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李姓

李姓 李姓是汉族姓氏和朝鲜族姓氏之一,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4位。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2019年1月公布的官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李姓达到1.009亿人,为全国第二大姓。在韩国是第二大姓,同时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氏之一。李姓为了区其他同音姓,常说作“十八子李”“木子李”,其来源有嬴姓说、老姓说和其他几种说法,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是此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有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
目录

历史发展

起源演变

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古李字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李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游牧的少数民族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高车、吐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5、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1)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如:①蒙古族李雅拉氏,源出陈蒙古八旗,原居于东岫岭地区,时有当地满族为姓氏者,满语为Liyal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取其姓首谐音汉“李”为氏。②蒙古族巴鲁特氏,世居喀喇沁(今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为姓氏者,满语为Bar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白氏、苏氏等。③蒙古族卓巴鲁特氏,亦称卓巴鲁忒氏,世居喀喇沁(今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为姓氏者,满语为Joba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中有李氏。

(2)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如:①满族库雅拉氏,亦称揆雅拉氏,源出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满语为Kuyala Hala,世居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胡氏、孔氏、礼氏等。②满族李佳氏,亦称李家氏,满语为Ligiya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子)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佟氏。③满族鲁布哩氏,亦称鲁布里氏、礼林德利氏,满语为Ruburi Hala,世居赫(今吉林树)、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后有蒙古陈巴尔虎部族人为姓氏者,世居乌鲁特(今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孙氏等。④满族穆和林氏,满语为Muhelin Hala,世居穆和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李氏。⑤满族穆里雅连氏,源出费雅喀奇勒尔女真,满语为Muliyalian Hala,世居黑龙江下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穆氏、连氏等。⑥满族萨哈连氏,满语为Sahalian Hala,汉义“黑色”,这是满族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满族人中有此姓,世居辽宁新宾一带,后多冠汉姓为李氏、郭氏、连氏等。

(3)源于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满族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清朝中叶以后,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李氏等。

追本溯源

河南省鹿邑县是老子故里,也是李姓发源地。天下李姓在鹿邑,鹿邑也是海外李氏宗亲拜祖的圣地。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始大批进入了福建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

600年期间,李姓流动的程度和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成为重要的流动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了大规模的人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明会要》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明末清初,四川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成了“湖广填川”。

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国内权威统计分析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的11.6%。在全国的分布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组成。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减少了10%。这与北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的13.3%。在全国分布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急剧减少以外,其人要由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的10.3%。全国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居住于此。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发布2021年全国姓报告。据报告,李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国外

加拿大2013姓氏统计显示李(Li)姓第一 ,据加拿大《世界日报》报道,该国在对各地电话簿登记的姓氏进统计后发现,李(Li)姓者以71074人高居榜首,比排在第二的西姓氏史密斯(Smith)多出近万人。而李姓的另一种拼写式“Lee”位列第八 。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李氏族谱。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基始祖为西汉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基始祖为李玑第三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太白堂:出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故事。李白,太白。其后世遂以"太白"为堂号。

延平堂:出自南宋著者李侗的故事。李侗,愿中,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朱熹曾游其门,语录为《延平答问》,世称延平先生,其后世乃以"延平"为堂号。

西平堂:出自唐李晟的故事。李晟,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初为西北边镇裨将,从王忠嗣等作战有功。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朱泚叛据长安,率孤军力战,收复京师长安。任凤翔、陇右、泾原度使,兼管诸军及四镇、北兵马副元帅,封西平郡王,卒后谥忠武。后世子孙遂以"西平"为堂号。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树堂、树伦堂、忠愍堂等。

宗祠对联

  • 四言通用联

道德传家,太白遗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道德传家”源自老子;下联“太白遗”“诗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

卫公勋业,元礼门墙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元礼,以声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陇西望族,北海

——佚李姓宗祠联

全联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李邕,扬州都江人,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文满天下,著有《李北海集》。

陇西世泽,冯南家声

——佚李姓宗祠联

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楷模家声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元礼,太生称“天下楷模”。

