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膜异位性疾病包括子宫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病,两者均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异位子宫膜所致,临床上常可并存。但两者的发病机制及组织发生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及其对卵巢激素的敏感性亦有差异,前者对激素敏感,后者不敏感。子宫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膜异位症,简称异症。异位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如脐、膀胱输尿管胸膜、乳腺,甚至手、大腿等处,但绝大多数位......
目录

发病率

子宫内膜异位症调查显示,育龄期是异症的高发年龄,其中76%在25-45岁,与异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的特点相符。有报道绝经后用激素补充治疗的妇女也有发病者。生育少、生育晚的妇女发病明显高于生育多、生育早者。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与社会济状况呈正相,与剖宫产率增高、人工流产与宫腔镜操作增多有,在慢性盆腔疼痛及痛经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90%,25%-35%不孕患者与异症有,妇科手术中有5%-15%患者被发现有异症存在。

病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膜来源至今尚未阐明,说及发病因素有:

1. 异位种植说 1921年Sampson首先提出期时子宫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逆流,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成盆腔异症,也称为逆流说,多数临床和实验资料均支持这一说:①70%-90%妇女有逆流,在或早卵期的腔液中,均可见存活的膜细胞。②先天性阴道锁或宫颈狭窄等排出受阻者发病率高。③医源性膜种植,如剖宫产后壁瘢痕或分娩会阴出现异症,可能是术时将子宫膜带至切直接种植所致,患者有多次宫腔手术操作史(人工流产输卵管通液等)亦不少见。④动物实验能将中的子宫膜移植于猕猴存活生长成典型异症。种植说虽被绝大多数者接受,但无法解释在多数育龄女性中存在逆流,但仅少数(10%一15%)女性发病。

子宫膜也可以通过淋巴及静向远处播,发生异位种植,是子宫膜异位种植说的组成部分。不少者在光镜检查时发现盆腔淋巴管淋巴结和盆腔静中有子宫组织,提出子宫膜可通过淋巴和静向远处播。临床上所见远离盆腔的器官,如、四肢皮肤、肉等发生异症,可能就是膜通过和淋巴播的结果。该说无法说明子宫膜如何通过静淋巴系统,而盆腔外异症的发病率又极低。

2. 体腔上皮化生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均是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Mayer提出体腔上皮分化来的组织在受到持续卵巢激素及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后,能被激活转化为子宫膜样组织。但前仅有动物试验实,小卵巢表面上皮可过K-ras激活途径直接化生为卵巢异症病变。

3.诱导

分化腹膜组织源性生物化因索诱导下,可发展成为子宫组织,种植的膜可以释放化物质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子宫膜异位组织。此说是体腔上皮化生说的延伸,在兔动物实验中已实,而在人类尚无据。

4.遗传因素 异症具有—定的家族聚集性,某些患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险是无家族史者的7倍,人群研究发现单卵双胎姐妹中―患有异症时,另一发生率可达75%。子宫膜异位组织中存在非整倍体(11、16,17)、三倍体(1,7)、单倍体(9,17)以及段丢失(1p,22q,5p,6q,70等)染色体异常。此外.有研究发现异症与谷胱甘肽转移酶、半乳糖转移酶和激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提示该病存在遗传易感性。

5.免疫与炎症因素 越来越多的据表明免疫调异常在异症的发生、发展各环起重要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功能、免疫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减弱而不能有效清除异位膜。研究还发现异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色及某些HLA抗原有,患者的IgG及抗子宫膜抗体明显增加,表明其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还有据表明,异症与亚临床腹膜炎有,表现为腔液中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促管生成物质增加,从而促进异位膜存活、增殖并导致局部纤维增生、粘连。

6.其他因素 国者提出“在位膜决定论",认为在位子宫膜的生物特性是异症发生的决定因素,局部微环境是影响因素。异症患者在位子宫膜的特性如粘附性、侵袭性、刺激管的能力均强于非异症患者的在位子宫膜。环境因素也与异症之间存在潜在联系,二噁英在异症发病中有一定作用。管生成因素也可能参与异症的发生,患者腔液中VEGF等生长因子增多,使盆腔微生长增加,导致异位膜易于种植生长。异位膜除自分泌激素外,还可削弱对局部激素的灭活作用促进自身增殖。此外,异位膜细胞凋亡减少也可能与疾病进程有

