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心律失常

新生儿律失常要由折返机制造成,少数为自律性增高或平律,小儿症状较成人为轻,常缺乏诉,个年长儿可叙述心悸胸闷、不适。早搏次数因人而异,同一患儿在不同时间亦可有较大出入。某些患儿于运动后率增快时早搏减少,但也有反而增多者。本病为对药物反映良好的儿科急症之一,若不及时治疗易致力衰竭。新生儿律失常可发生于宫或生后,宫发生时称为“胎儿律失常”,出生后发生律失常的病因是多面的,常......
目录

病因

新生儿律失常可发生于宫或生后,宫发生时称为“胎儿律失常”,出生后发生律失常的病因是多面的,常见病因如下:

1.各种器质心脏

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炎、肌病等。

2.各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新生儿肺炎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3.新生儿窒息缺氧

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其他围产因素(即胎儿分娩前后母亲和胎儿的异常)如孕母产前及产程中用药、胎儿脐带绕颈、头盆不称、宫窘迫等皆可律失常。

4.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如低钾、钾、低钙、酸中毒等及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等。

5.新生儿导管检查及外科手术

6.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

健康新生儿可以发生律失常,其原因可能与其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有

类型

1.窦性律失常

窦性动过速、窦性动过缓、窦性律不齐、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征(窦房结功能不良)。

2.异位搏动及异位

过早搏动(房性、结区性、室性)、室上性动过速、房颤动、室性动过速、室扑动及颤动。

3.传导异常

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Ⅰ、Ⅱ、Ⅲ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征。

临床表现

律失常时由于率过快,过慢以及房室收缩不协调等而流动力的改变,对流动力影响的程度视心脏是否正常及心脏代偿功能如何而定,常见的症状心悸、乏力、头昏,严重者可发生晕厥休克力衰竭,婴儿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拒食呕吐、嗜睡等,阵发性动过速的患儿常有反复发作的历史。

有些律失常除频率,律等的改变,还可出现音的改变,如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音常减弱,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时第1音加强,房颤动时音强弱不一,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音有时很响称为“大音”。

检查

1.电图

是诊断律失常的法,首先在电图各导联中找出一个P波比较明显的导联,测量P-P间隔,决定房率,观察P波的规律,P波的态是否正常,P-P间隔是否一致,找出态异常者,过早发生者,过缓者,窦房阻滞或停搏;其次了解QRS波的规律及态,QRS时间不宽,态正常,说明激动起源于房室束分支以上,来自窦房结房或交接区,统称为室上性;如QRS增宽,态奇异,则来自房室束分支以下为室性,测量R-R间隔是否相等,找出过早搏动或逸搏,然后分析P波与QRS波的系,每一个P波之后,是否均跟随QRS波,P-R间期是否固定,通过以上电图分析确定律,是窦性律或异位律,异位律应了解是动性抑或被动性,来自房,交接区或室,同时注意是否有干扰或传导阻滞等,在分析电图时尚须注意有无基线不稳等,以免将伪差误认为律失常。

对复杂的律失常,应选择P波较明显的导联作较长的描记,一般选用Ⅱ或aVF导联同步描记,便于分析P波的规律及态,如常规电图导联描记P波均不明显,可加描记S5或CR1导联,以显示P波,前者负极(红色)置于胸骨柄,正极(黄色)置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将导联选择钮拨至Ⅰ导联位置描记;后者将负极(红色)置于右前,正极(黄色)置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也取Ⅰ导联位置描记。

2.24小时动态电图

又称Holter监测,是一种在活动情况下连续24~72小时记录电图的法,可提高律失常的检出率,前已广泛应用于律失常的诊断及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常规电图未发现律失常,如以动态电图监测24小时,可能检出频发期前收缩,阵发性动过速,间歇出现的传导阻滞律失常,动态电图还可进定量分析,确定异常律出现的次数;各种期前收缩的总数及占24小时全部搏的百分比;出现阵发性动过速的次数;以及每次持续的搏数,此外,还可以发现无症状律失常;观察自觉症状律失常的系;以及律失常是否因活动而诱发或于安静中出现。

诊断

律失常要通过电图检查来确定诊断,但大部分病例通过病史及物理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首先要了解律失常的性质及发生律失常的原因,治疗上能有的放矢。同一性质的律失常可由不同病因起,对流动力的影响因患者具体情况而不同,而且病情发展的趋势个体差异大,绝不能单纯律失常的电图诊断进治疗。处理律失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律失常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律失常治疗不同,偶发性期前收缩无需治疗,而阵发性室性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流动力改变,发生力衰竭或发展为室颤动则需紧急处理。  

(2)查明病因和诱因并及时纠正在明确律失常性质的同时,应通过病史、体检及其他有实验室资料的分析,了解发生律失常的病因及诱因。律失常为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但也可由于一些外因素所起,如感染、洋地黄药物中毒、过多应用儿茶酚胺药物、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导管检查等。单纯治疗这些病因律失常即可消除。湿热发生期前收缩或房室传导阻滞用抗湿药治疗后,律失常可随湿热的控制而消除。虽然,有些律失常在临床上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心脏检查正常,此类律失常愈后较好,不一定用律失常药物,有时不适当的治疗反而加重患儿的思想负担。使症状加重,或发生严重的副作用,应做好解释工作,并定期随访。新生儿期及婴儿期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尚未完善,易出现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室上性动过速,往往可以自愈。  

(3)了解律失常对流动力的影响同一类型的律失常造成流动力的影响,因患儿基本情况而异。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发生在健康的年长儿往往只有头晕心慌症状,如发生在婴儿或湿心脏病的患者,则常导致力衰竭。因此,应全面观察患者情况,如面色、呼吸、压、肝脏大小及有无水肿等。律失常起明显流动力改变者应及时治疗。

(4)了解律失常药如药理作用、用法、量、药效出现时间、维持时间、适应以及副作用,才能理使用,恰到好处。  

(5)注意及时对症治疗如给氧、纠正酸碱平衡、升压、控制力衰竭及抗感染等。  

(6)严重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动过速、室颤动等,病情重,变化快,应监测电图,密切观察变化,并做好急救准备。如人工呼吸、胸外心脏压、电击复律及人工心脏起搏器等。  

2.新生儿窦性动过速

多见于健康儿,一般不需治疗,如为某些疾病起者应治疗原发病。  

3.窦性动过缓治疗

要应针对原发病。严重者(率<70次/分钟)可给阿托品异丙上腺素等提高率。  

4.窦房结功能不良治疗要点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氧疗、养药物如维生素C、二磷酸果糖、泛癸利酮(辅酶Ql0)、三磷腺苷等,对过缓的率、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等,可给阿托品异丙上腺素等提高率。严重者应给予起搏器治疗。  

5.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治疗

半数以上不伴器质性心脏病,因此多数预后较好,但发作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有人称之为“需紧急治疗的良性律失常”,因此应积极治疗。

预防

病因不同而不同视律失常类型不同而不同。生理因素起者,为一过性预后好一般来说,律失常随原发病的治愈,病因的排除律失常也多得到治愈。如有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并发症者病死率相对较高。

预防先病;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各种肠疾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起的律失常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