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急性髓样白血病

急性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在分子生物改变及化疗反应面,儿童AML与成人(50岁)相似。婴幼儿的AML比成人易发生病,在过去20年AML的治愈率约40%,远不及儿童ALL。AML第1次缓解后同胞间异基因BMT结果稍好于化疗,儿童AM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各年龄组发病率基本一致,在青少年略高些,不像ALL在3~4岁为高峰。男女之间无差异。AML发病与某......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可能的发病因素包括以下几面。

可能导致发生儿童病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因素,但对每一个病患儿来说常不能确定其个体的致病原因。

(1)环境因素:

辐射因素:接受X线诊断与治疗、32P治疗、原子弹爆炸的人群病发生率高。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发生原子弹爆炸后,当地病发病率增高即实这一点。接触治疗性辐射也增加病的发病率。

因素:苯、抗肿药如烷化和足乙甙、治疗银病的乙双吗啉等均可病。其他与ALL发病可能有的化物品有除草、杀虫、孕妇酗避孕药、烟草及化,但这些因素与ALL发病的确切系尚不肯定。

(2)感染因素:

病毒对某些动物的致癌作用及致病作用已得到实。在人类已实,成人T细胞病病毒(HTLV)可起成人T淋巴细胞病。在小儿病尚未实有特异病毒感染所致。已知儿童Burkitt淋巴EB病毒感染。总之,病的造干细胞紊乱病因是多因素的,有外因有因,外因相互作用。外因有理化、病毒等,因有染色体改变、DNA修复异常、免疫功能失衡等。尽管在先天性综征中病发生率增高,但多数病可能是后天获得性的。有病的确切病因,人们还在不断努力探索研究中。

(3)先天性基因(遗传)因素:

有报告病患儿(包括ALL)同胞的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2~4倍。单卵双胎中一个发生病后,另一个发生病的机会高达25%;发病年龄越小,另一个发病的机会越高;当发病年龄7岁时,另一个发病的机会明显减少。说明病的发生可以有先天性遗传因素参与,但确切的基因因素尚未十分明了。ANLL的染色体改变与许多临床特征有。ML:t(9;22)、inv(3)。M2:t(8;21)、t(9;22)、t(6;9)、t/del(12)。M3:t(15;17)。M4:t(8;21)、5qinv(3)、t/del(11)。M4E0:inv(16)、del(16)。M5a:t(11q)。M5b:t(3;16)。M6:t(3;5)。M7:inv(3)。据诊断筛查时的遗传特征可将AML进危险度分组,以便于后期的治疗策略制定.参考NCCN(2010)建议的危险度分组:预后良好组、中等预后组、预后不良组。

先天性疾病:如Fanconi贫血、Downs综征、Bloom综征等,病发病率均较高。

(4)其他液病:

某些获得性疾病可转化为AML,最常见的是骨髓异常增生综征(MDS)转化为AML以往曾将转化前的MDS称之病前期。由MDS转化的病绝大多数为AML其他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在病程后期均有转化为AML的可能,少数不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也可转化为AML。

(二)发病机

1.有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甚多,包括对分子遗传改变、预后因素、分子流及药物遗传面的研究。推测有两种可能,即获得性遗传损伤可激活细胞的初始致癌基因或灭活肿抑制基因(抗癌基因),二者均可导致肿监控能力丢失,使病细胞失控性增殖。这些遗传上的改变可以为点突变、基因扩增、基因缺失或染色体易位。染色体易位在许多病中可以见到。易位可隐藏一个基因到新的位置,使新的初始致癌基因变为启动子或在其他独特基因上成为增强因子。例如在t(8;14)这个染色体易位上,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的增强因子是与MYC基因接近的并列成分,导致Burkitts淋巴。易位也可以发生在两个基因之,导致基因重排和嵌蛋白。

2.癌基因的激活近年来通过分子遗传研究实,人类肿与癌基因有着密切的系,几乎所有病患者均有c-myc或Ha-ras基因表达。急性病和慢性急变时c-myc基因表达增高。急性病N-ras活性明显增高。早幼粒及其他急性病复发时c-myc基因扩增数十倍等。癌基因活化一般通过3条途径即点突变(原癌基因在编码顺序的特定位置上,一个核苷酸发生突变,使相应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扩增(某些癌基因在原来染色体上复制多个拷贝,结果基因产物增加,导致细胞功能异常)和易位(癌基因在原处正常位置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使其静止的原癌基因变为活化的癌基因)。

