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丝虫病
发病原因
直接感染(90%):
感染了丝虫的蚊子叮咬了人体皮肤后,微丝蚴进入了淋巴管中,微丝蚴及成虫进入乳房淋巴管中,引起丝虫性淋巴管炎,继之淋巴管内外膜炎,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及一系列病理改变。
环境因素(10%):
由于不注重个人卫生或公共卫生,直接或间接接触了已发病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物品而未及时清洗消毒导致该病的感染。
1.病变部位
成年妇女乳房的淋巴管极为丰富,乳房小叶间和乳晕下有丰富的淋巴,两者的淋巴大多经淋巴管干汇流向乳房外方的腋窝淋巴结,因此本病在乳房外上象限的机会较多。
(1)大体形态:丝虫性乳内肿块多为不规则结节状,直径1~5cm,平均直径2~3cm,肿块可单发,也可多发,质地早期较软,晚期较硬,切面肿块中心有多个小囊,囊内充满灰黄色或灰白色干酪样物,有时可见胶冻状物和出血,血液中可见丝虫体残段,小囊周围是充血的肉芽组织,再向外是致密的纤维组织。
(2)镜下所见:见病变区淋巴管壁充血水肿,有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淋巴管壁增厚,管腔中可见纤维蛋白,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凝集形成的栓子将管腔栓塞,继之淋巴管壁可见以死亡虫体为核心的肉芽肿性淋巴管炎,及嗜酸性脓肿,脓肿内可见成虫及微丝蚴的虫体残片,在嗜酸性脓肿周围可见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形成的结核样肉芽肿,其外周被肉芽组织所包绕,后期病灶纤维化,钙化,淋巴管腔完全闭塞,淋巴液淤滞,小淋巴管屈曲扩张,破裂,淋巴液进入组织间隙中,在淋巴液的淤积的局部,由于含蛋白高的淋巴液的刺激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坚实粗肿的象皮肿,在乳房少见象皮肿形成。
常见症状
乳房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的结节或肿块,肿块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其次为中央区或外下象限,肿块大小不一,直径多在2~3cm左右,多位于皮下或表浅的乳腺组织内,常累及一侧乳房,早期质软,移动尚好,增长较慢,表面皮肤轻度发红,有轻微疼痛和压痛,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个别还可并发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少数由于肿块近于皮肤,常引起与皮肤粘连呈橘皮样改变,易误诊为乳癌,乳腺炎性肿块,晚期由于病变纤维化及钙化,以致结节变硬,活动也受限,易误诊为乳癌,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症。
检查
2.免疫学检查
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阳性率班氏丝虫92.8%,马来丝虫99.1%。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丝虫抗体阳性率与微丝蚴阳性符合率为95%左右。
3.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乳房肿块细针吸取细胞作涂片,镜下常可见卷曲成团、虫体结构不清的微丝蚴及乳腺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成分。
4.乳房肿块活检
5.乳房淋巴管造影
诊断
有丝虫病流行地区居住史,女性乳房外上象限的表浅,质地较硬的皮下结节,状如象皮者,应考虑到丝虫性结节的可能,应询问有无丝虫病及乳房发炎史,男性偶尔可见本病,尚需注意,特别是在流行地区,对男性乳房肿块,不能忽视本病的可能。
鉴别诊断
1.乳腺癌
(2)体征:乳腺丝虫病乳内肿块虽可与皮肤粘连,但很少出现乳头朝向改变和皮肤“橘皮样”变。
(3)乳腺丝虫病血中肿块穿刺细胞检查和病理切片可查到丝虫微丝蚴,而乳腺癌细针穿刺细胞学及病理切片可几无癌细胞。
2.乳房结核
(1)病因:乳房结核病人几乎都有其他器官的结核史;乳房丝虫病人都有丝虫病流行区居住史。
(2)乳房丝虫病人较乳腺结核病人为多,在乳房病理组织切片中,前者可查到丝虫或微丝蚴虫体,而后者可查到典型结核节或结核杆菌。
3.乳房脂肪坏死
(1)外伤史:乳房脂肪坏死多有外伤史,查体肿块较硬,多与皮肤粘连,伤处可见褐色瘀斑。
治疗概述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