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毛马兜铃
植物介绍
【中药化学成分】根茎含有尿囊素(allantoin),马兜铃内酯(aristolactone),绵毛马兜铃内酯(mollislacto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马兜铃酸(aristolochicacid)A,9-乙氧基马兜铃内酰胺(9-ethoxyaristololactam)和9-乙氧基马兜铃内酯(9-ethoxyaristo-lactone)。
茎叶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acid)A和D, 香草酸(vanillicacid),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olactam),6-甲氧基马兜铃内酰胺(6-methoxyaristololactam),棕榈酮(palmitoe),正三十醇(n-triacont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和硬脂酸(stearicacid)、马兜铃内酰胺、 尿囊素(allantoin)、挥发油等。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 腹痛、疟疾、 痈肿。用量3—9g。风湿痹痛、 肢体麻木、筋骨拘挛、脘腹疼痛、跌打伤痛、外伤出血、乳痈及多种化脓性感染。
【采制】
夏、 秋季或初冬采收,晒干。
【来源】
详细信息
门英文名 | Pteridophyta |
纲英文名 | Filicopsida |
目英文名 | Eufilicales |
科拉丁名 | Aristolochiaceae |
属拉丁名 | Aristolochia |
种中文名 | 绵毛马兜铃 |
种拉丁名 | 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 |
生境 | 生境: 沟边, 沟边草丛, 林中, 路边, 山坡草丛中, 山坡灌丛, 山坡路边草丛 |
海拔下限 | 580 |
海拔上限 | 1500 |
是否中国特有 | 是 |
是否引种栽培 | 非人工引种栽培 |
国内分布 | 山西省, 陕西省, 山东省, 江苏省, 安徽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江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
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全 株密被黄白色 绵毛。根茎细圆柱形,横生,有多数须根。叶互生,卵圆状心形,长宽几相等,3—8cm,先端短尖,全缘;叶柄长2—5cm。花单生于 叶腋,花梗近中部具1叶状苞片;花被弯曲成烟斗形,顶端3裂,带紫色;雄蕊6,贴生于花柱体周围;子房下位,6室。 蒴果圆柱形,沿背缝线具有宽翅,黑褐色,6瓣裂。花期6—8月,果期9—10。 生于 山坡草丛和沟旁路边。主产 江苏,浙江、 江西、湖北、 河南、陕西亦产。
【性状】本品 根茎呈细圆柱形,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2~0.5cm;表面棕黄色,有细纵纹及节,节处有须根,有的有 芽痕;质韧,断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 茎细长,淡绿色,密被白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5~3cm, 叶片灰绿色;皱缩,展平后呈卵圆形或卵状心形,先端钝圆或短尖,基部心形,两面密被白柔毛,下表面更多,全缘,脉网状。气微香,味苦而辛。
中药化学鉴定
取本品1g,加10% 氨水浸泡过液,滤过。滤液加 稀盐酸,酸化后,用 乙醚萃取,乙醚提取液 浓缩至小体积作试样溶液,以马兜铃酸A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 硅胶G-CMC薄层板上,以苯-丙酮-甲醛(8:2:0.5)展开,日光下马兜铃酸显黄色斑点,紫外光下显黄绿色荧光。 药物应用鉴别
寻骨风和 桑枝均性平,味苦,入肝经,祛风利关节,而用于治疗筋骨关节风湿痹痛,且寒热皆可应用。但桑枝尚有利水之功,可行水退肿而治 浮肿, 脚气等,寻骨风则无此作用。
(1)本品茎的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稍突出,被角质层;多 细胞非腺毛甚多。皮层较窄。中柱鞘纤维6~10余列连接成环带,壁木化。维管束6~8个,大小不等。韧皮部细胞皱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类圆形,直径17~72μm。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含 草酸钙簇晶,并含 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30ml,浸渍过夜,滤过。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再加2%间 二硝基苯的乙醇溶液与10% 氢氧化钾的乙醇溶液各1ml,加热2分钟,显 血红色。
验方
(l)绵毛马兜铃12克,白酒500毫升, 浸泡1月后,每次服25~50毫升,一日服两次。
2. 胃痛:
(2)绵毛马兜铃根6克,南五味根、海嫖峭各13克。上药晒干,共研细末,每服5克,一日3次。
4.刀伤出血:绵毛马兜铃叶晒干研极细末,外撒创口;鲜绵毛马兜铃叶捣烂外敷亦可。
药理作用
绵毛马兜铃挥发油及提出的总 生物碱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的预防 作用,非生物碱部分无效,冷浸剂经乙醇沉淀1次所得的制剂对蛋清性及甲醛性关节炎均有效果,但如沉淀两次,并经高压灭菌者即失去作用。
2.抗 肿瘤作用:
全草的粉末混于饲料中喂食小鼠,对艾氏腹水癌和腹水总细胞数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艾氏癌皮下型瘤亦有明显效果。煎剂内服也有效。经初步分析,有效成分似能溶解于水和乙醇,不溶于 氯仿,受热不被破坏。
科属介绍
兜铃酸(aristolochicacid)是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含有的成份。马兜铃科 植物可分为马兜铃属(AristolochiaLinn.)及细辛属(AsarumLi nn.),从中医药角度而言,马兜铃科草药多味辛、苦,苦能下气、燥湿,辛能发散、行气、活血。马兜铃科草药主要功能为袪风胜湿、活络止痛、行气活血、止平喘、清热利水、解毒消肿、散寒止咳痛,可用于 风湿热痹、湿热身肿、 淋证、水肿……等病痛。 属于马兜铃科的植物有很多,《中国本草图录》中所收较常见的马兜铃科植物有28种,当中标明含马兜铃酸的有11种,包括川南马兜铃(大叶青木香)、北马兜铃、马兜铃、海南马兜铃、异叶马兜铃(汉中防己)、管南香(广西马兜铃)、关木通(木通马兜铃)、 寻骨风(绵毛马兜铃)、 淮通(淮通马兜铃)、耳叶马兜铃、 朱砂莲等。其它著名的还有广防己、三筒管等,长期误服含马兜铃酸的草药可以引致肾衰竭,不可不知。至于细辛属草药如细辛、杜衡等,《中国本草图录》虽未指出含马兜铃酸,但《有毒中草药彩色图鉴》亦明言全草有毒,使用时要经专业的医师指导。
各家论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肾动脉粥样栓塞
下一篇 向颈段脊髓供血的根动脉缺血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