3.系恶性肿的细胞遗传特征及临床意义

依据WHO分型,系恶性肿包括了急性病(AML)、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骨髓增生异常综征(MDS)在的一系列累及骨髓系细胞的恶性疾病。由于系恶性肿的细胞遗传特征在疾病的诊断与预后评估面的应用价值远远大于免疫分型及分类,因此,前的分型中已将某些特殊类型的疾病据遗传特征单独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亚型。79%~85%的儿童AML伴有染色体异常。55%的AML病例只以单独异常出现,其余伴有附加异常。采用高分辨技术,核型异常发现率高达90%以上。与ALL染色体改变不同的是AML的染色体异常结构畸变为,高达39种之多,数量畸变较之淋巴系统液病无论从种类上,还是从临床意义上都相对次要。

症状

儿童AML始表现不同程度苍白,乏力,皮肤或黏膜出发热/感染(往往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这些症状由于贫血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而象改变是继发于病细胞浸润骨髓,使正常细胞减少,AML骨痛关节痛不如ALL常见,淋巴结肿大也不如ALL明显,巨大肿大仅见于小婴儿AML,M3型常并严重的出和DIC,M4型,M5型多发生小婴儿伴高白细胞,皮肤浸润及伴CNSL,M4型,M5型还多见于先天病,绿色多见于ML,M2型,M6型胎儿血红蛋白(HbF)和血红蛋白H(HbH)多增高,M7可发生在3岁以下婴儿,特是伴Down综征。

饮食

多进食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摄人大量维生素C,还能增强机体的局部基质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控制和治疗癌症的的。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油菜、雪里蕻、西红、小白莱、韭莱、荠莱、山楂桔、鲜枣、猕猴沙棘柠檬等。维生素A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调动机体抗癌的积极性、抵抗致病物侵人机体。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有胡萝卜南瓜苜蓿柿子椒以及菠莱等。

多摄入含质丰富的食物如动豌豆黑豆绿色蔬菜、大枣、红糖、黑木耳、芝麻蛋黄等。少食多餐,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体积小、热量高、养丰富的食品,如糕点、巧克力、面包、猕猴、鲜蔬汁等。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病人要多摄入碱性食物,以减轻消化道的不适,如有食纳不佳、消化不良时,可供给半流质或软饭,如二米粥、蛋羹、酸奶、豆腐、小笼包子等,同时可山楂、萝卜等消导性食物。

需给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体热量及各种养物质的消耗。尤其是进化疗期间患者常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应注意菜肴的色、香、味、型,以起患者的食欲。

预防

1.避免接触有害因素避免接触有害化物质、电离辐射等病的因素,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以苯为化工原料生产的工人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加强预防措施。避免环境污染,尤其是室环境污染;婴幼儿及孕妇对放射线较敏感,易受伤害,妇女在怀孕期间要避免接触过多的放射线,否则胎儿病发病率较高。

2.大力展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注意理用药,慎用细胞毒药物等,必须有医生指导,切勿长期使用或滥用。

3.做好优生工作,防止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三体、范可尼贫血等。

4.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持情舒畅,劳逸结,增强机体抵抗力。止服用对骨髓细胞有损害的药物如氯霉素、乙双吗琳等。

治疗

(一)治疗

1.化疗

近25年儿童AML5年以上的CCR由10%增至40%。这个进步由于许多有效诱导缓解案的应用:较好的策略预防复发;支持治疗的改进提高强化疗及大量的安全性和可性。

(1)诱导缓解治疗:红霉素(DNR)、伊达比星(去甲氧红霉素)、阿柔比星(阿克拉霉素)、米托蒽醌(Mito)、鬼臼类(依托泊苷和替尼泊苷)、阿霉素(多柔比星)、高三尖杉脂碱、安吖定(AMSA,胺苯吖啶)、硫鸟嘌呤(6-TG)等。

诱导缓解案:

