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马刀

马刀属于宽薄刃,刀身比较沉重,这样有利于增大砍劈的力度,蒙古马刀线条流畅,刀柄一般都略向刀刃向弯,这样带弧度的刀柄更利于骑手掌控,不易手,但是蒙古骑兵刀刀身比军用马刀薄,分量也轻些,蒙古人骑术要靠的是利用马的速度成的强大冲击力带动马刀完成劈砍等战术动作。马刀汉语拼音:mǎdāo注音符号:ㄇㄚˇㄉㄠ中文解释基本解释骑兵作战用的略弯的长刀详细解释1.骑兵肉搏战时用的长约一......
目录

名词解释

马刀

汉语拼音:mǎdāo

注音符号:ㄇㄚˇㄉㄠ

中文解释

基本解释

骑兵作战用的略弯的长刀

详细解释

1.骑兵肉搏战时用的长约一米的弯刀。

《官场现记》第十四回:“抗马刀的,马刀上都捆着红布;滚藤牌的,穿的老虎衣。”杨大群《东传奇》第十五章:“一队马队包围过来,马刀舞,木棍横抡,马队想把这群生一个个捆绑起来。”

2.贝

明李时珍《本草纲·介二·马刀》:“马刀而小,狭而长,其类甚多,长短大小、厚薄斜正,虽有不同,而性味功用大抵则一。”

3.中医外科病,又瘰疬。

《灵枢·》:“其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清李梴《医入门·颈部·疮》:“生胷胁腋下,坚硬如石,马刀虫,曰马刀。”

马刀、侠,见于中医典《》和《金匮要略》。

马刀、侠,乃瘰疬之又也。其中有疮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结核生于腋下,状如蛤蜊者,马刀;生于颈旁者,二者常相联系,或称为瘰疬。

⑴《灵枢·经脉》:“少阳,起于锐眦……腋下肿,马刀,汗出振寒。”

隋唐·杨上善《太素·卷第八·经脉连环》注:“马刀,谓而无脓者是也。”

明·马莳《灵枢注发微》云:“马刀,皆颈项腋胁所生疮。”

明·张介宾《类·十四卷·疾病类十》注:“马刀,瘰疬也。侠,侠颈之属也。”

纬、邓涛等编《中医大辞典》:“马刀马刀疮。出《灵枢·经脉》。马刀之前后,忽有疮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马刀疮。……马刀疮病。见《医正传》卷六。《疡科准》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赤色如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马刀。又。《灵枢·》:‘其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急治之。”

张登本、武长春《词典》:“马刀,即马刀。侠通挟。……马刀,瘰疬。易生在颈项及腋下。”

杨鹏校注《灵枢·经脉第十》注:“马刀:即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编《黄帝大词典》:“[马刀]病词瘰疬之病。……[马刀]病词瘰疬之病和颈项肿之。”

⑵《灵枢·》云:“发于腋下赤坚者,曰米。……其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急治之。”

《太素·卷第二十六·》注:“马刀亦谓不脓者是也。颈前曰婴也。”

清·张志聪《灵枢集注》:“‘其坚而不溃者’,承上文而言,腋之间,坚而不溃者,此为马刀。《金柜要略》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痹夹,苦肠鸣,马刀者,皆为劳得之。’夫马刀,足阳明之症也。”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参考丛书程士德编第2版《·第六章病·十九灵枢第八十一》注:“马刀:病。属瘰疬之类。常成而出,质坚硬,其长者称为马刀,或生于下、颈项,至缺盆沿至腋下,或生肩上而下沿。其生于颈部者称为‘侠’。‘’或作‘婴’,‘婴’通‘缨’。瘰疬生于颈部缚帽缨之处,故称侠缨,或称侠。《病源·候》云:‘发于腋下,赤(革卯)(音暴bao)者曰米也,(革卯)而不溃者为马刀也。’可见米马刀、侠均属一类。”

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云:“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若肠鸣,马刀者,皆为劳得之。”

清·尤怡(在泾)《金匮要略典》云:“李氏曰:生乳腋下曰马刀,又夹生颈之两旁者为侠。侠者,挟也。马刀蛤蜊之属,疮似之,故马刀,一作缨,发于结缨之处。二疮一在颈,一在腋下,常相联,故俗。”

清·周扬俊《金匮二注》云:“者,即瘰疬也,以其长如蛤,为马刀。或在前后,连及头下,或下连缺盆,以及胸肋,皆谓之马刀。”

瘰疬者,何病也?

