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
物种起源
虻虫,又称蜚虻,牛虻,牛蚊子,是一类中大型的吸血昆虫, 一般为黄色或灰色,体表光滑,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大多呈半球形起透明有的带黑色班点,虻虫分布广乏,遍及全国各地,以内蒙古地区居多, 主要刮吸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血液,有的也叮人,可传播人畜多种疾病, 长期以来,人们只将其视为畜害,而忽略了其显著的药用价值。 虻虫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蜚虻, 在《本草衍义》中记为“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黄绿色”, 《图经本草》中记载与之相似,牛虻作为一种中药材,有逐瘀,破积通经的功效,主治瘕、 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等症。另外,虻虫(雌)干制后, 也是跌行损伤的特效药,在与陈皮等中药联用,治疗主绞痛也有显著疗效。
形态特征
东北林区俗称“瞎碰”或“瞎虻”,头大,半球形,或略带三角形。复眼很大,某些雄虫接眼式或离眼式; 棵出或常有毛,常有绿红及其它金属闪光;单眼有时消失。触角有长、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节分明,端部3-8节愈合成角状。口器适于刺螯及吸收。下颚阔叶状;下颚须2节,片状有毛;上颚强大;下唇或喙直而短或有细长者。胸大有毛。翅大透明,或着色彩。亚缘室二个,后室五个,基室大形,臀室一般封闭,前缘脉围绕全翅缘,腋瓣大形。足强壮,胫节有时扁阔,中胫有二距,后胫有时缺距,有爪垫及爪间突。腹部宽有毛,扁形、7节,交尾器隐蔽。卵长针状,产叠成块并盖以胶质,易被黑卵蜂类所寄生,往往被误认为三化螟卵块。
生活习性
幼虫稀有陆生的,一般为水生或半水生,纺锤形。除一小头外,11节。每节有一隆起环,以便移动,末端有一呼吸管。肉食性,捕食小动物。
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善飞翔。池边、水傍常见,飞行迅速。有时吸取花蜜,但最普通为好血性。雌虫有强度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亦易受其侵袭,雌虻每次数分钟,即能充满血液于腹部。温血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受其害。东北林区,有时能飞快地,袭击颈部露出部分,啄取大块皮肉而逸去。据报道,小型虻咬伤一次失血可达40毫克,最大型的虻,如虻属、瘤虻属的某些种类则一次可使动物失血200毫克。曾记载一头家畜在一个夏天可失去100毫升的血。不仅如此,某些虻还能传播牛羊等家畜的炭疽病。 我国西北的骆驼及南方的牛马的伊氏锥虫病,就是由虻传播了原虫所致。 虻还可传播边虫病、土 拉伦斯热等。因此,虻类为重要畜牧业害虫。
分布范围
牛虻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北、山西、河南和辽宁等省区。
西北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初步报道该地区的虻类有32种(邓国藩,1959)。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共计有虻18种。
本科早曾报道已知2500种(Essig,1942),现知约3500种,分隶于200多个属。我国已有记录的近200种(1976)。
繁殖饲养
一、种虻来源:一般初养者以捕捉野生虻为主, 虻的活动季节依地区及种类的不同而异。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为4~10月份,北方地区为5~8月份。但以6~8月份最多,成虻(雌)吸血,喜在强烈阳光下, 以中午为最活跃,雄虻不吸血,以吸取植物的汁液生活,生活在草丛及树林中,捕捉时, 用事先做好的扣网到草场上的牛马群中进行捕捉(雌), 雄虻可到牛马群附近的草丛及树林中捕捉,之后收集, 虻的雌雄可通过复眼来签别:雄虻的复眼为接眼式,即两眼在中缘相接触,雌虻为高眼式,两眼间有明显的距离。
二、养殖所需设备:
1.扣网:捕捉种虻使用,可用粗细适宜的铁丝绕成一直径大约为20 厘米的圈,将一纱窗(网)一端缝合作成桶状固定于铁圈上, 用竹杆或小木棍做网柄即可。
2.虻虫笼:为立方形(50×50×50立方厘米) 大小也可根据需要自定,用铁丝或光滑的木品作支柱。外覆纱网,其一侧设操作口。
3.养殖器皿:准备三个小盒,可用塑料盒,铁盒及碗等均可, 最好不用铁制品,分别用米盛装饵料,集卵信息物,水, 要求在饮水盒中放一块海绵,把三个小盒置于虻虫笼中。
4.饵料、集卵信息物:种虻的饵料为全脂奶粉、白糖、秸水、鱼粉、鱼肠、屠宰下脚料、厨房废弃物等,幼虫的饵料为蚯蚓、甲壳、 软体动物及昆虫的幼虫。集卵信息物;为发酵好的牛、猪、鸡粪及米糠。
5.种虻室:面积16~48平方米均可,应设玻璃窗纱窗,双层门, 将种虻笼放在其中,冬季设煤炉或其它设施保温,最好设1~2个红外线灯补热。
6.商品虻育成室:专积根据规模可大可小,一般为16平方米左右,设6 ~8个育蛆池,育蛆池一般深为10~15平方米,内放发酵好的鸡猪粪便,要求其含水量在80%以上,另距池壁四周10~15厘米处留出提供化蛹场所。
