一篇 猕猴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