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症。1982年全国小儿腹泻协作组讨论通过了分类法,将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腹泻除已有固定称如杆菌痢疾、聝米巴痢疾霍乱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等外,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空肠菌,病毒如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以及真菌等所致感染及一些原因不明的感染,都诊断为小儿肠炎。1.体质因素 本病要发生在婴......
目录

病因

1.体质因素

本病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因特点:

(1)婴儿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养需要相对地多,肠道负担重。

(2)婴儿时期神经分泌、环系统及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机能较差。

(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时,小婴儿罹病多。

(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於迁延。

2.感染因素

分为消化道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

(1)消化道感染 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如病房暴发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后部分医护人员受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

(2)消化道外感 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外均为同一病原(要是病毒)感所起。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 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葡萄球菌、变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3.消化功能紊乱

(1)饮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过敏

(4)药物影响。

(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候的突变(中医称为“湿泻”)等也易起婴儿腹泻

发病机理

已知的发病机理与病原有,细菌和病毒性肠炎明显不同。

1.细菌性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发病之初EPEC特异性地粘附於小肠粘膜表皮细胞上,粘附作用是由於一种质粒传递的特殊菌毛的作用。这种菌毛是丝状膜蛋白,具有特的密码质粒,对有种属特异性的细胞有粘附性。可借其动力穿通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粘层(gel layer covering opithelial cells),使成菌落,结果导致小肠上皮微绒毛的损伤。

(2)肠毒性大遥杆菌肠炎:ETEC与EPEC是不同的清型,其致病作用有两个步骤:①先在小肠粘膜细胞上粘附,并在其表面定居、繁殖,这阶段由细菌的特殊菌毛完成;②第2步产生肠毒素:一各为不耐热毒素(LT),其结构、致病机制和免疫性质与霍乱霉素相似。已知有A、B两种亚单位,其中B能连接小肠上皮细胞GM、神经苷脂。亚单位B便于亚单位A进入细胞发挥其生物作用:活化细胞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使细胞cAMP明显增高,导致肠道水分和氯化物分泌过多,并抑制钠的再吸收,肠液分泌过多,肠蠕动增剧,而泻出大量水样便。另一种为耐热毒素,其活性部分分为STa和STb,后者为肠毒素要成分,它刺激鸟苷环化酶,使GTB转化为cGMP,细胞cGMP增高,氯化物吸收减少,致肠液分泌增多。许多产生ST的菌株也产生LT,常起较重腹泻。携带肠毒素的质粒也携带定居因子基因,已知有定居因子的大肠杆菌清型有:O78:H11,O6:H16,O159:Hv,O139:H25等。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EIEC是志贺菌样大肠杆菌。要特点是能侵入大、小肠粘膜,穿入上皮细胞,使细胞蛋白溶解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使粘膜刷状缘受损,局部发生溃疡甚至出,所以临床大便表现似痢疾。其侵入性受控于在质粒,消除此质粒细菌即丧失其侵袭力,质粒可转移给无毒力菌株。

(4)空肠肠炎:已发现空肠菌有LT,使肠cAMP增高。另有细菌毒素,具体发病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2.病毒性 病毒性肠炎病机理与细菌性者不同,无cAMPT及cGMP增多现象。以轮状病毒肠炎为例;轮状病毒感染后,先侵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由感染处向周围广泛扩展,直到侵及全部小肠。实验免模型表明:感染早期小肠淋巴结区严重受累,提示此处为侵入门户,以后小肠绒毛上皮广泛受损,而陷窝上皮无病变,除小肠外,大肠都不受染。小肠表面上皮受损后,陷窝上皮迅速增生,病毒落,而陷窝上皮增生迅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这些新增生的上皮细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无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大量肠液积於肠腔,而排出水样大便。Norwalk病毒在小肠也有类似上述的发病过程。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腹泻轻征而异。