病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异位子宫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成,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最终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实质性结或包块。

(1)大体病理

1)卵巢:最易被异位膜侵犯,约80%病变累及一侧,累及双侧占50%,异位病灶分为微小病灶型和典型病灶型两种。微小病灶型属早期,位于卵巢表皮层并在其生长、反复周期性出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型的典型病变,称卵巢子宫膜异位囊肿囊肿大小不一,直径多在5cm左右,大至10-20cm,含巧克力样糊状陈旧性液体,故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囊肿增大时表面呈灰蓝色囊肿月经增多,腔压力大,特是近卵巢表面的囊壁易反复破裂,破裂后囊容物刺激局部腹膜发生局部炎性反应和组织纤维化,导致卵巢与邻近的子宫、阔韧带、盆侧壁或乙状结肠等紧密粘连,致使卵巢固定在盆腔,活动度差。手术时若强剥离,粘连局部囊壁极易破裂,流出黏稠暗褐色陈旧液。这种粘连是卵巢子宫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特征之一,可借此与其他出卵巢囊肿相鉴

2)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和子宫后壁下段:这些部位处于盆腔后部较低处,与中的膜碎屑接触最多,故为异症的好发部位。病变早期、轻者局部有在紫褐色点或颗粒状结,宫骶韧带增粗或结样改变。随病变发展,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直肠子宫陷凹变浅甚至消失,重者病灶向阴道直肠发展,在成肿块并向阴道后穹隆或直肠腔凸出,但穿破阴道直肠黏膜罕见。

3)盆腔腹膜:盆腔腹膜异症分为色素沉着型和无色素沉着型两种,腔镜下前者呈紫蓝色或黑色,为典型病灶,含有膜腺体和间质细胞、纤维素、管成分,并有出;后者为无色素的早期病灶,但较前者更具活性,并有红色焰样、息肉样、白色透明变、卵巢周围粘连、黄棕色腹膜斑等。无色素异位病变发展成典型病灶约需6~24个月。腔镜检查可以发现多微小的腹膜异症病灶。

4)输卵管及宫颈:异位膜累及输卵管和宫颈少见。偶在输卵管浆膜层可见紫蓝色斑点或结,管腔多通畅。宫颈异位病灶多系膜直接种植,呈暗红色或紫蓝色颗粒于宫颈表面,期略增大,易被误诊为宫颈腺囊肿。深部病灶宫颈剖面呈紫蓝色小点或含陈旧液的小囊腔,多系直肠子宫陷凹病灶蔓延而来。

5)其他部位:阑尾膀胱直肠异位病灶呈紫蓝色或红棕色点、状病损,很少穿透脏器黏膜层。会阴壁搬痕处异位病灶因反复出致局部纤维增生而,病程长者结可大至数厘米,偶见典型的紫蓝色或陈旧出灶。

(2)镜下检查 典型的异位组织在镜下可见子宫膜上皮、腺体、膜间质、纤维素及出等成分。无色素型早期异位病灶一般可见到典型的组织,但异位膜反复出后,这些组织结构可被破坏而难以发现,出现临床表现极典型而组织特征极少的不一致现象,约占24%。出来自间质管,镜下找到少量膜间质细胞即可确诊异症。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很典型,即使镜下仅能在卵巢囊壁中发现红细胞或含黄素细胞等出血证据,亦应视为异症。肉眼正常的腹膜组织镜检时发现子宫膜腺体及间质,称为镜下异症,发生率10%-15%,可能在异症的组织发生及治疗后复发面起重要作用。