传道德,重谪仙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聃,著有《道德》。下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词丽,娘子军兴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南宋时期的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 五言通用联

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义者李大钊书联。

  • 七言通用联

木荣绽展春色,子孝孙贤传嘉

——此为鹤格拆联,联首“木”、“子”拼为“李”。

胪唱儿孙三百辈,传道德五千言

——典用李氏祠堂联。

龙门驾种推元礼,阁鸣高仰邺侯

——汉沽八大门“李氏宗祠”门联

上联“龙门驾种推元礼”,考元礼原指赵元昊,宋天圣六年(1028),元昊领兵破回鹘,夺甘州,立为太子。元昊雄毅大略,熟兵书、懂法律,晓佛,通汉文,称帝建国,号大夏。

下联“阁鸣高仰邺侯”,邺,为古地,指河北临漳县以西。侯,指我国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推测看,古时李姓先人在邺一带为世人敬仰的高爵位家族。

邹鲁圣人曾问礼,唐朝皇帝也求诗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岷江水利千年颂,太白诗万里香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战国水利家李凿都江堰。

下联指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万里。

  • 八言以上通用联

诗李趋,人羡邺侯卷轴;

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萧墙。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说唐朝时期的大臣李泌,唐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位至宰相,封邺侯。

下联说东汉朝时期的司隶校尉李,桓帝时期,与太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太生赞曰:“天下模楷李元礼。”

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

宫袍带月,咸钦谪仙。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说唐朝时期的御史李善感的事典。

下联指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李白有诗仙之誉,曾被流放夜郎,故谓“谪仙”。

楷模听松,敢与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莫忘鹿洞遗规

——典用李氏祠堂联。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淮左,忠良孝友笃家

——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

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

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此联采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上联“理官”,指李氏源于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联典出成都这支李氏的迁徙,据民国时期《李氏族谱》:唐朝大将李光弼本是州柳城契族人,归唐后姓李氏,屡立战功,封临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数省迁徙。元、明以后,有一部分从南西迁,其中广东李氏的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辗转迁至蜀地,定居成都。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

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国殊勋。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

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国殊勋。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渊源溯唐代,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佚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家谱文献