(1)轻型腹泻要是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10科次。大便稀,有时有少量水,呈黄色黄绿色,混有少量粘液。每次量不多,常见白色淡黄色小块,系钙、镁与脂肪酸化的皂块。偶有小量呕吐溢乳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面色稍苍白,精神尚好,无其他周身症状。体重不增或稍降。体液丢失在50ml/kg以下,临床脱水症状不时显。预后较好,病程约3~7天。在佝偻病养不良患儿,腹泻虽轻,却常每日3~7次,色黄,常有粘液,有恶臭。大便检可见少量白细胞。大便性状和次数不稳定。迁延日久,养情况越恶化,常继发泌尿道中耳或其他部位感染。

(2)重型腹泻:可由轻型加重而成。每日大便十数次至40次。始转为重型时,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呈黄或黄绿色,有腥臭味,呈酸性反应。换尿布不及时者,常腐蚀部皮肤,表皮而发红。随病情加重和摄入食物减少,大便臭味减轻,粪块消失而呈水样或蛋汤样,色变浅,要成分是肠液和小量粘液,呈碱性反应。大便量增至每次10~30ml,多者可达50ml。镜下见脂肪滴、游动的细菌、粘液、重症偶见红细胞,白细胞可达每高部视野10个左右。患儿食欲低下,常伴呕吐。多有不规则低热,重者高热。体重迅速降低,明显消瘦。如不及时补液,脱水、酸中毒逐渐加重。少数重症起急遽,高热达39~40℃,频繁地呕吐、泻水样便,迅速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症状。近十余年来,由於能提早就诊,严重的重型腹泻已明显减少。

2、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脱水、酸中毒,有时有低钾、低钙症状

(1)脱水:患儿较快地消瘦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皮肤苍白甚至发灰、弹性差,前和眼窝下陷,粘膜干部凹陷,细数,压降低和尿量减少。脱水分为轻、中、重三度:①轻度脱水:体液丢失占体重的5%以下。患儿精神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弹性尚好,眼窝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弹性尚好,眼窝稍陷,小便较平时略少;②中度脱水: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10%。患儿萎靡、阵阵烦躁皮肤苍白发灰、干、松弛、弹性差,捏起后不能立即展平。周发青,前和眼窝明显下陷,及粘膜干音钝,部凹,四肢发凉,小便明显减少;③重度脱水:体液丢失占体重的10~15%。患儿萎靡、淡漠,对周围环境无反应,皮肤苍灰,弹性极差,捏起后不易平复。前与眼窝深陷,眼不,结膜干涩,哭无泪,角膜无光,发绀,粘膜干、不清、率速,压不易测出。深陷。四肢冷。尿极少或无尿

估计脱水程度时,应重视眼窝、前凹陷程度。低渗性脱水易出现皮肤弹性减低,而养不良儿平时平时弹性就差,应予注意。

不同脱水类型临床症状也有差异。低渗性脱水时因细胞外液丢失多,患儿脱水症状出现早且较重,但渴较轻,而萎靡较重;高渗性脱水时,细胞液外移,细胞外液相对丢失较少。患儿渴明显、发热烦躁张力增高,偶有惊厥。眼窝、前凹陷较轻,手足较温,搏可及。

(2)酸中毒要是精神萎靡,呼吸深长,呈吧息状。严重者呼吸增快,甚至昏迷。新生儿或小婴儿无或较晚出现呼吸深长,要表现为嗜睡、苍白、拒食衰弱等,估计酸中毒时,要注意患儿年龄。

(3)低钾血症:多在水泻1周以上出现明显低钾,原有养不良者出现较早、较重。一般患儿未输液前较少有低钾症状,输入不含钾液体后,随脱水中毒的纠正,逐渐出现低钾症状精神萎靡、张力低、第一音钝。再重则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反射减弱。如未及时补钾,低钾严重时可出现麻痹甚至呼吸麻痹麻痹膀胱麻痹反射消失,率减慢、律不齐、尖部出现收缩期杂音心脏扩大,可危及生命。甭钾在3.5mmol/L以下多出现低钾症状

