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下肢静瓣膜不全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在持久从事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人员,在农民、理发员、运动员、外科医师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下肢静瓣膜不全要产生患肢沉重、酸胀、乏力,并可有表浅张、色素沉着、皮炎肿胀久不愈的溃疡,不仅病人颇感痛苦,且影响劳动力。下肢静瓣膜不全手术治疗原则是减少瓣膜不全的静压力,包括抬高患肢、适当活动、应用弹性绷带等。在术前、术后均可作为助治......
目录

概述

下肢静瓣膜不全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在持久从事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人员,在农民、理发员、运动员、外科医师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下肢静瓣膜不全要产生患肢沉重、酸胀、乏力,并可有表浅张、色素沉着、皮炎肿胀久不愈的溃疡,不仅病人颇感痛苦,且影响劳动力。下肢静瓣膜不全手术治疗原则是减少瓣膜不全的静压力,包括抬高患肢、适当活动、应用弹性绷带等。在术前、术后均可作为助治疗。下肢静瓣膜不全据病变程度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法。

病因

先天静壁薄弱、扩张、静瓣膜缺陷、静压力持久升高以及老年静壁及瓣膜退性变是下肢静瓣膜不全的要原因。

重全力劳动及长时间站立者易致下肢静瓣膜不全。负重时压力升高,下肢静回流受阻,而持久站立,下肢较少收缩,影响静回流。静壁及瓣膜先天薄弱者,附加上述因素,即可致下肢静瓣膜不全。

病理

由于先天静壁薄弱,再加长期液郁滞,静压力增加,早期纤维和弹力纤维代偿性增厚,后期纤维和弱力纤维萎缩、消失,均为结缔组织所代替,静壁常因扩张而变薄,静瓣膜的弹性纤维也发生退化。瓣膜虽呈薄膜状,无深炎后瓣膜增厚的迹象,但瓣膜不全,两个瓣不能紧密对,导致瓣膜不全,流从两个下垂瓣之间向下逆流。

深静瓣膜不全,流向远端深静逆流,静压力增加,静管腔扩张,管壁变薄,使毛细管充,肢体处于长期水肿状态,淋巴管可继发阻塞,水肿组织纤维化使肢体肿胀更趋严重。持续深静高压和穿通支静不全使深静液逆流入浅静大隐静继发性张。

液回流变慢和逆流,造成下肢流郁滞,液含氧量降低,毛细管壁通盘性增加,红细胞渗至管外,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含黄素沉积于皮下,常致足靴区皮肤呈现棕黑色斑状色素沉着。局部组织因缺氧发生养不良,抵抗力降低,易并发症疹样皮炎淋巴管溃疡等。

临床表现

病人常感下肢沉重、酸胀、走路易疲劳。有的可伴有小腿肉痉挛。部分病人可无明显不适。

在患肢,尤其小腿前侧,浅静隆起、扩张、蜿蜒迂,甚至卷成团呈静样改变,站立时列为明显。病程较长者,小腿特部皮肤常有养性改变,色素沉着、屑,甚至湿疹成。

一般较少有小腿肿胀,如发生常提示不但有浅静瓣膜不全且有深静瓣膜不全。下肢肿胀较深静后综征轻,一般较健侧周长大2~3cm,很少有超过4cm者。

张静易并发栓性炎,该时张静处疼痛,呈现红肿硬索,有压痛。由于患肢组织缺氧,皮下组织纤维化,液代谢产物渗出,局部抵抗力大大降低,因此,即使在轻微损伤和感染时,都可起顽固性不愈溃疡。据Hoave统计他所治的800例张患者,有10%并有静郁滞性溃疡溃疡最常见于,因该处位 置最低,直立时静压最高。该处软组织又少,且附近常有机能不全的粗大穿通支静养性障碍也最严重。溃疡一般为单发,少数可有多处发生。溃疡底部为暗红色不健康的肉组织,表面可有稀薄带臭气味之渗液,周围组织色素沉着、水肿或变硬,或有湿疹皮炎。如溃疡久不愈,并边缘隆起,呈或莱状,坚硬,底部凹凸不平,易出,分泌物腥恶臭,带有粘液,则提示可能有恶变,极少见。

张静由于外伤等原因,可造成急性出。往往发生于足靴区,萎缩的皮肤光薄如纸,其下可见有承受高压的怒张小静,轻微外伤即可起出。此外溃疡底面常有穿通支静,也常可因外伤起出

辅助检查

据临床表现,尚需作一些理检查和实验室特殊检查,特是下肢静造影。

(一)理检查

1、下肢周径测量将两下肢伸直或微屈,测量膝上15cm和膝下15cm处皗长,一般以髌骨下缘(测小腿时)和髌骨上缘(测大腿时)为定点,测量数值健侧和患侧对照,术前和术后对照。