族谱编者编纂时间与藏地备注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清)李东元等继修清光绪六年(1880)修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湖广馆衔大同印刷局印本 一册南京大 四川重庆市图注:该族湖南四川等地。
【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清)李延强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册美国注:该族辽宁北京等地。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清)李长申重修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册北图(三部)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注:该族原棣汉军正蓝旗,辽宁北京等地。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清)李延强修清乾隆刻本并附钞本 一册北图注:该族原隶汉军正蓝旗,辽宁北京等地。
【全国】李氏族谱清钞本 一册北图注:该族原 正白旗。
北京宛平】李氏家谱不分卷(清)李文杞重惨清道光六年(1826)钞本 六册科图
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李宝晋纂修 李钟瑨校订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延古堂李氏印本吉林大 华东师大 美国注:附清李京琦《延古斋诗存》一卷。
河北汉县】汉邑李氏族谱四卷(清)李惠苍等续修清同洽十二年(1873)刊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河北】汉县李氏族谱五卷(民国)李维祺修民国二十年(1931)印本 二册河北
河北卢龙】李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清)李廷桢 李国钦等创修卷复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高邑】李氏族谱不分券(清)李畿屏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二册科图
河北永年】李氏支谱二卷(民国)李士伟修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科图 美国
河北唐县】李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李坦安 李子炎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印本 一册河北
河北蔚县】蔚州李氏家谱十卷(清)李源重修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河北青县】李氏家谱清光绪十二年(1886)钞本 四册河北青县王镇店乡北张庄
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清)李鸿文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钞本 一册
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清钞本辽宁注:记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
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清)李树道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氏钞本辽宁
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民国)李桐文 李桐蔚等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交河马连坦睦堂印本三册北图(共四部) 历博 科图(二部) 历史所、北京 人民大 天津图 南注:李辉、李希莲创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民国)李俪洲等修民国四年(1915)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 四册美国
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清)李守和等修清道光七年(1827)钞本 一册美国
山西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清)李念达等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尊制堂刊本 二册美国注:又《李庄简公家谱》。
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清)李逢纶等增修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册北图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辽宁
辽宁岭】李氏谱系四卷(清)李树德重修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写本 二册日本 美国
辽宁岭】长白山李佳氏族谱不分卷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写本 四册美国
辽宁岭】长白李氏家谱清钞本 一册北图注:书签题《长白李氏家谱传》。
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四卷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六册美国
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六卷(民国)李鸿翥续修民国八年(1919)秩伦堂刻本 五册吉林大 美国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民国)李曾耀纂修民国十四年(1925)印本上海市文管
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李植民 李植纯等六修民国十年(1921)木活人民大 中央民院 南京图 日本美国
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李祖佑 李树则等续修民国十八年(1920)石印本 四册河北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扬州李氏谱不分卷(清)李增孝纂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一册吉林大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清)李怡廷等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活美国注:该族居无、镇江等地。
【江苏沛县】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民国间稿本南京博
【江苏溧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太尉庄(存卷16)
【江苏南京】师德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清)王薇堂等修清同治元年(1862)载德堂木活本 四册美国
【江窦泰州】李氏族谱十四卷(民国)李岳恺纂民国二年(1913)木活江苏泰州市图
【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八卷(民国)李德森等修民国九年(1920)木活本 八册上图
【江苏】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清)李嘉谋初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赐堂刊本科图 日本 美国
【江苏丰县】李氏家谱□□卷(民国)李盘纂民国问纂修本 十六册江苏丰县刘工娄乡王平娄村
【江苏丰县】李氏三房支谱四卷(民国)李忠亮 李忠预纂民国五年(1916)印本江苏丰县责娄乡大王娄村
【江苏泰州】李氏家乘十卷(清)李金台纂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江苏泰州市图
【江苏盱眙李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不分卷(民国)中国社编民国间印本 一册历史所 北京 北京师大 中央民院
【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四卷(民国)李明富等重修 馀步云刊订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四册吉林大
【江苏江都】李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祚康等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立德堂石印本 十二册吉林大
【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卷江苏泰兴县中华街一号(存卷4、6)
【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民国)李道源述 李思聪 李竹溪等修注:一《李氏族谱》。李维桢首修於明万历间。
【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清)李云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古春堂刻 光绪三年(1877)人民大
【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清)李箴编云南
【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清)李道鹏 李鉴等续修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江苏南通博注:李文科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江苏】如皋西乡李氏族谱十二卷(清)赵 李松楼等重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赵陇西堂木活辽宁上海日本 美国注:一《李氏家乘》。李文若、李松岭等首修於清嘉庆四年
【江苏镇江】京倪庄李氏重具备宗谱年表八卷(清)李家勋 李汝宽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八册湖北图
【江苏镇江】京江李氏宗谱二卷(清)李士鏻纂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 睦堂活吉林大 华东师大 江苏镇江博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李氏支谱四卷(清)李宝熔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敦本堂活本 四册美国
【江苏镇江】京李氏七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民国)李世勋等纂民国四年(19l5)木活北图 历史所 江苏镇江博 美国注:李一阳创修於明万历四年。
【江苏镇江】京江李氏族四卷(民国)李福翔续编民国十四年(1925)培元堂活本 四册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图注:清道光十七年(1837)李署等创修。
【江苏丹徒】新篡李氏宗谱四卷(清)李承霖纂修清光绪四年(1878)活历史所
【江苏丹徒】新篡李氏续谱二卷(清)李慎观 李寿筠篡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庆堂活历史所注:附《新纂李氏宗谱》四卷後。
【江苏丹徙】陶裔山门李氏续修族谱二卷(清)李镛金续修民国间钞本 二册吉林大
【江苏】徙陶裔李氏族谱二卷(民国)李永师等修民国二年(1913)活本 二册美国
【江苏】徙李氏家乘六卷(民国)李培英编修民国六年(1917)本立堂刻本 苏州大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此为三修
【江苏】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李恭良 李纯等九修民国十四年(1925)介祉堂木活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清)李发忠等重修清光绪八年(1882)萼辉堂木活本 十六册日本 美国
【江苏丹阳】李氏宗谱□□卷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苏丹阳县松卜乡肇庄(存卷1-5、7-16)
【江苏句容】李氏宗谱十卷(民国)李正瑾 李允垚等新修民国十年(1921)印本辽宁注:李文钦著首修於明天启元年。
【江苏武进】石桥李氏宗谱六卷(民国)李金大等修民国十七年(1928)陇西堂活本 六册美国
【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八卷(清)李新畲等修清咸丰四年(1854)活美国
【江苏金坛】李氏宗谱一百二十三卷(清)李兆庆等修清宣统二年(1910)活吉林大(存五册)
【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十卷(清)李翼清 李麟图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日本 美国
【江苏无山李氏世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清)李奎 李洞等续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日本 美国
【江苏常州】毘陵殷薛镇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民国)李鸿修民国元年(1912)李氏垂裕堂活本 十二册江苏省档(一部存卷5,一部存卷16-18)
【江苏无山李氏世谱五卷首四卷(清)李廷荣缜清光绪十三年(1887)雍穆堂活本 四十八册历史所 南(为一百八十八卷首四卷) 江苏兴化县图(不全) 美国
【江苏常州】毘陵李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希白等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源远堂活宇本 十二册北图
【江苏无山李氏世谱二十四卷(民国)李惕平修 李康复纂民国三十八年(1949)雍穆韦排印本 二十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注:谱始修於明崇桢问,此为十修。
【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民国)李嘉翼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印本 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民国)李嘉育增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印本 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武进】王堰桥李氏宗谱八卷(清)李传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衍庆堂活本 十册历史所注:李昂等始修於明弘治初。
【江苏常州】莘村李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李瑞陀 李林宝等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叙堂木活本 十六册北图 南
【江苏常州】毘陵辋川里李氏宗谱三十八卷首(民国)李达刚等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衍庆堂木活本八册美国