A.DA或DAE案:红霉素(DNR)40mg/(m2?d),静注,第1~3天,阿糖胞苷(Ara-C)100~150mg/(m2?d)。静注射或注,每12小时1次,第1~7天,这就是DA案,是国际最通用的AML诱导缓解案。若在疗程第3~5天加VP16150mg/(m2?d)静点。即为DAE。

B.HA案:即高三尖杉脂碱4~6mg/(m2?d),静注,第1~7天;阿糖胞苷(Ara-C)用法同上。我国AML诱导缓解治疗常用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如三尖杉酯碱HT)和高三尖杉酯碱(HHT)。

C.DAT或HAT案:硫鸟嘌呤(6-TG)75mg/(m2?d),服,第1~7天;其余同DA(或HA)案。

D.IA案:伊达比星(IDR,去甲氧红霉素)10~12mg/(m2?d),静注,第1~3天,阿糖胞苷(Ara-C)用法同上。一般首选DA案,多数病人用一个疗程即可获得缓解,DA案被认为AML诱导缓解的案。有研究表明是否加用硫鸟嘌呤(6-TG)或依托泊苷(VP-16)并不能提高无病存活率。1/3病人需2个疗程达到CR。M4、M5可首选DAE案。化疗第10~14天骨髓穿刺。如原始早幼细胞20%,骨髓增生活跃,即可始第2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2~3周。若应用两个疗程后原始早幼细胞仍20%,则应更换其他案。

③M3的诱导分化治疗:诱导分化治疗是指应用能够促进细胞分化成熟或能够调病细胞表型以增强其对药物敏感性的诱导分化前应用最有效的是用维A酸(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病(M3型),用法为20~40mg/(m2?d),服,前赞成在用ATRA诱导分化治疗第5天后加用DA。CR率可达到75%左右。M3早期易发生弥漫性(DIC)。用RATA的同时加用浆、输可预防出。进以上诱导缓解治疗后,若有HLA相的同胞兄妹供体,则作同种异基因造干细胞移植。若无HLA相的供体,则接受下一阶段巩固治疗。

(2)巩固治疗:前认为早期强化,采用大阿糖胞苷(Ara-C),可减少后期复发。研究表明在诱导治疗后第10天即用大阿糖胞苷(HD-Ara-C)优于14~21天,能提高无病生存率。法大阿糖胞苷(HD-Ara-C)2g/m2,每12小时1次,静注射,6次。或联蒽环类、安吖定(胺苯吖啶)、米托蒽醌鬼臼毒等药物进强烈序贯治疗,或与有效的诱导案交替应用,每个疗程4周,共6个疗程(即半年)。即可停药。但有作者张需继续维持治疗。法如下:

红霉素30mg/(m2d),静滴注第1~2天;HD-Ara-c2g/(m2?d)静3h滴完,每12小时1次,用6~8次为1个疗程,休2~3周,待象回升白细胞3109/L,则再连用2个疗程,以后每3个月1个疗程用2个疗程,然后每6个月1个疗程用2个疗程,即可停药。

②VP16160mg/(m2?d),静滴注,第1~2天,大阿糖胞苷(HD-Ara-C)2g/(m2?d),静3h滴完,连用3个疗程,每疗程间休2~3周,然后每3个月1个疗程用2个疗程,每6个月1个疗程用2个疗程。即可考虑停药。用大阿糖胞苷(HD-Ara-C)后,长期无病存活率可提高到40%~45%,值得推荐应用。

(3)维持治疗:是否有延长AML缓解生存的作用,前尚无最终定论,但多数作者认为缓解后足够强烈的巩固、强化治疗4~6疗程之后再给或不给维持治疗,两者的缓解生存率并无差。应当说明,至今为止,高效低毒的缓解后治疗案还有待探索。COAP、HA、DA、TA中的3个案,定期序贯治疗。第1年每2个月1个疗程,第2年每3个月1个疗程。至2~2年半停药。或用巩固治疗案维持1~2年。另一些人认为TA案维持治疗未能增加长期无病存活率。要用药硫嘌呤(6-MP)和甲氨蝶呤(MTX),间断加用长春新碱(VCR)和泼尼松据个体外周白细胞计数调整甲氨蝶呤(MTX)和巯嘌呤(6-MP)量,使白细胞计数维持在(2.8~3.0)109/L。

