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草
别名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1、治慢性气管炎,①猫眼草(去根)、葶苈子、沙参各等分,共为细末,压成0.5g片剂。每次服4片,每日3次。10d为1疗程。疗程之间停药7-10d。②猫眼草、白头翁各4份,炒叶仁(去皮、尖)、麻黄各1份。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3g(30粒),每日3次。lOd为1疗程。病程之间停药7-lOd。(《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
炮制
形态特征
猫儿眼,别名耳叶大戟《东北植物检索表》,华北大戟《秦岭植物志》。多年生草本,高达40cm。茎通常分枝,基部坚硬。下部叶鳞片状,早落;中上部叶狭条状披针形,长2-5cm,宽2-3mm,先端钝或具短尖,两面无毛。杯状聚伞花序顶生者通常有4-9伞梗,基部有轮生叶与茎上部叶同形;腋生者具伞梗1;每伞梗再2-3分叉,各有扇状半圆形或三角状心形苞叶1对;总苞杯状,无毛,先端4裂,裂片间无片状附属物,腺体4,新月形,黄褐色,两端有短角;雄蕊1;子房3室,花柱3,分离,柱头2浅裂。蒴果扁球形,无毛;种子长圆形,长约2mm,光滑,一边有纵沟,无网纹及斑点。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鉴别
药材性状
全草长20-40cm。茎呈圆柱形,直径2-3mm;表面黄绿色,基部呈紫红色,具纵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无柄,叶片狭长形,易脱落往往皱缩,长2.5-5cm,宽2-3mm。茎上部的分枝处有的叶轮生。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多歧聚伞花序,基部的叶状苞片呈半月形至三角状肾形。蒴果三棱状卵圆形,光滑,气特异,味淡。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性状。
药理作用
相关论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腓总神经损伤
下一篇 非淋球菌性细菌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