2、下肢深静通畅度试验(Perthes试验)用以测定深静回流的通畅情况。法是在大腿用一止带阻断大隐静干,嘱病人用力踢腿或连续快速作下蹲运动。由于肉收缩,浅静流应回流至深静使萎陷空虚。如深静不通畅或有静压力增高,张程度不减轻,甚至加重。

对深静瓣膜有否不全,前尚无一种理检查(指以上不用仪器的手法检查)可测知其病变。

3、大隐静瓣膜和小腿穿通支静瓣膜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用以测定在大隐静和交通静机能不全瓣膜的位置。病人取卧位,下肢抬高,并自部向上按摩患肢,使静空虚。检查者用止带压住近侧大腿部,然后让病人站立。当放带时,大隐静迅速充盈,说明大隐静瓣膜机能不全;未放带而小腿部大隐静在30秒迅速充盈,表明小腿穿通支静瓣膜不全。

(二)实验室无损伤检查 多普勒超声流检查、电阻抗容积图、光电流仪测定等对检查下肢深静通畅度和深静瓣膜功能面,直到了有益作用。但上性和下性下肢静造影至今仍不失为一象化确诊深静通畅度和静瓣膜功能的检查法。

(三)下肢静造影 肢体肿胀或存在久不愈溃疡时,最好作下肢静造影,一面与深炎后综征相鉴,另一面明确深、浅静瓣膜不全的程度,为制订手术案提供依据。

一般先作上性静造影,如下肢深静通畅,再作下性静造影,以明确静瓣膜是否有病变。

1、上性静造影 要用于观察下肢深静通畅度及穿通支静瓣膜功能。法:病人仰卧,取半直立位,呈45º,部扎一橡皮止带以阻止浅静流上,用穿刺针头直接皮穿刺入足浅静,尽快推入60%或40%泛影葡胺80~120ml,在电视屏幕导下摄,先摄小腿X线,让患者以患肢着力,作足跟浓度以40%泛影葡胺为佳,浓度过大可致浅炎。造影结束,可注入生理盐水作管冲洗。

2、下性静造影 要用于观察下肢深静瓣膜功能。本造影必须在明确深静无阻塞的情况下进,否则常失败。法:病人取60º半直立卧位,在沟部处直接用针穿刺注入60%泛影葡胺40ml,在电视屏幕导下,摄髋部X线,如见有逆流,再摄小腿X线

3、原发性深静瓣膜不全的X线表现,要有以下几点。

(1)深静瓣膜影存在但模糊不清、造影通过这些瓣膜向远侧倒流。所显示静有时可呈竹样,造影比一淡,说明瓣膜仍起一部分作用,有一部分液被瓣膜阻挡。一部分液从下垂松弛的瓣间逆流,越往远端,逆流的造影越少。

(2)静管腔明显扩大。

(3)整个静系统未见成遗留的病变,造影一部分逆流,一部分也朝近端回流。

诊断

1、大多为长期站立及强体力劳动者,或大隐静术后症状未见好转或短期复发者。

2、患肢肿胀,久立时出现膨胀性剧烈疼痛。具有单纯性下肢张的症状与体征。

3、静压测定、向性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4、静造影 ①顺造影。深静干呈筒状扩张,失去竹成,瓣膜影模糊,常伴有浅静扩张。②逆造影。可确定瓣膜功能:Ⅰ级—瓣膜功能健全,平静呼吸无造影向远侧倒流;Ⅱ—轻度瓣膜功能不全,少许造影倒流,不超过大腿近端;Ⅲ、Ⅳ级—中度瓣膜功能不全,造影倒流,分达膝及膝下,但仍有相当的造影向回汉;Ⅴ级—重度瓣膜功能不全,大部或全部造影逆流,直达部。

鉴别诊断

(一)下肢深静成后综征 本病与深成后综征均存在下肢静流郁滞,症状和体征十分相似,特是深成病史较长的患者,发病时情况已记忆不清,深静栓又已再通,更易混淆。但仍有许多面可资鉴

(二)下肢动脉瘘 下支动静瘘也存在浅张、色素沉着、皮炎溃疡,故亦需与本病鉴。如为创伤起,则有外伤史,常有刀伤、子弹穿透伤、锐器刺伤等病史,局部可扪及持续性震颤,听诊时有持续性管杂音;如为先天性,则自幼年即发现,肢体可增长增粗,皮温明显升高,也可扪及震颤及听到管杂音,鉴诊断一般並不困难,必要时作下肢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三)淋巴水肿 某些肥胖病人患下肢深静瓣膜不全,浅张可不明显,这些病人尚需与淋巴水肿淋巴水肿存在下肢肿胀,但无色素沉着和溃疡发生,皮肤常增厚,小腿、部、肿胀最甚,而静瓣膜不全的肿胀以小腿为部、足部罕有肿胀。静瓣膜不全的静液郁滞要在小腿不明显。淋巴水肿眩要发生在皮下,部、足其它组织较少,故肿明显。必要时作下性静造影。淋巴水肿患者无静逆流。