(4)中枢神经系统病(CNS)预防:采用大甲氨蝶呤(HD-MTX)增加液和液中的药物浓度,可有效预防CNSL的发生。全身化疗药物中采用液浓度较高药物如依托泊苷(VPl6)和IDA。鞘注射甲氨蝶呤(MTX)和(或)阿糖胞苷(Ara-C)对预防和治疗CNSL有肯定的疗效,前多年龄的三联鞘注给药。大甲氨蝶呤(HD-MTX)在巩固治疗休疗结束后始,每隔10~15天1次,用3次,以后每3个月1次,高危(HR-ALL)共用6~9次,低危(LR-ALL)共用4~6次。每次甲氨蝶呤(MTX)量为3000mg/m2,1/6静推注15min(不超过500mg),余量于24h均匀滴入。在推注后30~120min鞘注入三联化疗。于治疗起第37小时用四氢叶酸钙(CF)151mg/m2共6~8次,首静注,以后可改每6小时1次服。有条件者检测浆MTX浓度(0.1mol/L为无毒性浓度),以调整四氢叶酸钙(CF)应用的次数和量。若44h时1mol,68h时0.1mol,则CIF用6次即可,否则要延长并增加解救量。预防毒性措施包括水化碱化,化疗前3天起碳酸氢钠0.5~1.0g,3次/d,化疗当天起用5%碳酸氢钠5ml/kg静滴,每天补液1/5张含钠溶液3000ml/m2,24h均匀滴入,共4天。用药前功能必须正常。颅放疗只对有CNSL发生高危因素的患儿进放疗,而且放疗量由24Gy减至18Gy。

(5)难治与复发病例的治疗:治疗案较多,但治疗原则是:

①应用与常用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的新抗病药物。如米托蒽醌、阿扎胞苷(5-氮杂胞苷)、伊达比星(去甲氧红霉素)、氟达拉滨(fludrabin)、二氯去氧腺嘌呤核苷(2-CDA)等。

②加大Am-C量。40%AML对标准阿糖胞苷(Ara-C)无效者用大阿糖胞苷(HD-Ara-C)仍可获CR。

③应用无交叉耐药的现有药物的新组案。对于停药复发者仍可采用原治疗案。复发后治疗是否成功取决于CR1时间,1年复发CP230%~40%;1年后复发CP260%~70%。CR2时进异基因或自体骨髓移植30%~50%可获得5年无病生存。④采用中药(植物药材)个性化治疗;

⑤使用HD、IDAraC;

⑥采取造干细胞移植。

难治和复发AML的非HD阿糖胞苷(AraC)治疗案有两类:一类是标准阿糖胞苷(AraC)米托蒽醌(MTZ)plusmn;依托泊苷(VP-16)、安吖啶(m-AMSA)或伊达比星(Ida)等;另一类不含阿糖胞苷(AraC),如依托泊苷(VP-16)联米托蒽醌(MTZ)、安吖啶(m-AMSA)、阿柔比星(阿克拉霉素)或阿扎胞苷(5-azacytidine)等。两者CR率大都50%缓解期更短Brown等采用HD依托泊苷(VP-16)(总量1.8~4.2g/m2)加环磷酰胺HD(CTX)[50mg/kg(3~4)天],难治AML获CR率42%其中曾用HD阿糖胞苷(AraC)治疗明耐药的病例,CR率也达30%但要毒性有黏膜炎,损害和膀胱炎、且17%的患者死于骨髓抑制期并严重感染。其他治疗还有卡铂2-氯氧腺苷(2-chlorodeoxyadenosine,2-CdA)等。

(6)德国BFM-83案:

①诱导缓解治疗:ADE案:阿糖胞苷(Ara-C)100mg/(m2?d)持续静滴第1~2天;以后阿糖胞苷(Ara-C)30min静滴,每12小时1次,第3~8天。红霉素(DNR)60mg/m2,30min静滴第3~5天。依托泊苷(VP-16)150mg/m2,60min静滴第6~8天。

