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角
麋角·版本一
药性
来源】为鹿科动物 麋鹿的骨化老角。
【性味】甘,温。
功用主治
②孟诜:"补虚劳,填髓。又丈夫冷气及风,筋骨疼痛,作粉长服。"
③《日华子本草》:"添精补髓,益血脉,暖腰膝,悦色,壮阳,疗风气,偏治丈夫,胜鹿角。治腰膝不仁,补一切血病。"
【选方】①治真元亏耗,荣卫劳伤,精液不固,大便不调,食少乏力,久服填骨髓,补虚劳,驻颜色:生麋角(镑为屑)十两,附子一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空心米饮下。(《鸡峰普济方》 麋角丸)
②治五痿,皮缓毛瘁,血脉枯槁,肌肉薄着,筋骨羸弱,饮食不滋,庶事不兴,四肢无力,爪枯,发落,眼昏,唇燥,疲惫不能支持:麋角(镑,酒浸一宿)一斤,熟地黄四两,大附子(生,去皮、脐)一两半。上用大麦米二升,以一半藉底,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药与麦,别焙干为末,以浸药酒,添清酒煮麦粉为糊,搜和得所,杵三千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汤任下,食前服。(《三因方》麋角丸)
名家论述
《纲目》:"鹿之茸角补阳,右肾精气不足者宜之,麋之茸角补阴,左肾血液不足者宜之。此乃千古之微秘,前人方法虽具,而理未发出,故论者纷纭。"
鹿角是雄鹿的性别特征,是其求偶弦耀的资本,是公鹿们进行种内竞争和种间御敌的兵刃。全球鹿科动物约有40种,大多是雄性具角(唯驯鹿两性均有角、獐均无角),麋鹿也不例外。鹿角每年脱落,再生新角,人类便利用这个特点,在鹿角长出2月左右即为茸质的嫩角时,割取鹿茸,此时茸角中含血管和神经未梢,布于软骨中,割茸后血流如注,鹿们便年复一年忍受着这种剜割之痛。 鹿角做为公鹿们的第二性征,每年都有一个从茸质到骨质的转变过程,当尚处茸质时,公鹿们十分在意自己的这副还很娇嫩的顶上桂冠,从不用茸角相抵撞,此时若有争斗,它们宁愿后腿支立,用前蹄拍击对方。可见,动物本身颇知自爱。待到鹿角长过三个月形成骨质角,不再是活组织而无痛感后,雄鹿便该出角时就出角,鹿角真正成了它们披坚执锐的武器了。
据专家试验,若给长角的鹿去势,则会导致鹿脱角,因为睾丸酮降到一定水平后,鹿角便要自行脱落。可见,鹿角是雄鹿情场夺魁的命根子,是其灵魂精气之所在。
其实,就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评价麋角的作用,也是价值不菲的。麋鹿之角价值如下:一是观赏,麋角属异型角,所谓“四不像”,首先说其角似鹿非鹿,即其尖头朝后又无眉杈,倒置后因尖端处于同一平面可稳立不倒,此乃麋角独特之处,堪为不可多得的装饰、摆放、摩玩的稀罕之物。
二是麋角是优良的雕刻材料,可制成筷子,牙签、像章、印章、戒指、钮扣、项链基心等工艺饰品,做为馈赠物品,绝对不俗。
![]() | ![]() |
历史记载
三是麋角为名贵中药材。明代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说“麋角常服,大益阳道……”中药麋角丸具有“补心神、安脏腑、填骨髓、理腰脚、能久立、聪耳明目、发白更黑、貌老还少”的功效。
历史上对麋角深怀探究之意者应首推清帝乾隆,他曾以为麋与鹿均在夏天落角,后来发现有误,麋是冬季落角,便于1767年有感而发地作了一篇《麋角解说》以自省,并将此文镌刻在一柄粗大的麋角上,此角现珍存于麋鹿苑中。其实,早在明朝李时珍就有明确记述:“鹿喜山而属阳,夏至解角;麋喜沼而属阴,冬至解角”。
麋鹿,曾失而复归劫后余生,做为国运兴衰的真实写照,作为生态质量优劣的标志生物,能够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是悲剧中的喜剧,不幸中的万幸。这些自古就称“麋鹿”、洋名“大卫鹿”、学名长尾鹿、俗名“四不像”的动物在烟雨空蒙、芳草凄凄的水畔徜徉、驻足、回首,发来粗粝的吼叫,昂起苍凉的巨角,一投足一摆尾,招招式式尽在传递着亘古信息、诉说着坎坷经历,“岁月与俱深,麋鹿相为友”(清、乾隆)这是与人类共同进化而来,历时200万年的深邃之处,它们古典神秘的气度和厚重丰饶的内涵无不有待我们以一种超凡脱俗的价值观去评估、去感悟、去诠释、去解读。
摘录
附:[清]乾隆《麋角解说》
壬午为《鹿角记》,既辨明鹿与麋皆解角于夏,不于冬,既有其言而未究其故,常耿耿焉
。昨过冬至,陡忆南苑有所谓产者,或解角于冬,亦未可知。遣人视之,则正值其候……持
其已解角以归。乃爽然自失曰:天下之理不易穷,而物不易格者,有如是乎……
麋角·版本二
基本信息
【拼音】 Mí Jiǎo
【英语】 David's deerhorn
【来源】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麋鹿雄性的骨化角。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
采收和储藏:每年春、冬二季雄麋鹿骨化的老角脱落后拾取,洗净,晾干。
植物形态
麋鹿,属于麋与驯鹿之间,大小和欧洲的赤鹿相近,体长约2m,高约1m余。雄者重约200kg,雌者约100kg。尾长约70cm。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无。角的主枝叉分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着。毛色淡褐,背部稍浓,腹部较浅,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冬季毛长而蓬,显棕赤色,幼兽有白色斑点,生后3月始消失。
生境分布
资源分布:本种属我国特产种,清代已饲养于北京南苑,无野生,后被运至 英国,我国绝迹。80年代末期由英国政府归还于我国,现饲养于 北京和 江苏两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两次换角,夏角6-7月生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1对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性状
性状鉴别,呈分枝状,长约50 cm。角无眉叉,主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后,分前后2枝,前枝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或近枝端处有一短叉,枝端渐细。基部有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表面浅黄白色,无毛,有光泽,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有纵棱。质硬,断面周围白色,中央灰黄色,并有细蜂窝状小孔。
显微鉴别,角横切面:主要由骨必质和骨疏质组成。骨密质中有许多哈弗系统,每个哈弗系统由一个圆形哈弗管和以哈弗管为圆心的数层环行骨板及骨陷窝组成,并可见许多黄色球状物。骨疏质部分可见明显的骨板。骨陷管排列不规则,呈类圆形或短梭形,骨小管由骨陷管内伸出,作放射状排列,呈短线状。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