参考资料:更多家谱来源于

历史遗址

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米。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废墟。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龙宫毁于兵灾。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李家龙官,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屡建屡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李氏大宗祠陆续增建—新。

龙宫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

李大钊故居

河北乐亭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纪念馆,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钊的大祖父李茹珍监造的。故居坐北朝南,呈长。高阶台,黑大车门,分为三进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冀东农村庄户的格局,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为1010.1平米。大门和二门之间为前院。有东厢房三间,曾是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馆。进二门为中院。

1889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钊同志就出生于此院的东厢房北屋。中院北面是六间相连的正房。东面三间是李大钊同志长期居住过的屋子。过正房后门是后宅,后宅的东院有两间东厢房和两间敞面棚子。厢房是李大钊家中过去盛粮食的房子,大钊童年时为了安静,时常在此屋读书、写、作文章。

因此也称为李大钊童年时期的书房。棚子是当年家中放农具和备杂物用的。故居纪念馆的西半院,从南至北,原来是李大钊三祖父李茹璧的房产,现也进了复原陈列,并展出有《李大钊人格范》展览。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典景区录》,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入选。

姓氏世系

盘古(姬古,配太元圣母)

→有巢(姬巢,配缁衣氏)

→燧人(姬燧,“三皇”之一,配华胥氏)

→伏羲(姬羲,“三皇”之一,史称太昊,尊称羲皇,配女娲)

→少典(姬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

→黄帝(姬元,:轩辕,五帝之一,配女

→少昊(姬己挚,又玄嚣)

→蟜极

→帝喾(姬夋,五帝之一,:俊)

→陶父(姬胤/李胤)

→(追尊:德明皇帝)皋陶(姬咎繇/李繇)

→李恩成(第三子)

→李仁道

→李知周

→李义集

→李忠卿

→李勇元

→李孝生

→李友儒

→李睦顺

→李任长

→李谦吉

→李让泉

→李中正

→李和丰

→李纯粹

→李懿宗

→李恭怀

→李俭实

→李庄严

→李敬修

→李齐

→李肃炳

→李平明

→李康强

→李理征

→李利贞

→李昌祖

→李彤德

→李庆(次子)