②巩固治疗:泼尼松(Pred)40mg/(m2?d)服第1~28天,28天后每3天减量一次,即原量的1/2、1/4、1/8hellip;。硫鸟嘌呤(6-TG)60mg/(m2?d)服56天;VCR1.5mg/m2静推每周4次;多柔比星(ADR)30mg/m2静点每周4次;阿糖胞苷(Ara-C)75mg/m2静点每周第2~5天用4天,共32;环磷酰胺(CTX)75mg/m2静点第29天、第57天。鞘注阿糖胞苷(Ara-C):(4次)1岁20mg;1~2岁26mg;2~3岁34mg;3岁40mg。颅放疗:1岁12Gy;1~2岁15Gy;2岁18Gy。

③维持治疗:在巩固治疗结束后两周始用维持治疗2年:巯嘌呤(6-MP)40mg/(m2?d)服;阿糖胞苷(Ara-C)40mg/(m2?d)皮下注射每4周用4天;多柔比星(ADR)25mg/m2静注,每8周1次。BFM-83研究6年的EFS达47%;北京儿童医院在1993年10月~1998年10月有24例急性粒细胞病儿童采用改良的BFM-83案,收到同样明显效果。

2.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的改进使大量化疗得以实施,使患儿安全度过骨髓抑制及感染

(1)加强护理,卧床休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随着病细胞死亡(肿溶解综征)往往伴高尿酸血症,高钾、高磷和低钙。因此应立即采用有效措施预防病增高而导致或其他器官的栓塞。治疗法:服羟基脲及白细胞透析术能有效减少AML病人幼稚细胞数。鼓励病人多饮水外,要给予嘌呤醇10mg/kg?d,分三次服,连续5~6天;当血尿酸59um01/L时需要大量输液和碱化尿液。

(3)在诱导缓解治疗及巩固治疗后非格司亭(G-CSF)或莫拉司亭(GM-CSF)可缩短骨髓抑制期减少感染,保强化疗的顺利实施。

(4)需用制品时用少白细胞的成分红细胞或照射减少同种免疫反应,有利于BMT。过低可输浓缩,每天可给4~6U(400ml全中所获为1U)。最好使维持在30109/L以上。粒细胞过低,可考虑输浓缩白细胞。因粒细胞寿命仅数小时。疗效不确切。

(5)始化疗10~14天时约10%儿童AML发生回盲综征,需食,应用以抗G-菌为的广谱抗生素

(6)积极防治继发感染:坚持口腔会阴部及皮肤清洁护理。当粒细胞0.5109/L时应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3.骨髓移植

此疗法不仅可提高生存率,而且有可能使治。急性骨髓移植的患者常发生抗宿病(GVHD),5年复发率也高达70%,因此大多数人张如有条件应在第1次缓解(CR1)后进骨髓移植。此时BMT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由于身体状况尚可,耐受性强,死于并发症者较少。

(1)异体骨髓和造干细胞移植(Allo-BMT或Allo-HSCT):BMT以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BMT,BMT)效果最好。CR1进allo-BMT,其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55%~75%,第2次缓解(CR2)后进BMT,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30%左右。但allo-BMT受HLA配型的限制,难以适的供者。尤其在我国难以展。鉴于AML(APL除外)迄今复发率甚高即使已规划3~5年DFS仍只有20%左右,因此对这些患者,在获得CR1后,只要年龄及其他条件许可,原则上应尽可能争取进HSCT治疗。

(2)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BMT,auto-BMT)用于没有HLA配型供者的患儿,采集缓解期患儿的骨髓,进体外净化处理,低温保存,再对患儿进预处理,尽可能杀伤体MRD,然后将采集的骨髓输注给患儿本人。Auto-BMT的复发率较高。Auto-HSCT适用于多数AML病例(60岁)且移植相并发症和死亡率低,长期生存可达到35%~50%。但Auto-HSCT缺乏GVL效应,要的缺陷是复发率高。

(二)预后

AML预后较ALL差。2岁以下的婴幼儿预后差。2~14岁的儿童无病生存率为60%。继发性AML如由MDS转化而来,或因其他良、恶性疾病化、放疗后的AML化疗反应差,或虽获CR,但CR期短。t(15;17)的APL对ATRA反应好,致DIC已大为减少CR后继续强联化疗,约50%的病人可长期存活。有t(8;21)的M2型,CR率高但如外病变,预后则差。inv(16)的M4E0型,CR率也较高,但易并发CNS-L,影响其预后,近充分的HD-Ara-C治疗,预后已有改善3倍体8是AML染色体数量异常的最常见类型,预后差。伴复杂染色体异常的AML预后极差。M0、M5、M6、M7型预后较差;原始细胞伴Auev小体、骨髓嗜酸细胞增多者预后较好。伴高白细胞血症外病变者预后较差AML的死亡原因,依次为感染(70%)、出(15%)CNS-L(5%)功能衰竭(5%)以及贫血全身衰弱