( 四 )Klippel-Trenaunay综征 本病可有下肢浅张及肢体肿胀,故也需与本病鉴。Kilppel-Trenaunay综征为先天性管畸,有浅张,肢体增长,皮肤一组三联征。常有皮温增高,病变除累及小腿、大腿外,常可累及部。上性静造影可显示静,多数为先天锁。鉴诊断也不难。

(五)单纯的大隐静瓣膜不全 据下性静造影可鉴单纯的大隐静与深静瓣膜不全。深静瓣膜不全常大隐静瓣膜不全和深、浅静穿通支瓣膜不全。二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极难区分。某些深静瓣膜不全因小腿泵的代偿作用,帮助下肢静回流,下肢也无肿胀,通过大量静造影发现,过去诊断为单纯大隐张的病人约有66%同时伴有深静瓣膜不全。因此我们认为二者可有为同一疾病,只不过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或病变程度不同而已。

治疗

本病的大手术治疗原则是减少瓣膜不全的静压力,包括抬高患肢、适当活动、应用弹性绷带等。在术前、术后均可作为助治疗。下肢静瓣膜不全据病变程度可采用不同的手术法。现将常用手术法介绍如下:

(一)大隐静高位结扎加剥术 适用于下肢在大隐静瓣膜不全及深静瓣膜不全Ⅰ—Ⅱ级者。

手术步骤:在动脉侧约2cm,自韧带向下作纵切,长约5~6cm。直切比横切好,横切较差,并且常将卵窝处的淋巴管切断。切皮肤、皮下组织,找到大隐静,并显窝,即可发现大隐静的汇处,并可见旋髂浅、壁浅、阴部外和外侧、侧静等分支,这些分支需一一加以切断、结扎,然后在大隐静约0.5cm处钳夹,切断大隐静,近结扎后再贯穿缝扎。远置入剥器,并尽可能将其送向远端,在不能再向下送处,再作一小切,显并切断静,近端用粗线缚紧于剥器锥尖端的上,向上抽剥。在抽剥时,助手用纱布压迫已剥大剥离区皮肤以能置入剥器之较大分支,直到处。若在抽剥时,发现某处有较大阻力,常表示该处有一较大分支或穿通支静,可于此另作一小切,将其结扎、切断。不能置入剥器而呈团块状的张静,需另作一切,在直视下作静剥静剥离切除。逐层缝皮肤,切覆盖料后,自足部起至沟部用弹性绷带包括。

术后处理:术后鼓励病人较早起床走,一般在术后第二天可试下地活动,但不宜久坐和站立。卧床时应抬高患肢,鼓励关节活动,以防深成。术后10天左右拆线,可长期穿医用弹力袜扩腿。

(二)筋膜下穿通支静结扎术 适Trendelenburg试验或静造影示穿通支静瓣膜不全和深静瓣膜不全不全Ⅱ级以上但无下肢肿胀溃疡者,均可作为大隐静术加筋膜下穿通支静结扎术。

手术步骤:自膝下起沿大隐静作一长的纵切直径。在大隐静旓稍前筋膜。在深筋膜下向前后游离,前至胫边缘,后至小腿后面中线。结扎并切断所有穿过深筋膜的静穿通运。穿通支静在膝关节附近和关节上4cm处较为粗大。结扎穿通支静后缝筋膜及皮肤。术后处理同大隐静术。

(三)深静瓣膜重建性手术50年代对下肢静瓣膜不全的认识的模糊的,但Linton已首创用结扎浅静同时作大隐静治疗静郁滞性溃疡,据称有一定疗效。Kistner报道5例浅静结扎切断术,随访2~8年,4例症状减轻。在作浅静结扎时,应注意结扎部位恰在浅静进入总静处,避免遗留浅静残端,否则术后可能导致盲段处成。

1、静瓣膜成术 适下肢肿胀溃疡且下性静造影示瓣膜不全Ⅲ—Ⅳ级,静无陈旧炎症表现者。

2、静瓣膜移植术(或称带瓣膜静段移植术)适性静造影示原发性深静瓣膜不全Ⅲ—Ⅳ级,因瓣膜缺如或松弛过多无法作瓣膜成术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米露

下一篇 米碎花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