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黏膜脱垂
病因
发病机制
女性尿道垂直向下,短而宽,若肌层弹力纤维较薄弱周围组织松弛,黏膜发育超过肌层,尿道黏膜尤其后壁便向下翻出尿道外,形成部分性尿道黏膜脱垂。如尿道壁也松弛则整个尿道黏膜脱出形成完全性尿道黏膜脱垂脱垂黏膜因受尿道口环形压迫、衣物摩擦刺激等充血水肿甚至血管栓塞及坏死,亦可继发感染、糜烂等。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1.输尿管囊肿脱出:异位输尿管囊肿经膀胱颈部和尿道脱出于尿道口外成为一大而紫红色的肿块,形似尿道黏膜脱垂。但输尿管囊肿脱出多能自行复位,有时囊肿处可见到输尿管开口但导尿管不能从囊肿中央插入。
2.尿道肉阜:同为较易出血的尿道口肿块相比之下,尿道肉阜体积较小,基底常附着于尿道口后壁插入导尿管后,可见鲜红色息肉样肿块位于导管一侧而非呈现外翻包绕状。
3.尿道癌:为易出血的尿道口肿块。尿道触诊时可发现尿道增粗变硬、肿块亦硬。腹股沟淋巴结及远处淋巴结可扪及增大、变硬的转移征象。活组织检查可明确其性质
4.膀胱脱垂:是指膀胱经尿道膨出的病变,多在腹压增加时发生。脱垂的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呈暗红色,酷似尿道黏膜脱垂。但膀胱脱垂肿物一般可还纳,有时还可见到膀胱三角区和输尿管开口。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