检查

贫血减少极其常见(占75%~90%)半数AML患者白细胞数增高,多在10109/L~100109/L之间,20%的病例甚至100109/L。部分患者白细胞数可正常,少数病人(常为M3型或老年病例)白细胞数4.0109/L。80%患者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甚至出现严重贫血,网织红细胞常减少。数多数患者减少,少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骨髓

多数患者高度增生,正常造细胞被病细胞取代;少数患者骨髓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仍在30%以上。如胞浆发现Auer小体,更有助于排除ALL而确诊为AML。

确的诊断分型是正确选用化疗案的前提。前国际上通用的是细胞(Morphology)、免疫(Immunology)、细胞遗传(Cytogenetics)和分子遗传(Molecular)分型,即我们常说的MICM分型所以,如果考虑是病,需要做上述检查,一是确诊病,二是确定病类型,选择治疗案和判断预后。

1.细胞组织染色

AML的不同亚型其细胞化染色特点不尽相同,因此AML的细胞化染色对该病的诊断十分重要。

2.染色体

79%~85%的儿童AML伴有染色体异常。其中约半数AML病例只以单独核型异常出现,其余伴有附加异常。采用高分辨技术,核型异常发现率高达90%以上。AML的染色体异常结构畸变为,高达39种之多,某些特殊的结构异常,如t(8;21)(q22;q22)、t(15;17)(q22;q11-12)和inv(16)(p13;q22)或t(16;16)(p13;q11),与良好预后相。由于染色体核型异常在AML的诊断和预后意义判定上的价值远较免疫分型重要。

(1)特异性染色体结构重排:

t(8;21)(q22;q22)是AML中最常见的特征性染色体异常之一,儿童患者疗效差,预后不良。

t(15;17)(q22;q21)与PML-RARA:可见于70%的APL患者,分子检测显示100%APL具有t(15;17),由于它从未见于其他白细胞亚型和肿,因此成为APL高度特异性细胞遗传标志。本组患者总的疗效好,生存期长。

t(9;11)(p22;q23):是11q23异常中最常见的易位式。75%为AML-M5型,尤以M5alpha;常见。总的预后良好。但患者的年龄,白细胞计数,有无中枢神经系统累及也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差异。

t(10;11)(p11-15;q23):要见于AML-M5型患者,儿童多见,80%患者3岁。预后不良,2年无病生存率50%。易位导致MLL-ELL融基因成。

t(11;19)(q23;p13.3):可见于ALL、AML-M4、M5、M1、M2,以小于1岁的婴儿多见。中位生存期17.6个月。

t(6;9)(p23;q34):AML中占2%,要为M2型,其次为M4。最初描述是以骨髓中正常嗜碱粒细胞增多为特征。20%患者有既往MDS病史。年轻患者(20~30岁),预后差。

inv(3)(q21q26):包括inv(3)(q21q26),t(3;3)(q21;q11q26),t(3;3)(q21;q26),inv(3)(q21;q26),del(3)(q12q21),t(1;3)(p36;q21)等多种式。此型约占1%AML,年轻患者,既往有MDS病史,可见于M1、M4、M6、M7等。

t(3;5)(q21;q31):1/4患者为M6,与inv(3)不同的是患者无增多,但有高险发生Sweet综征倾向。累及5q34NPM基因。

t(9;22)(q34;q11):少见类型,发生率少于1%,要见于AML-M1,少数为M2。预后恶劣。

H.t(7;11)(p14;p15):少见类型,绝大多数病例上诊断为AML-M2,少数为M4型。临床上突出特征为三系病态造并出现巨大的成熟粒细胞,伴有pseudo-pelger-huuuml;t核异常。

t(8;16)(p11;p13):少见,以原始细胞吞噬红细胞为特征,但不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年轻患者居多,常有外浸润。预后差。

t(1;22)(p13;q13):仅见于小儿M7,其中28%儿童M7和67%的婴儿M7。

t(16;21)(p11;q22):年轻患者(MA22岁),FAB各亚型均见,预后差(MS16个月)。

t(16;21)(q24;q22):其融基因AML1-MTG16产物功能与t(8;21)(q22;q22)的AML1/MTG8相似,可能为t(8;21)的变异。

del(20)(q11,2q13.3)可见于2%~3%的AML患者,预后差。

t(1;7)(p10;p10)通常有白前病史。

(2)染色体数异常:

