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阴疮

阴疮中医。是指妇人外阴部结块红肿,或溃烂成疮,黄水淋沥,局部肿痛,甚则溃疡如虫蚀者,称“阴疮”,又称“阴蚀”、“阴蚀疮”。阴疮多见于西医的外阴溃疡、前大腺脓肿。本病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转为恶性,预后差。是指妇人外阴部结块红肿,或溃烂成疮,黄水淋沥,局部肿痛,甚则溃疡如虫蚀者,称“阴疮”,又称“阴蚀”、“阴蚀疮”。1. 《农本草》多次述及“阴蚀”。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目录

名词解释

是指妇人外阴部结块红肿,或溃烂成疮,黄水淋沥,局部肿痛,甚则溃疡如虫蚀者,称“阴疮”,又称“阴蚀”、“阴蚀疮”。

历史沿革

1. 《农本草》多次述及“阴蚀”。

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并治》论述了妇人少阴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并以汤洗治。

3. 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论》中论述阴疮候及病机:“或痛或痒,如虫状,淋脓汁,阴蚀几尽,皆由烦郁,胃气虚弱,致留滞。”

4. 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总结:“妇人阴中生疮,多湿热下注,或七情郁火,或纵情药,中于热毒”,为后世治病求本,辨证治疗阴疮奠定了基础。

病因

要由热毒炽盛,或寒湿凝滞,侵蚀外阴部肤所致。

病机

1.热毒 产后,卫生护理不当,毒侵袭,或湿热蕴积,伏于,滞于冲任,侵蚀外阴肤,破溃成疮。

2.寒湿 久居阴寒湿冷之所,寒湿乘虚侵袭,凝滞于邪气不能外达,内陷于冲任肤;或阳气虚衰,失和,与湿凝结,肤失养,日久则溃腐成疮。

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期、产后外阴部感染、外阴溃疡、前大腺脓肿等病史。

2.临床表现:外阴红肿结块或外阴及阴道的皮肤黏膜肿痛破溃,脓水淋沥,甚至身热不适,带下量多。

阴痒 以外阴部瘙痒为症,局部可有抓痕。阴疮虽可伴有痒痛,但以外阴部皮肤黏膜破溃肿胀,脓水淋沥为症。

要与外阴恶性肿外阴癌相鉴。还要与梅毒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所起的外阴溃烂相鉴

检查

妇科检查:外阴局部,多见于小阴及大阴侧,次为前黏膜及阴道的周围溃疡、糜烂、破溃流脓,或覆有脓苔

辩证论治

要点

阴疮热之,发病急骤,外阴部红肿热痛,甚至脓水淋沥,伴身热者,为实为热。 外阴部破溃处质硬,不痛不痒,日久不消,形体虚羸者,多属虚寒。若疮疡溃腐,久不收,脓水淋沥,恶臭难闻,往往属衰败之候。

治疗原则

治疗应外兼顾,在全身用药的同时,重视局部治疗。

治分类

1. 热毒

候:外阴部皮肤局限性焮红肿胀,破溃糜烂,灼热结块,脓苔稠黏,或脓水淋沥;全身见身热心烦口干纳少,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疮。

代表龙胆泻肝汤。

方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甘草、生地黄

2. 寒湿

候:阴部肤肿溃,触之坚硬,色晦黯不泽,日久不愈,脓水淋沥,疼痛绵绵; 伴面色恍白,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食少纳呆淡苔白腻;沉细缓。

治法:温,除湿消疮。

代表阳和汤托里消毒

方药:(1)阳和汤(《外科治全生集》)加防己、黄芪熟地黄麻黄鹿角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 (2) 托里消毒(《外科正宗》)。

外治法

1. 阴蚀生疮(《千金要》):雄黄、矾石、麝香共研细末,搽于患处。

2. 紫金调,肤破溃处。

3. 金黄:香油调,适于阴疮初起未溃者。

4. 脓肿成未溃破者,疼痛难忍可切流排脓。 

转归预后

病程短者,热毒为患,及时治疗,多可在短期治愈。寒湿日久,则不易在短期痊愈,常常迁延日久,反复缠绵。发生癌变者则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1. 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

2. 有异常痒痛,带下增多者,应及时就医诊治。

3. 坚持月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保健。

文献摘要

1.《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阴疮者,由三虫九虫动作侵食所为也。诸虫在人肠之间,若脏腑调和,充实,不能为害。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食于阴,轻者或痒或痛,重者生疮也。

2.《妇人大全良·产后门》:凡妇人少阴数而滑者,阴中必生疮,或痛或痒,如虫状,淋脓汁,阴蚀几尽者。此皆由烦郁,胃气虚弱,致留滞……治之当归,外以熏洗,坐导药治之乃可。

3.《外科正宗·杂疮毒门》:妇人阴疮,乃七情郁火,伤损湿热下注为患,其固多不一,总由邪火所化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