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子兰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达2米;茎圆柱形,无毛。叶对生,坚纸质,宽椭圆形、倒卵形至长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4-8厘米,顶端渐窄成长尖,基部楔形,边缘具腺头锯齿,两面无毛;侧脉5-9对;叶柄长5-13毫米。穗状花序顶生,两歧或总状分枝,复排列成圆锥花序式,具长总花梗;苞片三角形或宽卵形;花小,白色;雄蕊3枚,药隔合生成一卵状体,上部3浅裂,中央裂片较大,具1个2室的花药,两侧裂片较小,各具1个1室的花药,药隔不伸长,药室在药隔的中部或中部以上;子房卵形。果倒卵形,长约5毫米,幼时绿色,成熟时白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种植方法
扦插法
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行,剪取一年生木质化的枝条,标准是枝端叶片质厚,色绿, 腋芽饱满。插穗长10厘米左右,保留上端2-3片叶,其他叶子全部去除,以减少水分蒸发和营养消耗,削平切口。扦插基质可用 蛭石或粗沙。扦插时,可先用竹筷打洞,间距5厘米左右,然后将插条插入洞中,深度约为插条的1/3。用手指揿实泥土,使泥土和插条紧密结合,浇足水。架设荫棚,以保持通风、湿润的环境。插穗生根快慢与土壤温度有关,地温在30-32°C时,插后40天即可生根,25°C-28°C需50-60天方能生根。
压条法
采取高压在4-8月进行。选择一年生木质化健壮枝条,茎粗0.5毫米。于分叉部位20厘米处刻伤或环状剥皮,环宽0.5厘米左右,深度以见木质部为准,然后用 苔藓或湿土敷于环剥部位,外包塑料薄膜,保持土球和青苔湿润,约两个月即可生根,半年后切离母体分栽,再上盆定植。采用此法成活率高,成苗开花较快。
米仔兰喜富含腐殖质、肥沃和微酸性的沙质土壤。在调制盆土时,采用泥炭土2份加沙一份;或者选用肥沃园土、堆肥土各2份,加沙1份;或者选用肥沃园土、堆肥土各2份,加沙1份混合调制,盆底放适量腐熟饼肥作基肥。
浇水
米仔兰盆栽时,要保证排水良好,浇水按气候干湿情况而定,既要保持盆土湿润又不能长期水分过多。过干则对米仔兰生长不利,出现叶片萎蔫,维持较高的空气湿度才对米仔兰生长不利,在天旱和生长旺盛期,最好每天对叶面喷水1-2次。
施肥
米仔兰枝叶繁茂,生长期中不断抽生新枝,形成花穗,因此,需要有充足的肥料。肥力不足不仅开花量会明显下降,花期缩短,而且花色花香会明显变淡。为此应及时追肥。追肥以腐熟的饼肥或麻酱渣水为好,但米仔兰不能忍受浓肥,施肥应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尤其是春天开始追肥时,忌施浓肥。追肥宜7-10天施一次,在肥水中亦应增加适量的过磷酸钙,有利提高花的质量。
病虫防治
病害
茎腐病,发生于米兰茎干上。病初起时,为黑色小斑,扩大后成条状,暗褐色,绕茎一周后,引起植株死亡。发病初期可用0.5%一1%波尔多液涂抹枝干;也可用l一2度石琉合剂或70%托布律800倍水溶液涂抹,效果也较好。
炭疽病,此病发生在叶片、叶柄、嫩枝及茎上,但以叶片居多。发病初期,叶尖变褐,向叶面扩展,乃至整个叶片依次变褐,叶柄、叶片脱落,枝条干枯而死。其治疗方法:(1)发现病叶或有病的叶柄时,立即剪掉并销毁,清除病落叶和死植株。(2)合理施肥和浇灌,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3)注意通风适光,发
病后喷70%托存津0.1%-0.125%浓度溶液,起苗前喷施1次吸性杀菌剂,如乙磷铝不伤根。
煤烟病,此病常伴随介壳虫而发生,可用清水擦洗或喷浇0.2%浓度多菌灵液防治。
虫害
蚧壳虫,吸取汁液,影响米仔兰正常生长,可用小刷刷除或喷药杀除。或在盆内施呋喃丹。 蚜虫、 红蜘蛛,发现后可用烟灰或石灰水防除。 卷叶蛾,幼虫食害叶片,应及时进行人工捕杀或喷药防治。
掉叶处理
米兰掉叶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水多了,水多了会导致米兰根系无法呼吸,水分无法传导到叶面上,造成窒息烂根。米兰水多了表现在起初下部叶片卷曲,干枯,变成褐色掉落,进而导致上层绿色叶片短时间内也掉落。
二是水少了,长时间缺水,会导致米兰的根系枯死。此时再给米兰浇透水,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落叶,导致植株死亡。当然,还有施肥不当、通风不畅,受冻落叶等很多原因。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米仔兰可被用作盆栽,既可观叶又可赏花。小小黄色花朵,形似鱼子,因此又名为鱼子兰。醇香诱人,为优良的芳香植物,开花季节浓香四溢,可用于布置会场、门厅、庭院及家庭装饰。落花季节又可作为常绿植物陈列于门厅外侧及建筑物前。
药用价值
米仔兰的化学成分包括 木脂素类(rocaglamides和aglains), 二酰胺类(bisamides)、 黄酮类以及四环三萜类成分等。米仔兰的枝、叶入药,用于治疗跌打、痈疮等。
米仔兰枝叶:辛,温。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痈疮。米仔兰花:甘、辛,平。行气解郁。用于气郁胸闷,食滞腹胀。
植物文化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尺骨鹰嘴骨折
下一篇 肠道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