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麻黄

麻黄,中药。为中药中的发风寒药,是麻黄麻黄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短或成匍匐状。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要资源。木质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
目录

生理特性

麻黄①草麻黄呈细长,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线,触之微有粗糙感。明显,节间长2~6cm。上 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2(稀3),锐三角,先端灰白色,反,基部联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红棕色,近微香,味涩、微苦。

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ram;裂2(稀3),上部为短三角,灰白色,先端多不反,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③中麻黄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3(稀2),先端锐尖。断面部呈三角状麻黄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

产地分布

麻黄1草麻黄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新疆河南西北部等地。

2.木贼麻黄分布于华北及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地。

3.中麻黄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入药部位

麻黄植物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气管哮喘等病症。

炮制方法

麻黄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残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

②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制容器,用文加热,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段,用20kg炼蜜。

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④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制容器,用文加热,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20kg炼蜜。

药材性味

辛、微苦,温。

归经介绍

功效作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症状

麻黄风寒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湿痹痛,阴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相关配伍

麻黄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腠理,透分之郁以畅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三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湿

四与石膏配伍,辛凉宣泄,清平喘。

用法用量

2~10g。

使用注意

体虚自汗盗汗虚喘阴虚阳亢者服。麻黄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喘咳不纳虚喘者均应慎用麻黄。而且,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者慎用麻黄

相关论述

麻黄①《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药,其实荣卫药也。卫(为),荣(为),敌麻黄为手太阴桂枝为手少阴。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②本草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拒,荣卫气不能,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从表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热者,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胁痛者,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则上来诸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真元之故也。”

③《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④《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如患足太阳症,波时变为温病,量力减用,人解散,通解表里之,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浮于外,肤膜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症,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多,用人三拗汤以发,奏功甚捷。剖疹子,当解散,以此同杏仁发表情,大有功效。”

⑤《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虽曰,实为泄风寒固得之而外,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伤寒,去邪热,除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太阳者,以麻黄桂枝,乃为之用,若不与桂枝,即不专发汗矣。抑麻黄之泄,亦不独疏外来之也,苟为气郁窒,治无权,即当惜其轻扬,以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汤之治表热黄,后人以麻黄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塞,非以逐在外之感也。又凡,而鼻塞音哑;热,而为浊涕鼻渊水饮,而为面浮喘促;,而为息粗,以及,新凉外束,干咳,无不恃以为疏达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等之遏抑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疏》更为过甚之词,竞有味大辛、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热。若用以泄暗,亦且无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力巨患。”

⑥《本》:“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止咳逆上气,除热,破坚积聚。”

⑦《录》:“五脏邪气缓急,胁痛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恶气,消赤黑斑毒。”

⑧《药性论》:“治身上毒顽痹,皮肉不仁。”

⑨《滇南本草》:“治塞不通、香臭不闻,咳嗽。”

⑩《纲》:“肿痛,水肿肿,产后滞。”

药材故事

麻黄有位老中医,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小徒弟,很是喜爱,想把平身所和临床验传授给他。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又不用习,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才了点皮毛,认为自己都会了。就瞧不起老师,甚至收的诊金和卖药的钱,也不交给老师,自己偷偷掉,老师伤透了,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去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啊!”

老师还是不放,叮嘱他说:“有一种药用时要分辨清楚,切不可随便给人吃”。

“什么药?”

“无草。”

“怎么啦?”

“这种药的用处不同;发汗用,止汗用,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一遍”。

徒弟张了一遍,不过,他时有,压儿也没用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医卖药。徒弟自立门户后,没有老师在跟前管教着子更大了,虽说医术不怎么样,却什么病都敢治。没几天,就让他用无草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干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衙门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的?”

徒弟只好说出老师的。县官命人把老师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给医死了!”

老师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于‘无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出来我听听”。

徒弟道:“发汗用,止汗用,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草’的”。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判坐三年大狱。老师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知道医道深奥,后悔不该自以为是,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判老师认了错,表示痛改前非。老师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草”时就十分小心了。

因为这种药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麻黄根

下一篇 早产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