异位组织可随卵巢周期变化而有增生和分泌改变,但其改变与在位子宫膜并不一定同步,多表现为增生期改变。

异位膜极少发生恶变,发生率低于1%,恶变率低于1%,恶变机制并不明确。异症恶变的细胞类型为透明细胞癌和子宫膜样癌。

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症的临床表现因人和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症状特征与月经周期密切相。有25%患者无任何症状

(1)症状

1)下腹痛痛经:疼痛是异症的症状,典型症状继发性痛经、进性加重。疼痛多位于下骶及盆腔中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部、肛门及大腿,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至整个期。疼痛严重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呈正比,粘连严重的卵巢异位囊肿患者可能并无疼痛,而盆腔小的在病灶却可起难以忍受的疼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持续性下腹痛期加剧。但有27%~40%患者无痛经,因此痛经不是异症诊断的必需症状

2)不孕:异症患者不孕率高达40%。起不孕的原因复杂,如盆腔微环境改变影响卵结及运送、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抗子宫膜抗体增加而破坏子宫膜正常代谢及生理功能、卵巢功能异常导致排卵障碍和黄体成不良等。中、重度患者可因卵巢输卵管周围粘连而影响卵运输。

3)性交不适: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局部粘连使子宫后倾固定者。性交时碰撞或子宫收缩上提而起疼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最明显。

4)月经异常:15%~30%患者有量增多、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或前期点滴出。可能与卵巢实质病变、无排卵黄体功能不足或并有子宫肌病子宫

5)其他特殊症状:盆腔外任何部位有异位膜种植生长时,均可在局部出现周期性疼痛,出和肿块,并出现相应症状。肠道异症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少量便血,严重者可因肿块压迫肠腔而出现肠梗阻症状膀胱异症常在期出现尿痛尿频,但多被痛经症状掩盖而被忽视;异位病灶侵犯和(或)压迫输尿管时,输尿管狭窄、阻塞,出现痛和血尿,甚至肾盂积水和继发性萎缩;手术瘢痕异位症患者常在剖宫产或会阴侧切术后数月至数年出现周期性瘢痕处疼痛,在瘢痕深部扪及剧痛包块,随时间延长,包块逐渐增大,疼痛加剧。

除上述症状外,卵巢子宫膜异位囊肿破裂时,囊容物流入盆起突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肛门坠胀。疼痛多发生于期前后、性交后或其他压增加的情况,症状类似输卵管妊娠破裂,但无

(2)体征 卵巢异位囊肿较大时,妇科检查可扪及与子宫粘连的肿块。囊肿破裂时腹膜刺激征阳性。典型盆腔异症双诊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子宫后壁下可扪及触痛性结,一侧或双侧附件处触及囊实性包块,活动度差。病变累及直肠阴道间隙时,可在阴道后穹隆触及、触痛明显,或直接看到局部隆起的小结紫蓝色斑点。

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年龄女性有继发性痛经且进性加重、不孕或慢性盆腔痛,盆腔检查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包块或盆腔有触痛性结,即可初步诊断为子宫膜异位症。但临床上常需借助下列助检查。腔镜检查的盆腔可见病灶和病灶的活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依据,但病理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异症的诊断。

(1)影像检查 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异位囊肿膀胱直肠异症的重要法,可确定异位囊肿位置、大小和状,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6%以上。囊肿,与周围特子宫粘连,囊壁厚而粗糙,囊有细小的絮状光点。因囊肿回声图像无特异性,不能单纯依靠B型超声图像确诊。盆腔CT及MRI对盆腔异症有诊断价值,但费用昂贵,不作为初选的诊断法。

(2)清CA125测定 清CA125水平可能增高,重症患者更为明显,但变化范围很大,临床上多用于重度异症和疑有深部异位病灶者。在诊断早期异症时,腔液CA125值较清值更有意义。但CA125在其他疾病如卵巢癌、盆腔炎性疾病中也可以出现增高,CA125水平用于监测异位膜病变活动情况更有临床价值,动态检测CA125有助于评估疗效和预测复发。

