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发烧

发热(fever)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表高约0.3℃,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各种调功能,从而影响......
目录

病因

1.短期发热发热<2周)

短期发热在儿科多数由感染起,一般预后良好或属自限性疾病,但发热也可能是危重患儿的早期表现,尤其具有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中毒症状较重的小儿。应注意患儿的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及有无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有无皮疹、出点、黄疸贫血淋巴结肿大及局部感染灶等。

2.长期发热发热≥2周)

(1)感染性发热

1)呼吸系统感染最多见,病原体包括病毒、支原体、细菌及结核菌等;

2)其他系统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炎、膜炎)、心血管系统感染(如感染性膜炎、心包炎)、系统感染(如炎、管炎、脓肿等);

3)全身性感染血症结核病伤寒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热病吸虫病及真菌感染等;

4)脓肿或局限性感染骨髓炎、周围脓肿脓肿阑尾脓肿肛周脓肿等。

(2)非感染性发热

1)湿性疾病幼年型类湿关节炎最常见。近年随着链球菌感染被及时控制,湿热现已较少见。其他发热湿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多动脉炎、川崎病清病、炎、结性非化脓性脂膜炎、韦格恶性肿及管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等。

2)组织破坏或坏死恶性肿,以病最常见,其他有恶性淋巴(包括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成神经细胞恶性组织细胞病、朗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尤文肉瘤等;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吸收过程、管栓塞等。

3)产热过多或热减少产热过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痫持续状态、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热减少见于广泛性皮炎、大量失水、失,中暑、先天性发育不良以及新生儿包裹过多等。

4)下丘体温调中枢疾患颅骨损伤、大脑发育不全、网膜下腔出暑热症、中毒脑病炎后遗症及间脑病变等。

5)自神经功能紊乱如功能性低热、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6)其他药物热、药物中毒(如水杨酸阿托品)、输或输液反应、高钠血症(垂体性或尿崩症)、炎性肠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3.慢性低热(长期低热)

指起病较缓,体温在37.5~38.0℃,持续4周以上者。40%为感染性发热,57%为非感染性发热,3%原因不明。

首先要除外结核病,包括结核;慢性低热常由感染后起,如链球菌感染后综征及其他感染后发热,并要找是否存在慢性病灶或小脓肿,如慢性隐窝性扁体炎、淋巴结炎、鼻窦炎、龋齿牙龈脓肿肛周脓肿等。

慢性低热的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湿性疾病、炎性肠病(克隆病及溃疡结肠炎)、液病、夏季低热、蛋白质摄入过高及测试体温时间过长等。

除外以上病因,如仍然找不到低热原因,但患儿又无任何病态,只需随访观察,低热可在数周后自降至正常。

临床表现

1.发热程度分级(腋表)

(1)低热37.5~38.0℃;

(2)中等热38.1~39.0℃;

(3)高热39.1~40.0℃;

(4)超高热40℃以上。

2.发热时间长短可分为

(1)短期发热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和体征;

(2)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些可无明显症状、体征;

(3)原因不明发热(FUO)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体检、常规助检查不能确诊者;

(4)慢性低热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

3.发热的常见热型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发生变化,同时热型对疾病的鉴诊断意义受到影响。

(1)稽留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不超过0.6℃;

(2)弛张热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

(3)间歇热发热回到正常至少24小时又发热

(4)双峰热24小时发热有两次高峰;

(5)复发性或再发性发热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体温正常;

(6)不规则热热型无一定规律。

4.发热的分期

发热过程中,由于产热和热这对矛盾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发热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前驱期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发热疾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黏膜可出现克氏斑。

(2)体温上升期特点是产热多而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干、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此时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肺炎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由低热逐渐上升达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如不典型的伤寒。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另外,结核等疾病的体温呈渐升性发热

(3)高温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本期的特点是热过程始增强,但产热并未降低,所以此期产热和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如疟疾)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

(4)体温下降期本期特点是热过程占优势,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中枢的调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管扩张,大量出汗,热加强,于是体温始下降,产热和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下降的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寒);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肺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5.发热的伴随体征

据一些伴随体征能帮助找到小儿高热的诱因:

(1)若发现部充、扁体肿大,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腺炎;

(2)若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

(3)若发现疱疹,可能为水痘手足病等;

(4)若发现皮肤有淤斑,应考虑流脊髓膜炎,亦应考虑液系统疾病;

(5)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黏膜淋巴结征,亦应该注意病和恶性淋巴

(6)若发现口腔黏膜有斑点,可能为麻疹

(7)若部听诊闻及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气管炎或气管肺炎的体征,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气管炎或气管哮喘

(8)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他体征,应注意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常规外周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多为病毒感染。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为细菌感染。外周中有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细胞则提示病。

(2)长期发热患儿培养,检查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原、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功能、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和类湿因子等,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

(3)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考虑为消化系统感染者。

(4)尿常规当伴有泌尿系统症状时检查。

(5)液检查当小儿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

(6)骨髓穿刺当小儿高热伴有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

2.影像电图及活体组织检查

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助检查,如X线、CT、磁共振、B型超声、电图等检查及活体组织病检。

诊断

对小儿发热,尤其是长期发热的病儿,要详细了解病史,注意在发热的同时所伴随的其他症状,并据患儿的年龄、发病季、有无传染病接触史等情况进分析,并认真进体检。除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外,还要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助检查。

并发症

1.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丧失水分。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环,发生酸中毒等。同时中钠浓度升高,液高渗,患儿会发生口干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搐,热度不仅不退且会更高,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多见于平时有养不良的婴幼儿。

2.热性惊厥

有些患儿发热时可发生抽搐,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一次发热一般发作一次,很少超过2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

3.水肿

当体温超过41℃时,体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可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40℃以上高热时必须紧急处理。

治疗

1.治疗原发病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发热的原因,治疗原发病。

2.退热治疗

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细胞损伤和由于体温过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适当的降温措施。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很有必要。发热小儿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或紧急处理:出现热性惊厥;3个月婴儿发热发热持续超过5天;发热>40℃且通过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能在2小时有效降温;小儿为明显改变:如不爱玩耍、没有食欲、很少说话、对周围事物漠不或突然出现以前从没有过的特殊表现;尿少,提示脱水,如婴儿每天尿湿尿布<3块,或大一些儿童8~12小时没有小便。

3.常用的降温措施有

(1)物理降温温水擦、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块外裹干毛巾头、颈,还可加腋窝和沟等处。不提倡用冷水或等擦

(2)药物降温常用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小儿)或布洛芬(>6个月小儿)服或直肠给药,每4~6小时可用药一次,小儿应慎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瑞士征),一般不张单用激素退热。

新生儿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3)中医药降温针灸,中药服、外或灌肠,推拿

(4)人工冬眠疗法是以药物(氯丙嗪异丙嗪两种药物等量混)和物理降温相结的一种降温法。人工冬眠具有强有力的中枢神经保护性抑制作用,能使机体沉睡、降温、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少。要适用于重症感染所致的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惊厥者,如中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炎、化脓性膜炎等。

4.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1)提供舒适的降温环境,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流通处,衣着要凉爽透,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

(2)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持大小便通畅。

(3)给患儿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

预后

取决于原发病及对高热的理处理。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兰石草

下一篇 兰屿肉豆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