→李承

→李硕宗

→李显

→李奭

→李环鼎

→李爵

→李寅龙

→李熙宏

→李尧性

→李辉(长子)

→李连顺(长子)

→(追尊:先天太上皇)李敬(又:李乾)

→(追尊:唐圣祖/玄元皇帝)李:聃,世称“李聃”)

→李宗(:尊祖,魏国干术大夫,封于假)

→李同(赵国将军)

→李跻(赵国安阳君)

→李恪(次子)

→李洪(秦国太傅)

→李兴族(秦国将军)

→李昙(:贵远,秦国司徒)

→李崇

→李瑶(次子,秦国南郡太守,封狄道侯)

→李信(秦国大将军,封陇西侯,帮助嬴政消灭六国)

→李超

→李仲翔(次子)

→李伯考

→李尚(长子)

→李广

→李敢

→李禹

→李丞

→李宏

→李业

→李翚

→李善

→李尤

→李先

→李长宗

→李君况

→李本

→李次公

→李轨

→李隆

→李艾

→李雍

→李柔

→凉景王李弇(yǎn)

→凉简王李昶

→凉太祖/武昭王李暠(西凉建立者)

→凉后李歆(次子)

→李重(李歆第三子)

→李熙

→李天(一作:李天赐)

→李虎

→李昞(一作:李昺)

→唐高祖李渊(唐朝国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又:李嗣升/李浚/李绍)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柷

→……(待续)

* 当然、李氏 分支 较多,王衍钊等人 参阅多资料、整理成上表,仅供李氏修谱者参考 。

姓氏名望

门望族

陇西李氏,是中国历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家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因为唐朝皇帝声称出于陇西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时,将皇族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元和姓纂》时,“言李者称陇西”。陇西李氏从秦代始就是著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将军李广、秦国将李信等著将军。

人物

先秦

:战国时期秦国著水利工程专家。曾著名人物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悝:法家始祖,战国初期魏国著政治家。所著《法》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军事家。战国四大将之一。

李斯:战国时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秦朝丞相。著政治家,书法家,文家,故有“千古一相”之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著将军。

汉朝

李广:西汉将,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箭法出众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将军"。自古有“王不过霸”“将不过李”之称。千古一将-李广

李陵: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将李广之孙。著西汉将领,后战败投降匈奴。

李广利:汉朝将领。

李通:东汉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贵戚第二位。因功勋卓著,娶光武帝之妹宁平长公——即大鼎鼎女中豪杰的刘伯姬。

李傕: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三国

李典:曹操庙元勋第二十一位。曾与张辽力以步卒八百,大破孙权兵马十万。其人深明大义,崇尚儒雅,有长者之,为曹操、曹丕重视。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家。任左校令。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晋朝

李密:西晋文家。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感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东晋著的文家、文论家、家、书法家。

李暠: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政治家,文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容赋》等多篇。

李歆:十六国时期西凉皇帝

李恂: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西凉后李歆的弟弟,十六国时期西凉君

李雄:十六国时期成汉建立者。

李班:世文,成汉武帝李雄的侄子,李雄之兄李荡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君

李期:世运,成汉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

李寿:武考,李特之弟李骧的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338年―343年在位。

李势:子仁,成汉昭文帝李寿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最后一位皇帝,343年―347年在位。

南北朝

李宝:北魏镇北将军(?―公元459年),怀素,小衍孙,陇西狄道(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李翻的儿子。

李虎: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戎马倥偬,功勋卓著,嫡孙唐高祖李渊。

李弼: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曾孙瓦岗山李密。

李贤: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与弟李穆、子李崇,俱是一代将。至隋朝时,其子孙出将入相,誉满天下。

李冲: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安世:赵郡人。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议实均田制。

李诡祖:魏孝文帝时任梁县令,清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在汉族民间称增福相公,文财,增福财,福善平施公。

李密: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李子通: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615年称帝。

李春:中国桥梁专家。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李渊:唐高祖(公元566年1月13日~635年),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国君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