(3)腔镜检查 是前国际公认的异症诊断的最佳法,除了阴道或其他部位的直视可见的病变之外,腔镜检查是确诊盆腔异症的标准法。在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可以病变进活够检查即可确诊。下列情况应首选腔镜检查:疑为异症的不孕症患者,妇科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慢性腹痛痛经性加重者,有症状清CA125水平升高者。只有在腔镜检查或剖探查直视下才能确定异症临床分期。

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症易与下述疾病混淆,应予以鉴

(1)卵巢恶性肿 早期无症状,有症状时多呈持续性腹痛腹胀,病情发展快,―般情况差。B型超声图像显示包块为混性或实性,清CA125值多显著升高,多大于100IU/ml。腔镜检查或剖探查可鉴

(2)盆腔炎性包块 多有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盆腔感染史,疼痛无周期性,平时亦有下部隐痛,可伴发热和白细胞增高等,抗生素治疗有效。

(3)子宫肌病 痛经症状异症相似,但多位于下正中且更剧烈,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硬。期检查时,子宫触痛明显。出病常与异症并存。

临床分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症的分期法很多,前中国多采用美国生育会(AFS)提出的“修正子宫膜异位症分期法”。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异症分期需在腔镜下或剖探查手术时进,要求详细观察并对异位膜的部位、数、大小、粘连程度等进记录,最后进评分(表1)。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表1 ASRM修正子宫膜异位症分期法(1997年)

患者姓 日期

I期(微型):1-5分 腔镜 剖手术 病理

II期(轻型):6-15分 推荐治疗

III期(中型):16-40分

IV期(重型):>40分

总分 预后

异位病灶

病灶大小

粘连范围

<1cm

1-3cm

>3cm

<1/3包裹

1/3~2/3包裹

>2/3包裹




腹膜

1

2

4

薄膜

2

4

6

致密

卵巢

右浅

1

2

4

薄膜

1

2

4

右深

4

16

20

致密

4

8

16

左浅

1

2

4

薄膜

1

2

4

左深

4

16

20

致密

4

8

16

输卵管

薄膜

1

2

4

致密

4

8

16

薄膜

1

2

4

致密

4

8

16

直肠子宫凹陷部分消失

4

完全消失

40

注:若输卵管全部被包裹,应为16分

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异症的的是“缩减和去除病灶,减轻和控制疼痛,治疗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治疗法应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等加以选择,强调治疗个体化。症状轻或无症状的轻微病变可选用期待治疗;有生育要求的轻度患者过全面诊断评估后可以先给予药物治疗,重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年轻无生育要求的重度患者,可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并以性激素治疗;症状及病变均严重的无生育要求者,考虑治性手术。

(1)期待治疗 仅适用轻度异症患者,采用定期随访,并对症处理病变起的轻微腹痛,可给予于前列腺成酶抑制(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等;希望生育者一般不用期待治疗,应尽早促使其妊娠,一旦妊娠,异位膜病灶坏死萎缩,分娩症状缓解并有望治愈。

(2)药物治疗 包括抑制疼痛的对症治、抑制激素成使异位爽萎缩、阻断下丘-垂体-卵巢轴的刺激和出周期为的的性激素治疗,适用于有慢性盆腔痛痛经症状明显、有生育要求及无卵巢囊肿成患者,采用使患者假孕或假绝经激素疗法,已成为临床治疗导症的常用法,但对较大的卵巢膜异位囊肿,特卵巢包块性质未明者,宜采用手术治疗。

1)避孕药:是最早用于治疗异症的激素类药物,其的是降低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并直接作用于子宫膜和异位膜,导致膜萎缩和量减少。长期连续服用避孕药造成类似妊娠的人工闭经,称假孕疗法。前临床上常用低量高效激素炔雌醇,用法为每日1,连续用6-9个月,此法适用于轻度异症患者。副作用要有恶心呕吐,并警惕险。

2)激素:单用人工成高效激素,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造成无周期性的低激素状态,并与源性激素共同作用,造成高激素闭经膜蜕膜化成假孕。各种制疗效相近,且费用较低。所用量为避孕量3~4倍,连续应用6个月,如甲羟孕酮30mg/d,副作用有恶心、轻度抑郁、水钠潴留、体重增加及阴道不规则点滴出等。患者在停药数月后痛经缓解,月经恢复。

