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婴儿性骨皮质增生症

婴儿性皮质增生症又称Caffey病,为婴儿时期侵犯骼及筋膜的疾病,其特点为长管状和扁平膜下新生成,以及患处的肿胀和疼痛。发病年龄都在6个月以前,男性居多。但最近尚有报道本症可发生在11岁的儿童。(一)发病原因此病原因与发病机制均未明了,多数病例有长期低热及沉增快现象,故有人疑为骼的轻度感染,但病变部做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由于发病可出现在胎儿,但多数在生后半年以,而且可以......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此病原因与发病机制均未明了,多数病例有长期低热及沉增快现象,故有人疑为骼的轻度感染,但病变部做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由于发病可出现在胎儿,但多数在生后半年以,而且可以在一家的同胞或双胞胎发生,所以有人认为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患,由于对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好的反应,有时可因食物使疾病发作,因此考虑有过敏因素。

(二)发病机

早期在膜及其四周软组织中有明显炎症改变,随后,炎症逐渐消退,遗留肥厚膜和膜下新生,病变和四周软组织的小动脉膜有增生改变,造成缺氧是产生反应性膜增生的原因。

好发部位是下颌尺骨,其次是胫锁骨肋骨,如系双侧病变,常不对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的12例中不少为多发病变,波及肱骨的10例次,桡骨各5例次,股骨4例次,锁骨4例次,3例次,下颌3例次,肋骨3例次,膜下新生的活组织检查无急性炎症现象,肥厚部分为正常未成熟的成,髓腔富于管,间或有纤维化,也有破细胞活跃现象,无膜出的痕迹。

病状体征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容易烦躁和出现局部肿物,始肿物可有压痛,但局部温度不高,也不发红,发病之初每有发热沉增快,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和贫血,典型X线所见为膜下大量新生,病变粗,症状有三:

1.一般表现: 可有苍白,贫血,有精神症状烦躁不安,局部淋巴结不增大。

2.深层组织肿胀:变硬和压痛 病变可为多发或单发,在同一病儿,受累各的病变程度可表现轻重不一,肿胀出现于X线显示病变之前,消退也较X线上病变消失为早,局部不红不热,从不化脓,但可无故复发,在原处或在另一部位。

3.皮层肥厚: 见于长管状和扁平,如下颌颞骨肋骨

此外,可有假性瘫痪胸膜炎等症状,多数病儿可在发病后6~9个月自愈,个病例也可反复发作直至儿童时期。

检查化验

1.外周检查: 白细胞增高,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计数减少。

2.生化检查: 沉增快,病的高潮时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全身的管状和扁平表现为皮质增厚,硬化,常见的好发部位是下颌肋骨锁骨和四肢长,于肿胀的软组织皮质外侧始出现膜增生影,继之层状增厚,最后与皮质相融而致皮质增厚,致密硬化,病变侵犯管状时,仅在干周围见到层层增厚的膜下新生影,有时如管套状包围干,边缘可以不规则呈波浪状,但不累及骺和干骺端,由于新生质增生硬化髓腔可以变窄或消失,在病变早期周围软组织增厚肿胀,患处皮质增厚的吸收和恢复至正常,比临床症状组织肿胀的消退较晚。

鉴别诊断

(1)婴儿骨髓炎:有急性感染临床过程局部软组织有红肿热痛的炎性表现四肢长单发生的本病常易误诊随访观察很重要

(2)坏病: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幼儿X线表现膜下钙化包围整个干和干骺端呈包壳状干骺端特有的坏病征骺“指环征”

(3)维生素A中毒:本病的一些症状和X线征象与婴儿皮质增生症有相似之处而本病有长期服用过量维生素A的历史

(4)外伤小婴儿多见于产伤由于肉损伤出肿胀2-3周后逐渐钙化

除此还应与先天性梅毒骨折外伤膜下出蜂窝组织淋巴结炎进发育不全等进诊断

并发症

病变严重或反复发作的,会遗留患肢畸胸腔积液突眼症和横麻痹,文献中对本病的并发症有不少报道,如骨髓腔扩大,皮质变薄;邻近的肋骨桡骨,胫腓骨桡骨位,胫股骨前弯,下肢不等长,面部不对称等。

预防保健

本症可自愈,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应用激素可改善急性期症状,对修复无明显效果。临床症状多在1个月消失,实验室检查亦随之恢复正常,一般6~9个月质渐修复。

治疗用药

(一)治疗   

抗生素治疗不起作用。小量阿司匹林30mg/(kg.d),分3次服可缓解病儿的烦躁不安,使喂养和睡眠不受影响。上腺皮质激素1~2mg/(kg.d)可使重症病儿的临床急性症状在数天消退,疗程一般不超过1周。这种法适于病变广泛和复发的病例。

(二)预后  

预后良好,一般在数月即能自愈,骼不遗留畸。轻者仅数周即愈,重者骼病变可达10~11个月,极少数达数年之久,称之为慢性婴儿皮质增生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