帝王

李世民:唐太宗、天可汗(公元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治:唐高宗(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创了有贞观遗的永徽之治。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玄宗在位前期,用人有创了历史以来最鼎盛时期“元盛世”。

李靖:(公元571年~649年7月2日),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不败战神-李靖李豫:唐代宗,初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收复两京,荡平余孽。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也。”

李适: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长子,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象。

李纯:唐宪宗(778年~820年),宪宗在位期间,勤勉政务,着手削藩,创了唐朝的中兴象,史称“元和中兴”,是唐朝后期最杰出的皇帝。

李炎:唐武宗,本李瀍,后改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武宗时期,对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李忱:唐宣宗(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李孝恭:唐初宗室将,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为唐国元勋。

李道宗:承范,陇西成纪,唐朝初期重要将领,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东突、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李泌: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官至宰相。

李适之:李唐宗室、大臣。玄宗朝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

李晟:中唐著将领,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愬:中唐著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吉: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宰相,地理家。

李德裕:在唐文宗和唐武宗两度为相。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李吉之子,中唐宰相。唐代文家﹑政治家。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

李淳:唐代杰出的天文家、数家,道家者,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李淳和袁天罡所著的《推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诗仙 李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唐代著浪漫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龟年:乐圣,唐时乐工,元初年的著乐工,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五代十国

李克用:唐末将领,生前被封晋王,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时,追尊为后唐太祖。

李存勖:建立后唐,为唐庄宗。

李嗣源:后唐皇帝

李昪:建立南唐,为南唐烈祖,又称李先

李煜:南唐皇帝,又称李后,被誉为“千古词帝”。

李处耘: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著将领。与子李继隆并称“雄将、能臣合并”于当时,次女明德皇后亦为贤后之垂范。

李继隆:大宋将。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八,宋太宗皇后明德皇后之兄,一生战功显赫以千余马步大破契骑兵数万而流芳于后世。

李沆:北宋“圣相”,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五。

李谷:五代大臣,传见《宋史·李谷传》。

李纲:北宋相。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冶:金元四大数家之一。

李杲:中国医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俊民:金代文家。有《庄靖集》十卷。

西夏

李元昊:西夏国皇帝,李陵之后裔。

李仁孝:西夏最有作为的皇帝,仁宗时是西夏的鼎盛时期

明朝

李文忠:明朝将,国功臣位列第三。

李善长:明朝国丞相。

李春芳:有“青词宰相”、“状元宰相”之称。

李如松:明朝将,共父辈子辈祖孙三代满门忠烈,与父李成梁同为朝廷倚重的北屏障,父子二人威远胜戚继光。

李定国:明末伟大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忠扶持南明抗清二十余年,战功彪炳,封晋王。

李时珍: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家、药物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一书,。

大顺

李自成: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的后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顺国皇帝,曾短暂统一北

李光地:福建人,清朝著的清官、理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累官至文渊阁大士兼吏部尚书。

李鸿章:清末政治家、外交家。

赐姓或改姓

李思摩、李国昌、李勣、李抱、李忠臣、李国臣、李光弼、李光进、李元谅、李茂勋

新加坡

李光耀:(广东人)新加坡前总理,新加坡建国国父。新加坡建立者最高领导人。

李显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子。新加坡最高领导人。

近现代

政界

李大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义者、中国共产党要创始人之一。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

李达: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马克思义理论家,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李汉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李维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无产阶级革命家。

李济深: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席。

李富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克思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我国社会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是第七至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委,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德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席。

李先念: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将领,政治家,在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中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席。

李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国务院总理、前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前国家主席 李先念

李瑞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全国政协席。

李岚清: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国务院副总理。

李长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克强: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

李源潮: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席。

李建国: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委员长。

李宗仁:广西临桂人,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李肇星: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誉会长。外交部长。

李鹏香港商界的知人士,前立法会议员,前政局议员,自由党首届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李国章:前任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及香港中文大校长,李国宝胞弟。

李国能: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宝及李国章堂弟。

李柱铭:香港资深大律师,香港党首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李福深:香港赛马会前席。