3)激素受体拮抗米非司酮子宫孕酮受体的亲和力是孕酮的5倍,具有强抗激素作用,每日服25~100mg,造成闭经使病灶萎缩。副作用轻,无激素样影响,亦无质丢失危险,长期疗效有待实。

4)孕三烯酮:为19-去酮甾体类药物,有抗激素、中度激素和抗性腺效应,能增加游离酮含量,减少性激素球蛋白水平,抑制FSH、LH峰值并减少LH均值,使体激素水平下降,异位膜萎缩、吸收,也是一种假绝经疗法。该药在浆中半衰期长达28小时,每周仅需用药两次,每次2.5mg,于月经第1日始服药,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50%~100%患者发生闭经症状缓解率达95%以上。孕三烯酮达那唑相比,疗效相近,但副作用较低,对功能影响较小且可逆,很少因转氨酶过高而中途停药,且用药量少、便。

5)达那唑:为成的17α-乙炔酮衍生物。抑制的FSH、LH峰;抑制卵巢甾体激素生成并增加雌、激素代谢;直接与子宫膜雌、激素受体结抑制膜细胞增生,最终导致子宫膜萎缩,出现闭经。因FSH、LH呈低水平,又称假绝经疗法。适用于轻度及中度异症痛经明显的患者。用法:月经第1日服200mg,每日2~3次,持续用药6个月。若痛经不缓解或未闭经,可加至每日4次。疗程结束后约90%症状消失。停药后4~6周恢复月经及排卵。副作用有恶心头痛潮热、乳房缩小、体重增加、性欲减退、多毛、痤疮、皮脂增加、痛性痉挛,等―般能耐受。药物要在肝脏代谢,已有功能损害不宜使用,也不适用于压、力衰竭、功能不全者。

6)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 为人工成的十肽类化物,其作用与体GnRH相同,促进垂体LH和FSH释放,但其对GnRH受体的亲和力较天然GnRH高百倍,且半衰期长、稳定性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此疗法又称药物性卵巢切除。前常用的GnRH-α类药物有:亮丙瑞林3.75mg,月经第1日皮下注射后,每隔28日注射1次,共3-6次;戈舍瑞林3.6mg,用法同前。用药后一般第2个月闭经,可使痛经缓解,停药后在短期排卵可恢复。副作用要有潮热阴道性欲减退质丢失等绝经症状,停药后多可消失。但质丢失需时1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在应用GnRH3-6个月时可以酌情给予反向添加治疗提高激素水平,预防低激素状态相症状质丢失的发生,可以增加患者的顺应性,如妊马雌酮0.625mg加甲羟孕酮2mg,每日1次或替勃龙1.25mg/d。

(3)手术治疗 适用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剧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较大的卵巢膜异位囊肿者。腔镜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法,前认为腔镜确诊、手术+药物为异症的金标准治疗。手术式有:

1)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切净或破坏所有可见的异位膜病灶、分离粘连、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但保留子宫、一侧或双侧卵巢,至少保留部分卵巢组织。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年轻和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后复发率约40%,因此术后尽早妊娠或使用药物以减少复发。

2)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切除盆腔病灶及子宫,保留至少一侧或部分卵巢。适用于III、IV期患者、症状明显且无生育要求的45岁以下患者。术后复发率约5%。

3)治性手术:将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所有异位膜病灶予以切除和清除,适用于45岁以上重症患者。术后不用激素补充治疗者,几乎不复发。双侧卵巢切除后,即使盆腔残留部分异位膜病灶,也能逐渐自萎缩退化直至消失。

(4)手术与药物联治疗 手术治疗前给予3~6个月的药物治疗,使异位病灶缩小、软化,有利于缩小手术范围和手术操作。对保守性手术、手术不彻底或术后疼痛不缓解者,术后给予6个月的药物治疗.推迟复发。