(4)低钙血症:原有养不良、佝偻病腹泻日久的患儿,常在轮液后出现烦躁不安、手足搐搦甚至惊厥等低钙症状。检查可见佛斯特氏和腓反射阳性。

(5)低镁血症:少数患儿纠正脱水、酸中毒、补充钙后出现低镁性手足搐搦症。表现为手足震颤、搐搦、哭闹、易受刺激、不能入睡。个患儿在部或皮肤皱摺处出现红晕

诊断

1.粪便检查:出、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等。

2.小肠吸收功能测定:显示肠道吸收不良。

3.X线及窥镜检出病变位置、运动功能状态、胆石等。

4.超声。

5.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有条件者应作大便培养、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

6.其他:对重症或不易判断者,应测清钠、钾、氯化物和分析,或测二氧化碳结力。出现惊厥时可测清。;注意必须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对水分、电解质紊乱进分析。电图检查有助於了解钾情况:低钾时T波平坦,然后代倒置,ST段降低,常出现U波,有时与T波融。严重低钾时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动过速,个重症有室纤颤。

检查

1.常规检查

2.大便镜检

消化不良者有脂肪滴或少量黏液,肠炎者有白细胞及偶见红细胞及吞噬细胞,真菌性肠炎可见真菌抱子及菌丝,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并发症

腹泻常导致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和多种感染。

1.消化道外感

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泻病因,但也常因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见的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炎和血症。病毒性肠炎偶有并发炎。

2.

病程迁延或原有养不良的患儿易并发疮,尤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时停药,真菌可侵及肠道,甚至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

腹泻病程中可出现黄疸,多见于原有养不良的患儿。可能大肠杆菌起的肠炎,并发大肠杆菌血症,导致中毒炎。腹泻后病情很快加重,出现黄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发现及时注射粘菌素、氨苄或羧苄青霉素,多数可治愈。

4.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

腹泻迁延日久,或反复多次食、长期热量不足,易导致养不良、贫血和维A缺乏。久泻致功受损,维生素K吸收减少和酶原减低,而致出

5.其他

脱水重时可并发急性功能衰竭。此外有中毒麻痹肠出肠穿孔肠套叠扩张。还可因输液不当起急性力衰竭、高钠或低钠血症,或高钾血症。小婴儿呕吐护理不周时可窒息

治疗

1、原则是 ①始出现腹泻后,给消化道以适当的休息;②控制肠道外感染;③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④良好的护理。

2、饮食疗始时给消化道以适当休息。轻、中型患儿减食至平时半量左右4~6小时;重型者6~12小时。减食期间液体补充:轻、中型患儿配制“初液盐”服。病毒性肠炎由于葡萄糖促进的钠运转障碍,葡萄糖液浓度不宜超过2%,钠浓度不超过50mmol/L;重型者应静输液。恢复饮食时,人乳喂养儿应减产每次哺乳时间;人工喂养儿可从米汤、稀藕粉或稀释的牛乳(或酸奶)始,奶量和所加蔗糖都由少到多,由稀到浓,逐步增加。除食欲不振和严重呕吐外,加乳无须顾虑,因腹泻后患儿体养大量消耗,增加食物后虽大便次数可增加,但肠道吸收与食入量成正比。食过久或热量增加过缓都可导致养不良。一般应于治疗48小时后给以足够热量,5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

