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乳房丝虫病

乳房丝虫病(filariasis of breast)是丝虫寄生于乳房的淋巴管中,造成淋巴管阻塞而发生的丝虫性肿。男女均可患病,但以女性居多,成年妇女的乳房淋巴管非常丰富,尤其是妊娠哺乳乳腺,在性激素的作用下,体积变大,淋巴管扩张,为丝虫的寄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本病以乳房结为临床特征,有时不易与癌区。因此,对该病的鉴诊断十分重要。直接感染(90%):感染了丝虫的蚊子叮咬了人体皮肤......
目录

发病原因

直接感染(90%):

感染了丝虫的蚊子叮咬了人体皮肤后,微丝蚴进入了淋巴管中,微丝蚴及成虫进入乳房淋巴管中,起丝虫性淋巴管炎,继之淋巴管外膜炎,成嗜酸性肿及一系列病理改变。

环境因素(10%):

由于不注重个人卫生或公共卫生,直接或间接接触了已发病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物品而未及时清洗消毒导致该病的感染。

1.病变部位

成年妇女乳房的淋巴管极为丰富,乳房小间和乳晕下有丰富的淋巴,两者的淋巴大多淋巴管干汇流向乳房外的腋窝淋巴结,因此本病在乳房外上象限的机会较多。

2.病理

(1)大体态:丝虫性乳肿块多为不规则结状,直径1~5cm,平均直径2~3cm,肿块可单发,也可多发,质地早期较软,晚期较硬,切面肿块中有多个小囊,囊充满灰黄色或灰白色样物,有时可见冻状物和出液中可见丝虫体残段,小囊周围是充的肉组织,再向外是致密的纤维组织

(2)镜下所见:见病变区淋巴管壁充水肿,有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管壁增厚,管腔中可见纤维蛋白,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凝集成的栓子将管腔栓塞,继之淋巴管壁可见以死亡虫体为核肿性淋巴管炎,及嗜酸性脓肿脓肿可见成虫及微丝蚴的虫体残,在嗜酸性脓肿周围可见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成的结核样肿,其外周被肉组织所包绕,后期病灶纤维化,钙化淋巴管腔完全塞,淋巴液淤滞,小淋巴管扩张,破裂,淋巴液进入组织间隙中,在淋巴液的淤积的局部,由于含蛋白高的淋巴液的刺激起结缔组织增生,成坚实粗肿的象皮肿,在乳房少见象皮成。

3.病理分期 病理改变可分为3期:

①急性期:淋巴管膜和外膜发炎

②亚急性期:结核样淋巴管成。

③慢性期:发生塞性淋巴管炎并可见有钙化

常见症状

乳房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的结或肿块,肿块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其次为中央区或外下象限,肿块大小不一,直径多在2~3cm左右,多位于皮下或表浅的乳腺组织,常累及一侧乳房,早期质软,移动尚好,增长较慢,表面皮肤轻度发红,有轻微疼痛和压痛,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个还可并发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少数由于肿块近于皮肤,常起与皮肤粘连橘皮样改变,易误诊为乳癌,乳腺炎性肿块,晚期由于病变纤维化及钙化,以致结变硬,活动也受限,易误诊为乳癌,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症。

检查

1.静微丝蚴检查

午夜耳垂穿刺取,涂厚、湿,镜检可找到微丝蚴。

2.免疫检查

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阳性率班氏丝虫92.8%,马来丝虫99.1%。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丝虫抗体阳性率与微丝蚴阳性符率为95%左右。

3.细针吸取细胞检查

乳房肿块细针吸取细胞作涂,镜下常可见卷成团、虫体结构不清的微丝蚴及乳腺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成分。

4.乳房肿块活检

常在肉组织中见丝虫体或微丝虫幼虫体,可明确诊断

5.乳房淋巴管造影

可见输入淋巴管较大输出较小。

诊断

丝虫病地区居住史,女性乳房外上象限的表浅,质地较硬的皮下结,状如象皮者,应考虑到丝虫性结的可能,应询问有无丝虫病及乳房发炎史,男性偶尔可见本病,尚需注意,特是在流地区,对男性乳房肿块,不能忽视本病的可能。

鉴别诊断

1.乳腺癌

(1)病史:乳腺丝虫病人大都有丝虫病区居住史。

(2)体征:乳腺丝虫病肿块虽可与皮肤粘连,但很少出现乳头朝向改变和皮肤“橘皮样”变。

(3)乳腺丝虫病中肿块穿刺细胞检查和病理可查到丝虫微丝蚴,而乳腺癌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可几无癌细胞。

2.乳房结核

(1)病因乳房结核病人几乎都有其他器官的结核史;乳房丝虫病人都有丝虫病区居住史。

(2)乳房丝虫病人较乳腺结核病人为多,在乳房病理组织中,前者可查到丝虫或微丝蚴虫体,而后者可查到典型结核或结核杆菌。

3.乳房脂肪坏死

(1)外伤史:乳房脂肪坏死多有外伤史,查体肿块较硬,多与皮肤粘连,伤处可见褐色瘀斑。

(2)大体标本:乳房脂肪坏死大体标本切面观,可见油囊及液化脂肪,没有出及丝虫虫体残

(3)病理所见:乳房脂肪坏死没有嗜酸性脓肿,也没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淋巴管病变。

治疗概述

1.药物治疗

轻型病人以药物治疗为乙胺嗪(海群生)有特效可杀死成虫及蚴虫,卡巴对成虫有杀灭作用,可使乳腺结消失。

2.手术治疗

对结仍不消失者,可丝虫结单纯切除术,术前应用乙胺嗪治疗,可防止术后出现新的结。术后标本病理检查。

预防

丝虫病在我国南是四大寄生虫病之一,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和患者一起正常生活起居并不会导致感染该病。在丝虫病区普查普治患者及带微丝蚴的人,搞好防蚊、灭蚊工作,对预防丝虫病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乳头炎和乳晕炎

下一篇 蚁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