A.三体8:三体8是AML中最常见的数异常,可见于20%的病例,作为一个孤立异常,8常出现于AML-M5、M4、M1,少见于M3。作为一个附加异常可见于各种类型。8异常AML预后中等。

B.三体4:少见类型,多见于AML-M4,部分报道认为该易位的发生与既往致畸变接触史有。多数染色体异常,如8。病人预后差。

C.其他三体:21-三体作为一个孤立异常常见于AML-M2,预后差。9,22,11,13,19,6也有报道。

D.-7:检出频率仅次于三体8,伴单体7患者可能与接触化或其他毒性物质有。家族性病可见单体7。儿童单体7综征表现为诊断时为病前期然后逐渐演变到AML,预后差,常伴有感染。

E.-5/5q-:不及在MDS常见,常伴有1L-4、1L-5基因缺失。

3.免疫分型

FAB分型的要依据为细胞组织,由于人为因素,诊断一致率有较大差。免疫表型可以提示病细胞的分化系列及分化阶段,鉴率高达98%。因此,对某些单纯以难以分型的AML,如M0、ML、M7,急性未分化病(acuteundifferentiatedleukemia,AUL)、急性杂病(acuteheterozygosisleukemia,AHL)等,免疫分型检查十分重要。但免疫分型对AML的预后价值不大。

其它助检查:

⑴尿酸高尿酸血症常见于白细胞数增高和诱导化疗期患者,且与肿溶解有但AML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ALL低;

⑵凝异常出现DIC时可出现减少,酶原和部分凝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和凝因子ⅤⅦ、Ⅷ、Ⅹ等的缺乏。

清酶

清乳酸氢酶(LDH)可升高,尤其是M4、M5亚型,其增高程度一般也轻于ALL;

清溶菌酶(lysozyme)增高亦以M4、M5型多见。

诊断鉴别

诊断

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AML的诊断并不困难。

1.AML的ML-M77个亚型诊断

1986年天津病分类分型讨论会综病分型的新发展,对20世纪80年代的建议做了若干修改,将AML分为ML-M77个亚型:

(1)急性粒细胞病未分化型(ML):骨髓中原粒细胞(ⅠⅡ型)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2)急性粒细胞病部分分化型(M2):分以下两个亚型:

①M2a:骨髓中原粒细胞(ⅠⅡ型)30%~90%,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②M2b:骨髓中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3)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病(M3):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30%,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分2个亚型:

①粗颗粒型(M3a):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或融

②细颗粒型(M3b):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

(4)急性粒-单核细胞病(M4):依原粒和单核细胞系态不同,可包括下列4种亚型:

①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原,幼单和单核细胞20%,

②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

③M4c:原始细胞既具粒系,又具单核细胞系态特征者30%,

④M4ED:除上述特点外,有粗大而的,嗜酸颗粒着色较深的嗜酸粒细胞,占5%~30%。

(5)急性单核细胞病(M5):分2个亚型:

①未分化型(M5a):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ⅠⅡ型)Ⅰ80%,

②部分分化型(M5b):骨髓中原始和幼稚细胞30%;原单核细胞(ⅠⅡ型)80%。

(6)红病(M6):骨髓中红细胞系50%,且常有异常,骨髓非红细胞系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单核细胞)ⅠⅡ型30%;若中原粒(ⅠⅡ型)(或原单)细胞5%,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单核细胞)20%。

(7)巨核细胞病(M7):外周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原巨核细胞有组化电镜或单克隆抗体实;骨髓细胞少,往往干抽,活检有原始和巨核细胞增多,网状纤维增加。

