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毒痢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于染有疫毒的不洁之物,从口入腹,蕴伏肠胃,为其主要发生原因。着凉、疲劳、饥饿,以及其他疾病后体弱未复,则为发生本病的诱因。夏秋之季,湿热内盛,脾胃受困。小儿脾胃脆弱,秽邪疫毒最易入侵,毒聚肠中,其正气尚盛者与邪相争,则湿从热化,热盛化火,内窜营分,进迫厥阴、少阴,则可出现壮热、神昏、抽风的邪实内闭;若正不敌邪或在闭厥的同时,又可伴见正气不支的虚脱证。
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病情较剧,突然高热,寒战,烦渴,腹痛急剧,痢下脓血稠黏,次数频多,恶心呕吐,或兼发斑疹。儿童因体质娇嫩,每于未出现泻痢的症状时,即呈高热、昏迷、抽搐,甚或肢冷、大汗、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类似中毒性痢疾。
辨证施治
本病发病迅速,治疗需及时果断,辨证施治与西医的抢救措施结合,中医辨证一般分毒邪内闭和内闭外脱二型:
(1)证候突然高热,恶心呕吐,烦躁谵妄,甚则反复惊厥,神志昏迷,大便量少肚腹作胀,或痢下脓血,小便黄赤,或虽未见下痢症状,但肛检有脓血便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昏迷惊厥者,加钩藤、水牛角,至宝丹;壮热不退者,加寒水石、紫雪散。中成药可选用香连片。
(1)证候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汗出不温,脉细数无力,皮肤见有花纹,口唇发绀,或口吐咖啡状物,呼吸浅促,节律不匀,目光无神,神志不清。
汗出不温或抽搐者,加龙骨、牡蛎;呼吸浅促不匀者,加五味子、山茱萸;口唇青紫、舌黯红者,加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大便有脓血者,加白头翁、苦参、葛根。
其他治疗
1.外治法
(1)大黄适量,研为细末,过筛,醋调为膏,用纱布包裹,敷于神阙穴。一日一换,直至病愈;
(2)苦参适量,烘干研为细末,过筛。每次6~8克,用开水调为膏,纱布包裹,敷于神阙穴。一日一换,直至病愈。
2.针灸疗法
高热惊厥者,针人中、百会、内关、风池穴,中强刺激。如见脱证,针人中、中冲穴,采用间歇性刺激法,进针后每隔4~5分钟捻针1次,并可同时艾灸气海、百会。呼吸不整者,可频频针刺会阴穴。
3.推拿疗法
推大肠、分阴阳,推上三天、退下六腑,揉龟尾,推下七节,推上七节。
4.饮食疗法
(1)马齿苋粥马齿苋,粳米。马齿苋洗净,捣烂后过滤取汁,与粳米煮成稀粥,分次食用,主治湿热赤白痢;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