《医宗金鉴·外科法要诀·瘰疬》云:“此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当分经络:如生于项前,属阳明瘰;项后,属太阳湿瘰;项之左右两侧,属少阳软,遇怒即肿,疬;坚硬筋硬者,为筋疬;若连绵如贯珠者,即为瘰疬;或长如蛤蜊,色赤而坚,痛如,肿势甚猛,马刀。……”

杨思澍、张树生、傅景华编《中医临床大全·第四章外科·瘰疬》云:“[释辨类]瘰疬以其多发于颈项、甚至延及胸腋,常结核连续成,累累加贯珠状而得。单个发生者,称结核;小的结核,与周围不粘连而活动者,称为瘰;大的结核,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活动者,称为疬;因其破溃成窦道及瘘管者,称为瘘;结核连续,连及胸腋者,称为马刀。本病相当于现代医由结杆菌所致的淋巴结核和非典型分枝杆菌所致的颈淋巴结炎。”

兵器相关

一般来说,骑兵专用的马刀属于宽薄刃,刀身比较沉重,这样有利于增大砍劈的力度,蒙古马刀线条流畅,刀柄一般都略向刀刃向弯,这样带弧度的刀柄更利于骑手掌控,不易手,但是蒙古骑兵刀刀身比军用马刀薄,分量也轻些,蒙古人骑术要靠的是利用马的速度成的强大冲击力带动马刀完成劈砍等战术动作,斩马刀与上述两种刀不同之处在于:刀柄较长没有护手,刀身细长,刀刃锋利,带有刀尖和槽,这样除了象马刀那样能完成削、劈、砍等动作之外还可进刺、戳等功能,往往刺、戳更能使敌人很快的丧失战斗力,槽的作用不在于放要作用在于如果刀身没有槽在刀刺入人体后由于肉剧烈的收缩,使拔刀变得很困难,但是加了槽后可以使肉与刀身之间产生一个缝隙,这样空进入肉,容易拔刀进下一个战术动作,这点和刺刀上槽的道理相同。另外斩马刀也可以双手持握,这是上述两种马刀所不具备的。

中医疾病

。即马刀疮。出《灵枢·经脉》。系指之前后,忽有疮状似马刀,如杏核,大小不一,马刀疮。本疮赤色如极痛,发展甚猛。治宜急服柴胡汤;已溃者,可改用救苦化坚汤。并可用针灸治疗。

中药药材

【药】:马刀

】:蜌、单姥、齐蛤、马蛤、焷岸

【汉语拼音】:madao

【英文】:razorclamshel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1.Cuneopsiscapitata(Heude)2.Lanceolariagrayana(Lea)

归经】:

【功效】:消痰;通淋除热;凉血熄风

【科属分类】:

【拉丁文】:ConchaSolenGouldii

治】:痰饮淋病崩漏吐血;衄;眩晕;耳鸣

【考】:出自《农本草》。

1.陶弘景:马刀长六七,(江)汉间人为单姥、亦食其肉,肉似

2.《纲》:马刀而小,狭而长,其类甚多,长短大小,厚薄正,虽有不同,但性味功用,大抵则一。

【生态环境】:1.多栖息于泥底或泥沙底的湖泊或河流中,尤喜在急流水域中生活。以微小生物和植物碎屑为食料。2.栖息于泥底或泥沙底的河流、湖泊及池塘

【采收和储藏】:秋季捕捞,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2.分布于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各家论述】:

1.《本》:漏下赤白,热,破石淋

2.《录》:除五脏间热,鼷,止烦满,补中,去痹,利机

3.《纲》:消水气瘿痰饮

【动植物态】:

1.巨首楔,楔中较大的一种,一般壳长约70mm,壳高约35mm,壳宽约25mm。壳质厚而坚硬。贝壳前部极膨大,向后高度和宽度急剧缩小,因此外呈长三角楔状。贝壳前部之膨大处的后有一凹陷,约位于壳中。壳位于缘前端,高而膨大,常呈破蚀誊宙表面棕褐色,具有同生长线。铰部发达,左壳具2枚拟齿和2枚侧齿,前拟齿状,后拟齿呈三角锥状,部有细的裂纹,2枚侧齿细长而平;右壳只有1枚三角锥状的前拟齿和1枚侧齿,其后拟齿只留有痕迹。

2.短褐矛,壳长达170mm,壳高44mm,壳宽39mm。壳坚厚,略膨胀,两侧不对称,狭长,呈长矛。长度为高的4-5倍。壳部稍膨胀,低于缘,常被腐蚀,靠近前端,在贝壳全长1/10处。前缘钝,前缘直,后后缘在壳长1/2处渐向下斜,缘直,中部稍凹后缘略或锐角。小月面长,发达。壳面灰褐色生长纹细致。贝壳中部的生长纹间具有排列整齐的粗短颗粒纵褐。并在壳处有锯齿状纵褐,故称短褐矛。铰部发达,左壳具有2枚略呈三角锥的拟齿,2枚长刃状的侧齿;右有2枚拟齿,1枚侧齿

【功效分类】:通药;清热药

【用法用量】:服:研末,5-15g;或汤,15-50g。

【出处】:《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马刀肉

下一篇 慢性输卵管卵巢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