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
疾病概述
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系指患者临床上出现女性男性化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同时具有卵巢泡膜细胞增生的病理改变的一组症候群。本征早在1949年为Culiner及Shippel所描述,指出间质中有黄素化泡膜细胞,但与邻近的卵泡无关。此后发现常伴有男性化。这类疾病原来是包括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内的,但近些年来,由于类固醇测定方法的进展及氯米芬的临床应用,对本征的确诊有很大帮助,由于氯米芬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例,可引起排卵(排卵率达75%),但对本征无效,因此,有必要将本征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区别开来。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征病因机制不详,由于本征在某些方面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共同之处,例如月经稀少,闭经,多毛,肥胖以及卵巢增大,所以过去人们将两者并为一谈,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患者睾素的增加,可能与卵巢内某些酶的缺乏有关,并导致雌激素的生成障碍,同时引起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这点似乎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也相似,但从病理及临床表现上来看,本征患者卵巢没有增厚的纤维化包膜,在卵巢皮质间质中有一层周围的卵泡膜细胞增生,卵泡大都是原始滤泡,并有男性化的临床特殊表现,故有关本征的发病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二)发病机制
1.大体观 卵巢常呈双侧性增大,最大直径可达7cm,卵巢表面光滑,乳白色有光泽,皮质内有小囊向表面突起,其表面还可以见到很多散在的小黄色区域,多发性小囊内充满清液。
2.镜检 卵巢表面呈间质胶原化,其间有很多的原始滤泡,而有早期的生长滤泡,较深处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囊性滤泡,并有一层黄素化的增生的内卵泡膜细胞,未见黄体,离囊性滤泡较远处,有很多的多边形间质卵泡膜细胞形成的小巢,这些细胞内含有类脂质。
疾病症状
检查化验
诊断
组织学上发现在远离卵泡的卵巢间质中,有形态学上类似泡膜细胞而含有脂肪的细胞时,可以确诊为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当这些病理现象伴随着临床上男性化,就可以诊断为卵泡腺细胞增殖综合征,临床表现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类似,两者易混淆。
鉴别诊断
治疗用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