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起的严重传染病,要使体CD4淋巴细胞受损,导致全身免疫功能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感染和肿而致死。(一)发病原因新生儿感染艾滋病要来自母亲,艾滋病的母亲传播有......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新生儿感染艾滋病要来自母亲,艾滋病的母亲传播有3条途径:宫传播 、产时传播、产后传播。多数母婴传播多为宫传播,胎盘和羊水感染。科家已从人的脐和羊水中分离出HIV,说明胎儿感染HIV是由母亲垂直传播的。

1.母-婴垂直感染 新生儿AIDS的发病和孕母有密切系,因婴儿AIDS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而获得。

2.母-婴水平感染新生儿生后可通过感染AIDS病原体的母亲的乳汁而受染。

3.医源性感染

(1)注射器及针头感染:新生儿、婴儿还可因多次静注射,注射器及针头等式受染。

(2)输制品感染:据Ammann等(1983)报告1例生后几天反复接受输制品的新生儿于生后6个月时出现AIDS症状,并无CMV、HDV及EBV感染的据,对供员调查后发现,其中1在供后7个月发生AIDS,推测供员系病原体携带者,且表明制品的输入或输可传播AIDS。

(二)发病机

已知CD4是HIV外膜糖蛋白的受体。HIV病毒通过表面的糖蛋白gpl20在同是糖蛋白的gp41的参与下与宿细胞受体CD4结入侵靶细胞,故表面表达CD4抗原的细胞均是HIV的靶细胞。Th细胞高表达CD4分子,因此Th细胞是HIV的要靶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小质细胞也较高表达CD4分子,所以这些细胞也对HIV易感。淋巴结巨噬细胞、滤树突细胞是AIDS潜伏期HIV繁殖要场所,是HIV的储藏库,也是感染CD4 T细胞的源泉。树突细胞的大量死亡,造成外周淋巴细胞的毁坏。HIV侵入CD4细胞后,在细胞质中经病毒的反转录酶作用将病毒RNA转为DNA。病毒DNA与病毒整酶进入细胞核,在后者的作用下,整入宿细胞基因组,整的病毒可潜伏数月甚至数年不复发,这就是AIDS潜伏期长的原因。HIV如何杀伤CD4细胞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由于Th细胞被大量破坏,从而丧失调控其他淋巴细胞(如B细胞分化)亚群的能力,机体的免疫网遭到破坏,免疫调失去平衡,导致免疫缺陷。HIV病毒攻击大量CD4细胞,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丧失,起各种机会感染致死。另由于B细胞调失控,多克隆B细胞被活化大量表达免疫球蛋白,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对新的抗原反应性降低而发生感染,如小儿易患严重化脓性感染。某些单核巨噬细胞(表达CD4抗原)也可被HIV侵袭,使其趋化能力降低,使白细胞介素-1和肿坏死因子释放增加,致机体发热,消耗增加、消瘦等。由于HIV对靶细胞(要是CD4细胞)的不断破坏,致使CD4 T细胞消耗殆尽和外周免疫器官毁损,免疫严重缺陷,最终招致各种感染和恶性肿而致死。

症状

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不成熟,很少接触外来抗原,生成的免疫记忆细胞数量少,HIV感染后免疫系统损害较成人严重,潜伏期短,出现症状早,病情进展快,发生淋巴细胞样间质性肺炎和继发细菌感染较多,从母婴传播所致感染的患儿,可早在出生后几个月就出现临床征象,潜伏期数月至数年不等。

1.一般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消瘦,低出生体重,出生后体重不增,黄疸不退,肿大,多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2.细菌感染:严重的反复的细菌感染,如血症肺炎腹泻,尿路感染,皮肤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成为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机会感染:持续性或反复性疮。

4.肿:在成人患者中见到的Kaposi肉瘤,在儿童患者中少见。

HIV感染急性期常无症状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必须依赖检查,可以用ELISA法测清抗HIV抗体,如阳性再作Western blot测HIV抗原以确诊,若上述检查均阳性即可诊断HIV感染

检查

1.免疫检查:患者外周象中CD4细胞明显下降,早期CD4 可>500/µl,晚期<200/µl直至降到0,CD8 细胞变化不明显,因此CD4 /CD8 比例逐步降低或倒置,正常儿童比例为2.0,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常升高。

2.检查:HIV感染后1~4周可测得HIV抗原(核抗原p24),以后逐步消失,直至AIDS阶段又重现阳性,在HIV感染后3~12周可测得核抗gp41抗体,抗gp41 IgG可持续终生,由于年龄在15个月以的小婴儿抗体有可能反应来自母亲的抗体,故新生儿应HIV培养或PCR检查以确诊。