3、液体疗法

(1)服补液盐:1971年以来联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用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ORS)所配制的饮料,在世界各地对不同病原和不同年龄的急性腹泻患儿推广应用。我国自1980年以来在各省市广泛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配制1升ORS饮料,需NaCI3.5G,NaHCO32.5g,KCI1.5g,葡萄糖20g。其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20mmol/L,CI80mmol/L,HCO330mmol/L,葡萄糖111mmol/L。由于病毒性肠炎患儿多有等渗或高渗性脱水,应将ORS稀释1/3~1/2后服No含量降至45~60mmol/L、K10~13.3mmol/L、以40~53.4 mmol/L、HCO315~20mmol/L、葡萄糖56~74mmol/L,葡萄糖浓度仍保持促进消化道水、钠的吸收。第一日给ORS量:轻度脱水50~60ml/kg,在4小时服完;中度脱水70~100ml/kg,在4~6小时服完。同时应后述法补充钾和钙。最近,WHO推荐用枸橼酸钾代替原配中的碳酸氢钠,因后者易潮解而枸橼酸钾则比较稳定。临床应用也实了这种代替法的优点。此外WHO又倡导以ORS的配的20克葡萄糖改为30克的米粉或其他谷物粉,认为用谷物粉配制后,味道可患儿容易接受,服用时发生呕吐者较少,粪便成较快。临床实践已明其疗效。确能促进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华西医科大儿科曾以50克米粉代替原配中的20克葡萄糖,确能防治脱水,优于用ORS原。至于服ORS有困难或有重度脱水发生环衰竭者,皆需先静补液。如在农村不便进滴注,也可用管滴注ORS。如服或管滴注ORS后脱水仍不见好,则应设法静输液。

(2)肠道外补液:对呕吐服补液有困难及重度脱水患儿,应据上册肠道外液体疗法补液原则,分步骤地进治疗。先较快地恢复环量并补充累积损失,再较慢地补充继续丢失和生理消耗。近十余年来,国际上补液供给液体总量和含钠液量都有减少趋势。

1)补液总量:治疗第一个24小时的补液量应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和生理消耗量,依脱水程度补充总量120~200ml/kg(轻度脱水120~150ml/kg、中度脱水150~180ml/kg、重度脱水180~200ml/kg)。一般病例4~12小时后可始喂奶(奶量计算包括在上述液量),如腹泻仍重,第二天有的仍需输液,高渗性脱水需在2~3日缓慢纠正脱水脱水纠正后每日液量只需补充继续丢失和生理消耗量约每日100~120ml/kg。

2)液体组成:第一日补液容:等参电解质溶液(包括Na+及k+)和非电解质溶液(葡萄糖液)全日容量比例脱水性质决定:等渗性脱水宜为1:1(相当於1/2张力电解质液);低渗性脱水用2:1(相当于2/3张力电解质液);高渗性脱水时,应据高渗的严重程度,使二者的比例成为1:1至1:2(总浓度相当于1/3张力电解质液),避免清钠浓度降低过快,起相对性中毒。1990年Ronald kallen建议平均全日给钠浓度如下表:

脱水性质拟给钠浓度(mmol/L)溶液(%)
等渗性脱水50~600.33
高渗性脱水30~400.2
低渗性脱水70~800.45
严重低渗脱水90~1100.6~0.7

3)补液的步骤及速度:原则是将所需液体含钠浓度,先浓后淡、先快后慢地输入。始输时:等渗和低渗性脱水用“2:1”液,高渗性脱水用“3:4:2”液(3分葡萄糖液、4分生理盐水、2分1/6mol乳酸钠液)20mlg/kg,在半至1小时输入,以恢复环量,然后再将含钠液浓度逐渐降低,将全部液体在24小时输完(高渗脱水在48小时输完),一般速度为8~10ml/kg/小时,高渗 性脱水5~8ml/kg/小时。低渗性脱水为防止细胞迅速缩小,应避免输高渗性液体。Kallen建议补液进度如下表:对病情较轻、功能较好的患儿、或条件不具备时,电解质液可单用生理盐水。但酸中毒明显时应用“2:1液”(生理盐水2分加1/6mol炭酸氢钠或乳酸钠1分)作为含钠液。有低钾血症者,在输液排尿后,在以上液体余量中加氯化钾0.3%滴入。

积累补液量(%)

脱水性质0~12小时12~24小时24~48小时
等渗性脱水50100-
高渗性脱水2550100
低渗性脱水75100-

预后

婴幼儿腹泻的预后与患儿的体质、病因、治疗时机和治疗法有

预防

注意喂养,增强体质,注意饮食卫生,给婴儿增加食时,应序渐进。避免与腹泻患儿接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了哥王子

下一篇 幼年型类风湿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