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骶骼筋膜脂肪疝

骶骼筋膜脂肪疝(sacro-illacfaciallipocele )是指部脂肪骶髂筋膜突出成的一种疝,是腿痛的原因之一。女性多发,尤其肥胖的成年女性多发,男性相对少见。骶髂关节外上的骶髂筋膜存在着固有孔隙,是发生本病的病理基础。骶髂关节的骶髂筋膜比较薄弱,由1~3神经后支组成的上皮神经及伴管束在穿过骶髂关节外上的骶髂筋膜成固有孔隙,且局部又有比较丰富的脂肪组织,......
目录

发病机制

骶髂关节的骶髂筋膜比较薄弱,由1~3神经后支组成的上皮神经及伴管束在穿过骶髂关节外上的骶髂筋膜成固有孔隙,且局部又有比较丰富的脂肪组织,尤其肥胖女性,当剧烈的弯活动或猛烈收缩时,深部脂肪组织压力增高,薄弱的固有孔隙疝出或筋膜撕裂后疝出成脂肪疝。疝出的脂肪水肿、出、扭转、嵌顿或压迫附近的皮神经,可起局部疼痛和相应神经前支分布区的感应痛。由于疝孔大小与疝容多少不同发的疼痛和性质有差异。发病时间短、容物少者可自还纳,反之疝出的脂肪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难以还纳,成局部疼痛性结,这时疼痛明显,常常产生慢性腿痛症状。另外,从固有孔疝出者,因有神经管走,疼痛较重,而从非固有孔隙疝出者疼痛较轻。

症状体征

症状痛和患侧部疼痛,部分病人伴感应性神经痛,其程度差异较大,多数为酸胀痛,少数在弯、蹲坐、起身或骶髂部、部扭闪后疼痛突然加剧,甚至翻身、起床等活动受限。

骶髂关节脂肪疝最典型的体征是在髂嵴上缘偏侧,骶髂关节外上皮下组织可触及多个结状肿物,直径1~3cm不等,结质地较硬韧,弹拨或压时出现疼痛。部分病人在指压结时出现骶部,部或同侧大腿酸胀痛。结可为或不规则,可单个或多个融在一起。有些病人可出现坐神经分布区疼痛,但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为阴性,无下肢感觉障碍及反射异常。

诊断要点

(1)壮年多发,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其中绝大多数病人为肥胖体征。

(2)骶髂部皮下组织深部触及疼痛性结,结或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无粘连,基底较固定,略硬于脂肪,于俯卧位较易触及,向深部上下滚动触之更明显,压迫结起同侧下肢或部放射性酸胀疼痛。

(3)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阴性,无坐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反射正常,无其他神经症状

(4)X线或CT扫描,对于位于脂肪深层的结不易被发现,因此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但能除外椎管退变疾病,如椎管狭窄、椎滑椎间盘出等。

检查化验

X线、CT可以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滑等。

鉴别诊断

1.脂肪局部脂肪组织变性,纤维织炎等病变。因不压迫神经后支,病人无腿疼症状,触压肿块无下肢或部放射性酸胀疼痛。但极少数继发无菌性炎症累及神经后支可产生相应症状,鉴较难,术中可发现无疝孔存在。

2.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滑据直腿抬高试验,有无感觉功能及反射障碍。CT、X线可以鉴。另外骶髂筋膜疝可发现骶部结性肿物。

治疗用药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封、理疗、手法复位还纳等法。

(1)局部封:即可作为诊断,又可用于治疗。一般封后疼痛可立即消失或明显减轻,部分病人可以治愈,另有部分病人停止治疗后常复发。

(2)按摩和手法复位:有一定疗效,复位成功后可解除神经压迫,疼痛明显减轻。但对手法复位无效、反复发作及症状重者宜手术治疗。

(3)理疗及消炎止痛类药物的应用。

手术治疗

骶髂筋膜脂肪疝的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手术的原则是尽量切除疝出和骶髂筋膜下的脂肪,扩大疝孔。

具体法是:在疝块表面切皮肤和皮下组织,在骶髂筋膜浅面找到略水肿、大颗粒、有菲薄透明包膜呈淡黄色与筋膜前层不同的疝出脂肪,扩大疝孔4~5cm,切断附近的神经支及伴管,疝出的脂肪呈葡萄状相连,应尽量牵出后切除,止后缝浅层组织脂肪,不缝扩大的筋膜疝孔。也有张,术中切除疝出脂肪组织及与其粘连的病变脂肪组织后,显骶髂筋膜薄弱部分,疝孔用丝线严密缝,然后逐层缝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