3.病毒检查:以体外淋巴细胞培养再以Northern吸印法测淋巴细胞中的HIV-RNA或取清以 Western blot测HIV各抗原蛋白或以PCR法直接检测HIV-DNA。

4.应做X线检查,B超检查,CT检查等,结临床综征表现,可发现卡氏囊虫肺炎,肿等各种表现。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美国疾病控制中认为儿童在患有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免疫缺陷时,除了HIV抗体阳性外,有下列症状可诊断为AIDS:

1.囊虫性肺炎

2.弓形体炎或弥性感染。

3.慢性隐孢子肠炎,超过1个月以上。

4.慢性皮肤黏膜单纯疱疹,1个月以上。

5.肝脏淋巴结以外的器官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

6.进性多灶性白质病。

7.念珠菌食管炎。

8.隐球菌性膜炎或播性感染。

9.细胞分枝杆菌感染。

10.卡波西肉瘤(60岁以下)。

11.原发性淋巴细胞

12.弥性细菌感染(不仅是或淋巴感染)。

诊断

确立诊断有一定困难,应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其他原因起的免疫缺陷相鉴

1.先天性感染和先天性免疫缺陷

新生儿AIDS不易和某些先天性感染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相鉴

2.不表现为机会性感染

新生儿AIDS常不表现为机会性感染,但具有活检实的PLH∕LIP的患儿只要其HIV及HIV抗体阳性就可诊断为AIDS,将未作活检的患儿归纳为AIDS-RC。

治疗

(一)治疗

前对新生儿艾滋病治疗的药物治疗一般始于其出生后的3到4个月之间,而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若在这些婴儿出生后的1到2个月之间即始对其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可更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并延长其生存时间。研究人员对艾滋病病毒的婴儿的病情发展情况进了研究,这些婴儿中,20%到30%没有接受任何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新生儿艾滋病治疗在出生4个月即发作了艾滋病研究中发现,那些在出生后2个月之接受一种或两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婴儿,在3岁前发作艾滋病的可能性比在出生后3到4个月之间接受同样药物治疗的婴儿要好得多。

新生儿艾滋病治疗使用的抗HIV 感染药物的应用因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故多用逆转录病毒抑制。作为抗HIV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显示有效。迭氮胸苷是前最好的有效药物,可透过屏障。能选择性阻止病毒复制和增殖。临床观察能延长患者生命,但不能治愈。新生儿艾滋病治疗因HIV感染用药法不一,有中枢神经系病变者用连续静滴法较好,有报告用0.5~1. 8mg/(kg.h) ,保持浆浓度水平>1.0μmol/L。新生儿艾滋病治疗的副作用有明显骨髓抑制、血红蛋白下降,静滴量>1. 4mg/( kg.h )者,多有粒细胞减少症出现。此外可见肠反应及损害。

另外对于新生儿艾滋病治疗应该注意对症治疗,如选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或者是无环鸟苷等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以及.SMZco用于治疗卡氏囊虫感染。长春新碱、干扰素可用于新生儿艾滋病治疗卡波济肉瘤,晚期者用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碱或VP~16联化疗。电子束放疗亦有效。,这些对于新生儿艾滋病治疗都是有效的。免疫调治疗为改善免疫缺陷状况,近年来试用免疫调治疗AIDS病, 例如静注大量丙种球蛋白用于有严重感染时,可调及改善免疫状态。应用IL―2、γ― 干扰素胸腺素及胸腺激素、输注淋巴细胞等,疗效尚不满意。

1.卡氏囊虫肺炎:对卡氏囊虫性肺炎推荐用磺胺甲硝唑(SMZ) 甲氧苄啶(TMP)或喷他脒(戊烷脒)治疗。

2.单纯疱疹病毒: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治,有较好疗效。

3.白色念珠菌:口腔有持续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用甲紫(龙胆紫)或制霉菌素等常规治疗,无效可酮康唑有效,但停药后可复发。

(二)预后

本病是一种严重传染病,前尚不可治愈,最后导致被感染者的死亡。

预防

1.防止育龄妇女感染HIV:要防止育龄妇女感染HIV,对于抗HIV阳性的孕妇,应止生育或生后严密随访。

2.严格筛查输员:高危(成人)对象不能当供员。

3.严防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应注意注射器和针头的污染与传播;制品如丙种球蛋白,友病球蛋白等不宜滥用。

4.HIV疫苗:生产HIV疫苗用基因工程重组法制成HIV的疫苗是本办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