2.FAB-M0型(未分化型)诊断标准

近年来又确定了FAB-M0型(未分化型),原始粒细胞在光镜下无法区,其系特征需由电镜POX实阳性颗粒或免疫法检测出系单克隆抗体才能诊断,1990年10月伦敦会议提出了M0型以下诊断标准:

上呈原始细胞特征:胞浆大多透亮或中度嗜碱,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类似急淋L2型。

②细胞化过氧化酶及苏丹黑B染色3%。

③免疫系标志CD33及(或)CD13可阳性;淋系抗原阴性,分有CD7,TdT。

④电镜:过氧化酶阳性,M0型不正常染色体表达:-5或del(5),-7或del(7),M0型在儿童很少见,AML的组织染色特征见表9。

诊断

1.AML与ALL的鉴

(1)可据免疫分型鉴:免疫分型的原理是基于成的分化阻断说即病细胞基因异常,分化受阻于某阶段成不同亚型的病,这群细胞充盈于骨髓,抗原表达与其相应系列/阶段的细胞无明显差异,AML的免疫分型的研究进展较ALL慢,要用于AML与ALL的区过氧化物酶(MPO)是细胞系-急性非淋巴细胞病所特有,急性淋巴细胞病所没有,在系细胞的分化过程中,CD34出现于粒系-单核系祖细胞(granulocyte-macrophageprogenitorcell,CFU-GM),分化至原始粒细胞阶段消失,CD33,CDL3见于分化的全过程,HLA-DR存在于CFU-GM和各期单核细胞,幼稚及成熟期粒,单核细胞表面出现CDL1b,粒系表达CDL5,约90%的AML细胞表达CDL17,CDL4,CD64,是单核细胞的标志,见于M4或M5,CD71与型糖蛋白A是红系标志,见于M6型CD41a(GpⅡb/Ⅲa),CD61(GpⅢa),CD41b(Ⅱb),CD41b(Ⅰbalpha;),CD42c(Ⅰbbeta;)是巨核细胞的标志,见于M7型,过氧化物酶(PPO)也是鉴M7的重要标志,但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AML的免疫标志见表10,一般来说,AML的免疫分型与FAB分型无明显相,但少数类型有一定相,如M4/M5表达CDL4,M3缺乏HLA-DR抗原,BeneMC等将FAB分型与膜标志的系总结如下:

(2)MIC分型鉴:1986年9月,第2届国际MIC研究协作组制定了AML的MIC分类标准,首先据细胞态,细胞化染色及免疫标志区分AML与ALL。

AML的特异染色体改变较ALL多见,常有独立的预后价值,AML与的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2.与病反应及神经母细胞

儿童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某些感染所致的病反应及神经母细胞常有与AML类似的临床表现,需仔细鉴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pstein-Barr病毒(EBV)起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以不规则发热峡炎,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外周白细胞总数不同程度增加,以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增多为清噬异凝集实验及EB病毒抗体可呈阳性,上述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与AML相鉴

(2)病反应:病反应是由于某些因素,如感染,中毒,恶性肿骨髓转移及急性失溶血等原因刺激机体造组织起的一种类似病的改变,如外周病总数增高,分类中可见幼稚细胞,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贫血减少,但并非真正的病,诊断时仔细询问病史并进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容易鉴

(3)神经母细胞神经母细胞的患儿常以眼眶部浸润为首发表现,需与AML的绿色相鉴

并发症

1.贫血和出贫血性加重,可出现心悸耳鸣;可有溶血和不同程度的出,M3型临床有更严重的倾向,在治疗前及刚始治疗时易发生DIC;可发生皮下肿,眼底网膜,导致视力减退;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消化道和泌尿道;消化道和可致患儿死亡。

2.感染常并发感染,易扩血症;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系统,皮肤疖肿,肠道炎症,肛周炎等,可发生疮,肛周真菌症,真菌性肠炎和深部真菌感染等。

3.病细胞浸润可并发骨髓衰竭和全身组织器官被浸润,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使动受碍;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绿色,表现为压增高,有头痛呕吐视盘水肿所致视力模糊,也可面瘫神经损害症,甚至发生癫痫样发作,意识障碍等;腮腺病;睾丸病;脏明显肿大;皮肤,肠道,胸膜心脏浸润时,起相应脏器功能障碍的症状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