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即埃波拉出热是由埃波拉病毒(ebola virus)起的急性传染病,至今为止仅在非洲少数国家发生过数起暴发流。该病死亡率很高,危害很大,故应起我国医务人员的注意。埃博拉病毒病即埃波拉出热是由埃波拉病毒(ebola virus)起的急性传染病,至今为止仅在非洲少数国家发生过数起暴发流。该病死亡率很高,危害很大,故应起我国医务人员的注意。(一)发病原因本病的病原体是埃博拉......
目录

概述

埃博拉病毒病即埃波拉出热是由埃波拉病毒(ebola virus)起的急性传染病,至今为止仅在非洲少数国家发生过数起暴发流。该病死亡率很高,危害很大,故应起我国医务人员的注意。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属于线状病毒科(filoviviradae),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细丝状。该病毒是于1976年被发现,并以首次检测到该病毒的地点,非洲扎伊尔一条河的称命的。其毒粒含有7种结构蛋白,包括依赖RNA的RNA聚酶、一个单一的大分子糖蛋白、两种核蛋白、一种基质蛋白、和一种与囊膜相的蛋白质等。对此病毒基因组第六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其基因排列与杆状病毒和副黏病毒相似,与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十分相似。埃博拉病毒虽在态与结构上与同一属的马尔堡病毒很相似,但在抗原性上无相性,亦无交叉性反应。

(二)发病机

病毒通过微小的皮肤黏膜损伤、呼吸道、注射器注射而进入体,最初要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其他还有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腺皮质、细胞间隙、管与组织间隙生长繁殖,再进入环,成病毒血症。然后广泛进入各组织器官。如淋巴组织卵巢睾丸、皮肤等。早期对淋巴组织的损害,对免疫系统影响巨大。病毒损害皮细胞,使皮细胞产生前列环素(prostacylin)能力受损,凝聚性亢进,活化因子(PAF)升高,皮细胞的损害激活凝机制,发生DIC、微环障碍及组织坏死。

在感染后期纤维蛋白沉积,减少而出。除肉及骼外,各器官组织如均可见局灶性坏死、弥漫性显微出,尤其是淋巴组织为重。在组织中可见病毒颗粒及嗜酸性包涵体广泛存在,微环系统破坏,有淋巴细胞大量出现,但无明显炎性反应。由于DIC、出浆渗出,容量减少,产生压、休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中枢神经系统的DIC导致局部出水肿昏迷抽搐,严重者死亡。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2~21天,但多在7~14天。病人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痛、疲乏与食欲减退。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呕吐腹泻、排样便。可有腹痛胸痛咽痛。发病数天后可出现丘疹样皮疹。病人出现凝障碍,注射部位可出不止,皮肤、肠道及其他脏亦可出。严重出可导致休克及死亡。

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出热相似,确定诊断须靠病原诊断。用实验室法从病人或可疑受感染者液或其他临床标本中检测出埃博拉病毒的抗原、抗体或核酸或用病毒分离法分离出此病毒即可诊断。但因本病传染性强,作诊断检测的实验室必须具备严格的防护设施的相应的措施。

前在非洲疫区使用的实验室检查法有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ELISA和Western印迹试验。也有人用反转录PCR法检测该病毒的RNA。Saijo等近期报告,应用以基因工程法制备的埃博拉病毒核蛋白质羧基段110和102个氨基酸的肽为抗原,发出检测埃博拉病毒IgG抗体的ELISA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感染具有很强的诊断意义。

检查

1.常规检查 早期白细胞轻度减少,以后回升至(0.9~1.2)×109/L。发生DIC后减少。

2.尿常规检查 早期可见蛋白尿

3.液生化检查 AST、与ALT升高,本病特征是AST显著高于ALT。淀粉酶升高,少数人清白蛋白减少。

4.液检查 一般正常。

5.病毒电镜检查 从病人的液、尿液、含汗腺的皮肤、穿刺组织中用电镜检出病毒颗粒,是埃博拉出热的直接快速的诊断法。

6.病毒分离培养 将急性期病人的液、尿液、分泌物或尸检组织悬液接种于Vero细胞,第3天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病毒。也可将上述材料接种于豚或猴,观察发病情况,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液、组织中的病毒。

7.病毒抗原检测 应用ELISA法可快速、简便地检测病人液、分泌排泄物中的病毒抗原。用直接固相酶免疫法可检出10ng的病毒蛋白,(5~50)×103 PFU/ml病毒。用单克隆抗体夹酶免疫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阳性率92.7%。斑点免疫分析(DIA)法检测病人清,也可检出病毒。

8.病毒抗体检测 应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试验,可检测液中的病毒中和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法检测液中病毒特异性IgM、IgG。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阳性率为83.3%~94.4%。IgM抗体出现早,在发病后1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1个月后IgM下降,特异性IgG抗体上升,如病人双份清中IgG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确诊。

9.分子生物检测 应用RT-PCR技术可检测埃博拉出热病毒,敏感性较高。

应做X线胸、B超、CT、电图检查。

并发症

可发生DIC,皮肤,肠道可出不止,可发生压,休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由于组织多发性局灶性坏死,可并发腺炎,睾丸炎,尿道炎,腮腺炎,舌炎肺炎唇裂口腔溃疡等。

治疗

(一)治疗

虽然体外实验和动物体实验均表明,一些腺苷类似物对此病毒的复制有强的抑制作用,但前对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法。因此对本病应采用全面对症、支持疗法。

1.严格的隔离 对病人必须进严格的隔离。隔离的法称作“屏障技术”(barrier technique)。其容包括:

(1)医护人员在检查治疗病人时必须穿、戴隔离衣、罩、手套和护镜。

(2)严格限制探视病人。

(3)可丢弃用品在使用之后应焚毁处理。

(4)一切重复使用的用品在用前须消毒处理。

(5)因为本病病原体易被消毒破坏,所有的硬表面(如桌面、地等)均应用消毒擦拭清洁。

2.避免创伤性操作 对病人的一切治疗护理均应尽可能避免创伤性操作。对病人要谨慎地保持液体供给,做到既保供给,又避免损伤或影响管的通透性。

3.补充凝因子和 只有当存在弥漫性(DIC)的实验室据并且有足够的检查、监测支持时才应考虑用肝素或其他针对DIC的疗法。

4.干扰素 有一位受该病毒感染的实验室工作者干扰素和恢复期浆治疗生存了下来,但毕竟只是1例,很难说明问题。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用干扰素治疗甚至还可能发热等反应,从而使治疗变得复杂。

5.腺苷类似物 体外研究表明,多种腺苷类似物能抑制埃博拉病毒的复制,其可能的机制是,阻滞受感染细胞的S-腺苷-L-高半胱氨酸水解酶(S-adenosyl-L-homocysteine hydrolase),从而间接地限制病毒mRNA的5′帽的甲基化。给成年、免疫健全的小用一种腺苷类似物,碳环3-去氮腺苷(carbocyclic 3-deazaadenosine)2.2~20.0mg/kg,结果表明可保护小,在致死量埃博拉病毒感染后能生存。给该物质单80mg/kg,或给另一种腺苷类似物3-deazaneplanocin A,也可提供同样的或更好的保护作用,而不起急性毒性。

(二)预后

预后极差,50%~80%死亡。幸存者恢复缓慢。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庐山瓦韦

下一篇 庐山楼梯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