预防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症病因不明确、多因素起作用,并且其组织发生复杂,因此预防作用有限,要注意以下几点以减少其发病:

(1)防止逆流 及时发现并治疗潴留的疾病,如先天性生殖道畸锁、狭窄和继发性宫颈粘连阴道狭窄等。

(2)药物避孕 避孕药可抑制排卵、促使子宫膜萎缩,异症的发病险有所降低,对有高发家族史、容易带器妊娠者,可以选择。

(3)防止医源性异位膜种植 尽量避免多次的宫腔手术操作。进入宫腔手术,特是孕中期剖宫取胎术,均应用纱布垫保护好子宫周围术野,以防宫腔容物溢入腔或壁切;缝合子宫壁时避免缝线穿过子宫膜层;后应冲洗壁切月经作输管通畅试验,以免将膜碎屑推入腔。宫颈及阴道手术如冷冻、电灼、激光和微波治疗以及整术等均不宜在前进,否则有导致膜碎种植于手术创面的危险。人工流产吸宫术时,宫腔负压不宜过高,避免突然将吸管拔出,使宫腔液和膜碎随负压被吸入腔。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层时,称子宫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产妇,约15%同时异症,约半数子宫。虽对尸检和因病切除的子宫作连续切检查,发现10%-47%子宫层中有子宫组织,但其中35%无临床症状子宫肌病与子纳膜异位症病因不同,但均受激素的调

1. 病因

子宫肌病患者部分子宫层中的膜病灶与宫腔膜直接相连,故认为异症由基底层子宫膜侵入生长所致,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膜炎等造成子宫膜基底层损伤,与腺肌病发病密切相。由于膜基底层缺乏黏膜下层,膜直接与层接触,缺乏了黏膜下层的保护作用,使得在解剖结构子宫膜易于侵入层。腺肌病并有子宫子宫膜增生,提示高水平雌激素刺激,也可能是促进膜向生长的原因之一。

2. 病理

异位膜在子宫层多呈弥漫性生长,累及后壁居多,故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前后径增大明显,呈球,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子宫大小。剖面见子宫壁显著增厚且硬,无旋涡状结构,于壁中见粗厚纤维带和微囊腔,腔偶有陈旧液。少数腺肌病病灶呈局限性生长成结或团块.似壁间,称为子宫,因局部反复出导致病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故与周围层无明显界限,手术时难以剥出。镜检特征为有呈岛状分布的异位膜腺体及间质,特征性的小岛由典型的子宫膜腺体与间质组成,且为不成熟的膜,属基底层膜,对激素有反应性改变,但对激素无反应或不敏感,故异位腺体常呈增生期改变,偶尔见到局部区域有分泌期改变。

3. 临床表现

症状量过多、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痛经,疼痛位于下正中,常于前1周始,直至月经结束。有35%患者无典型症状子宫肌病患者中月经过多发生率为40%-50%,表现为连续数个月经周期中月期出量多,一般大于80ml,并影响女性身体、理、社会和济等面的生活质量。月经过多要与子宫膜面积增加、子宫纤维增生使子宫层收缩不良、子宫膜增生因素有子宫肌病痛经的发生率为15%-30%。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有局限性结隆起,质硬且有压痛,期压痛更甚。无症状者有时与子宫不易鉴

4. 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依据典型的进痛经月经过多史、妇科检查子宫均匀增大或局限性隆起、质硬且有压痛而作出初步临床诊断。影像检查有一定帮助,可酌情选择,确诊取决于术后的病理检查。

5. 治疗

应视患者症状、年龄和生育要求而定。前无治性的有效药物,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达那唑孕三烯酮或GnRH-α治疗,均可缓解症状,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且停药后症状可复现,在GnRH-α治疗时应注意患者丢失的险,可以给予反添加治疗和钙补充。年轻或希望生育的子宫患者,可试病灶挖除术,但术后有复发险;对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应子宫切除术。是否保留卵巢,取决于卵巢有无病变和患者年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苜蓿根

下一篇 子宫发育异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