三、饲养管理:种虻的饲养管理;将虻虫置于事先准备好的虻虫笼中, 给以一定光照,种虻的生活温度为15℃~30℃,但以27℃~28℃,湿度65%~70% 产卵最多。虻虫的生活史及各阶段管理:虻为全变态昆虫,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雌虻交尾后将卵产在集卵信息物上, 卵呈白色,大小为1-1.2×0.2~0.4毫米,聚成堆,每次产卵800~1200粒。 将卵移至育蛆室内孵化,育蛆室内温度要求在25℃左右,卵经1~2 天转变为褐色或黑色,再经6~8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白色或黄色,圆柱形, 两端呈锥状,体长2~4毫米,幼虫孵出后即钻入育蛆料中寻食, 这时可人为的为其添加一些如蚯蚓,软体动物等,也可向育蛆池中洒入一些白糖、 奶粉、动物血液等,供其快速生长,幼虫的生活温度宜在25℃~30 ℃之间。蛹:幼虫需经6~8次蜕化,生活期为5~20天左右。蜕化后的幼虫即爬出育蛆料,到干燥地方化蛹,这时可在育蛆池的边缘洒一薄层干燥米糠、 锯末等物,蛹期为7~20天,此期温度应在20℃以上,以促进其发育。 四、商品虻的采收: 当蛹羽化为幼虫之后即可捕捉,方法不限,但主要保持其完整性, 之后晒干,即可。
主要价值
该品具有破血逐瘀、散结通经的功能。适用于血滞经闭、症瘕积聚、跌打瘀痛等病症,系常用中药材之一。因货源稀少,市场一直比较紧俏。
可在家畜聚集的地方,当虻虫落在家畜身上吸血的时候,用大蝇拍轻轻将其拍落(注意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打碎虫体)。捕集到的虻虫,挖其头部致死或用沸水烫死,泡洗干净,用线贯穿架起晒干或阴干。用文火微炒取出,去掉翅虫,即得炮制炒牛虻。
近几年来,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虻虫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青睐,野生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1996年,虻虫(干品)为40元/公斤,而98 年则暴涨为300~400元/公斤,而且许多大的药材市场如哈尔滨、吉林、河北,等现 在均价高货缺,因此,业内人士预测,虻虫货源紧缺状况在 3~5 年内难以扭转,故人工养殖虻虫现 在正稍然兴起,且发展前景极为乐观。 笔者曾对野生虻虫进行了长期观察与研究,又经饲养实践。
物种危害
危害
由于叮咬后的伤口在虻类唾液的刺激下常形成肿包、疼痛,所以对家畜骚扰性极大,据统计乳牛可因虻的叮咬而使产奶量下降11%-15%,高者可达19%-25%。蚊除了能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外,还可传播其他很多种重要的人、畜疾病,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省等地流行于牛、犬之间的苏位病,此病20世纪50年代也曾在我国西北骆驼身上发生,造成的损失很大。此外虻还可机械传播大家熟悉的炭疽病,另如在世界上传播较广的野兔热、丝虫病,马的腰麻痹病、脱拉病、睡眠病、拿干拿病、苏阿鲁病、媾疫病、大脑炎、小泡牲口炎等等。
防治
由于虻在自然界孳生地区广大,飞翔力又强,此地虽然有所防护,而由其它地区飞袭过来的虻则照样可以为害,所以治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较满意的效果。有人试验,利用一种叫DETA的高效驱避剂喷在牛、马体上,果然在两小时之内,没有任何虻去牛、马身上吸血。见效快,但只能有短期效果。有人在牧场草原地区以用烟雾剂灭虻,也有一定效果,但要选择合适的天气。另外还可以破坏虻类孳生地的办法来防治虻类,如在它们幼虫孳生的水面上撒矿物油,并将水边产有虻卵的植物叶子处理掉,或填平一些小洼等,这些方法虽都有一定效果,但在大面积开展则浪费人力、物力。
人类在观察、研究此类的生活中,发现自然界有一些昆虫天生是虻的敌人,这些天敌对虻类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是抑制它们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人们利用这些天敌来消灭虻类,也是对其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黄胸黑卵蜂可将卵产在虻类卵中,使虻在未发育为幼虫时即夭折于卵中。据观察对土灰虻卵的寄生率可达23%~34%,赤眼蜂也可寄生于虻类卵中。瓢虫和隐翅虫的幼虫见到虻卵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是一顿美餐。蜂虻的幼虫专门以虻的幼虫和蛹为自己的食物,其效率可达15%~20%。有些金小蜂则将自己的卵产于虻类的幼虫体内,结果虻的幼虫便被吃空身体而死亡。有一些线虫则索性直接寄生于成虻体内或蛹内,有时在一只虻体内可发现有五六条线虫在那里聚餐。据观察一种叫铁线虫的寄生者对虻的寄生率达5%~6%。有一些绒螨的稚螨也可寄生于成虻体内。此外有些真菌也可感染虻类生病而死亡,如有些地区虻被真菌感染率达28%。如经人类有意对此散布则常可高达75%。其它一些捕食虻昆虫如胡蜂、食虫蛇、蜻蜓及很多寄生性昆虫如青蜂、寄生蜂等均可致虻类于死地。所以利用生物防治法防治虻类,前途还是极为乐观的。
处理牛虻叮咬
牛虻叮人时皮肤很痛,会出血。继而产生红斑丘疹和风团,又痒又痛。被虻伤害后,可以在受伤局部皮肤上涂抹清凉止痒剂、皮质激素制剂,如皮炎平、无极膏、肤轻松等。痒痛剧烈者,可口 服扑尔敏、盐酸西替利嗪等抗组织胺药物1~2片/次,每日2~3次;或强的松15~30mg,一次顿服,连续2~3天。出现糜烂渗液者,可做局部冷湿敷,并涂抹一些氧化锌油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