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
简介
nbsp; 近年来,Hp在儿童人群中流行资料有所增多,但还是有限的。Hp在人群中的流行率与患者所居住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是否处在发达或发展中的地位有关。在西方发达国家地区儿童与青少年中一般很少有Hp定植,5岁法国10岁以内感染者仅有3.5%与此相反的是在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较高,10岁即有一半感染Hp,在阿尔及利亚冈比亚等国报道,有45%~90%的儿童是在10岁内感染了Hp。此外最近报道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较成人期容易获得Hp感染,出生较早的较出生迟的个体具有更容易获得Hp感染的危险。Pelser等报道,在儿童中Hp感染率不仅很高,而且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增,3个月~1岁为13.5%,2~4岁为48.5%,5~9岁为67.3%,10~14岁为84.2%总之Hp在发展中国家儿童中有较高的感染率上海市瑞金医院报道:7~12岁无症状学龄儿童人群平均Hp感染率为40.93%,其中7岁组为30.91%8岁为34.93%,9岁为38.92%,10岁为46.11%11岁为48.67%,12岁为47.30%。农村学生感染率为49.83%,明显高于市区学生31.49%的感染率,即Hp感染率受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此外,发现小儿Hp感染率还受父母职业和家庭条件、知识文化水平的影响在教师、医生、会计、干部等类职员的家庭中,小儿Hp感染率仅为32.74%,而在工人(含农工)、农民家庭中感染率达43.90%~47.93%。该院还对Hp感染儿童HLA-DQAl基因位点进行检测,并与阴性的正常儿童人群的比较发现这两组人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异常分布:HLA-DQAl*03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Hp阴性人群,而DQAl*05频率则显著高于无Hp者,说明这二种基因与Hp感染有关联。*03基因对Hp具有免疫抵抗作用,而*05基因则具有易感作用,即免疫遗传因素在Hp感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病因
(1)Hp与胃炎关系的确立:现有的大量资料均支持Hp为慢性胃炎的病原菌。由于Hp进入体内主要定居在胃黏膜,故慢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很高,而正常胃黏液几乎无Hp检出。此外,发现胃黏液上Hp定居的数量与胃黏膜内白细胞浸润数目成正比,与炎症程度正相关。在成人胃炎炎症活动的主要成分是中性粒细胞;而在儿童淋巴细胞则居主导地位,且胃镜下黏膜的形态学改变主要是胃窦黏膜小结节、小颗粒形成。Macarhur等人总结了20篇有消化道症状小儿Hp感染的状况,发现凡有Hp感染者,其产生胃窦炎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无Hp感染者。最低为1.9%最高达71.0%,平均为11.38%,瑞金医院的研究也发现在小儿慢性活动性胃炎中Hp感染率高达96.97%,而在非活动性慢性胃炎仅为43.56%,Hp清除后,胃黏膜组织的炎症明显改善。而且从儿童胃内取出的Hp,感染小鼠动物模型获得成功,与国外文献报道用Hp人工感染(Gnotobiotic乳猪,Rhesus猴等)产生胃炎一样。Hp作为胃炎的一种病原菌已达到Koch定律的要求。可见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慢性胃炎重要致病因素。
(2)Hp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虽然尚无人类志愿试验者产生溃疡的记录,也无此方面的动物模型,但在成人中大量的临床资料使人相信,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病相关,最令人感兴趣的依据是Hp的根除改变了消化性溃疡的自然病程,1年以后溃疡的复发率,从原来单用酸抑制剂治疗后的80%,下降到根除Hp后不到3%的复发率,在儿童消化性溃疡随访7年也显示了同样的效果。1994年由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主持的一次专题会议上,宣布了消化性溃疡是一感染性疾病,建议用抗生素治疗替代以往的制酸治疗。
成人中报道Hp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范围从70%~100%不等,儿童中由于原发性溃疡发生率低于成人此方面的文献较少,但也显示出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病相关。Pricto报道91例Hp感染患儿中,其中胃溃疡12例中占9例(70%),十二指肠溃疡11例中占10例(90%)。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发表的18篇小儿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资料,发现在17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溃疡中,Hp感染率范围在33%~100%,平均92%,而在33例胃溃疡中Hp感染率范围在11%~75%,平均为25%上海瑞金医院儿科报道在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率为83.93%,而胃溃疡仅为28.57%。提示Hp感染与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溃疡病密切相关。但Hp作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还不满足Koch定律,有作者认为Hp在消化性溃疡病上的病因性作用是间接的,与Hp导致的胃组织炎症相关。随访Hp感染的个体发现,1%~6%Hp患者有溃疡性病理损伤且Hp感染后的个体发生溃疡的机会是非Hp感染个体的4倍。
2、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不清楚,自然界中也无其确定的宿主。除人外,仅在非人灵长类有其自然感染较多的依据证明Hp是从人到人的传播,多伦多的一项研究发现74%的父母和82%的儿女同胞有Hp-IgG血清抗体阳性,并经培养证实有HP感染同样的研究在对照组仅存在于24%的双亲和13%的儿女同胞显然儿童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是Hp流行的决定因素。Schutze等进一步使用PCR检测Hp-DNA的多态性,治疗后再感染菌株的基因分型,结果发现分离出再感染菌株几乎和配偶一致。这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传播最令人信服的证据。但Hp是怎样从人到人之间的传播尚不清楚,较多的依据是支持口-口与粪-口途径传播如通过PCR在病人的唾液、牙斑和粪便中可检出HpDNA,也有报道从病人的牙斑和粪便中分离培养出Hp最近有报道从同一家庭的多名成员中分离出相同的Hp菌株。这些都支持了Hp的口-口与粪-口传播途径的假设。有人提出母亲喂小孩饭前的咀嚼食物或吃饭时共用一个饭碗可能是发展中国家Hp感染的传播机制,但对Hp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尚未做出肯定的结论。
治疗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治疗方案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常用的药,1.是铋制剂为主的方案,2.是以质子泵抑制剂的方案。另一类是微生物制剂,常用的是卫悦可复合益生菌。此类方案已兴起,并逐渐代替抗生素,并能抑制反复感染!其缺点是周期长!
发病机制
Hp的确切致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了细菌的毒力因素外,宿主的免疫反应,环境的影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Hp的致病机制有赖于细菌的毒力(定植)因素和致病因素,Hp的螺旋形和能动性,具有适应性酶和蛋白以及黏附于细胞和黏膜的能力,使其能在胃腔内生存其分泌的毒素和诱导的炎性介质,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
临床表现
Hp是一慢性感染源,进入体内后主要定居在胃黏膜,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不同的临床后果,在儿童常见的Hp相关性疾病主要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少见的为胃MALT淋巴瘤,罕见胃腺癌。所以,感染Hp后的临床表现也即为这些疾病的症状,如上腹痛、饱胀、早饱、厌食或上消化道出血等。
并发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多动症
下一篇 小儿普通易变型免疫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