堂:陆军中将;前海南岛防卫副司令(已故)。

李友邦:抗日人,白色恐怖受难者。

李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

李小鹏: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长

李锐:湖南平江人,原李厚生,著前中共党史专家。

李孝式:马来西亚企业家、银家。原籍广东信宜,生于香港,1957年8月马来亚宣布独立后,出任首届阁财政部长。

李国豪:中国科院院士。

李东东:河南杞县人,历任河海大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现任教育部副部长。

商界

李子用:李大善人敬修的长子,是乃父之后在晋南和西北地区享有声誉的一位绅士。清末民初晋南首富,著大慈善家。李家大院第十五代传人。华人首富李嘉诚

李光前: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大王、教育家、慈善家。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

李成伟:新加坡华裔富商。李光前的第三儿子。

李嘉诚:香港巨商,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董事局席。连续十多年为“华人首富”、“亚洲首富”,热慈善和教育。

李泽楷:香港企业家,李嘉诚次子,电讯盈科席。

李兆基:香港企业家,恒基兆业及中华煤席。96-97年是“华人首富”、“亚洲首富”。前亚洲首富李兆基

李家诚:李兆基之子,香港富商。

李德义:香港富商房地产大亨。

李思香港富商,富力地产集团董事长

李文达:香港“蚝油大王”李锦记第三代传人,现任李锦记集团席。

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官。

李河君:全国工商联副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席兼首席执官。

李福兆:香港首任联交易所席,前香港共济会成员。被誉为“坛教父”。

李国宝:香港东亚银席,香港立法会议员。前中国首富李彦宏

李宁:体操王子,奥运冠军,企业家。

复: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一职。2009年9月宣布离职并创办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官。

李杰文:大朵网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官。

李书福:现任吉利集团董事长。

其他

李四光:原李仲揆,著地质家。

李善兰:近代著的数家、天文家、力家和植物家。发明李氏三角恒等式和李善兰恒等式。

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家。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李氏当代名人,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李昌钰:刑侦与鉴识专家,华人探,“当代福尔摩斯”、“现场重建之王”。

李祖原: 台湾建筑师。

李小龙:著武术家,著国际巨星。功夫巨人。

李远哲:诺贝尔化奖得

李敖: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者、时事批评家、思想家。

李阳:疯狂英语创始人,全球著英语语专家。

明星

李谷一:中国地女高音歌唱家、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李双江: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

李宇春:中国流女歌手、演员、词创作人、演唱会导演。

刚:青年艺术家,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李宗盛:歌手、词创作人、音乐制作人、制琴师。

李克勤:歌手,演员,持。

李健:歌手、音乐制作人。

李思思:中国持人。

李咏:中国持人。

李小龙:著武术家,著国际巨星。功夫巨人。

李连杰:华语影视男演员、导演、制作人 、武术运动员、商人。

李彩桦:演员、歌手。

李晨:演员、导演、赛车手、监制、制人。

李易峰:演员、歌手、制人。

李小璐:演员、歌手。

:中国地影视女演员。

李雪健:中国地影视男演员。

李现:演员。

国际

新加坡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左)和国家席习近平

李光耀:(广东人)新加坡前总理,新加坡建国国父。新加坡建立者最高领导人。

李显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子。新加坡最高领导人。

(其他详见:李氏家谱)

人频率

《中国人大辞典》收入了历代李姓人2251,占总人数的4.95%,排在人姓氏的第二位;李姓的著家占中国历代文家总数的5.3%,排在第二位;李姓的著家占中国历代医家总数的4.13%,排在第四位;李姓的著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73%,排在第三位。中国李姓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凡。单单李姓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就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12个,从道家派创始人李始,李姓英才辈出。

研究考证

李姓的起源还有一种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 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李姓源于老姓。

从先秦历史文献来看,在老子之前,似无“李”姓之人及活动的记载,除传说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贞(原姓理,后改姓李无信史明)外,到春秋时代只有晋文公的法官李离。不过据专家考,在《史记·吏列传》中记载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直至战国初期魏文公时才出现的李悝之人,此姓也有争议或几种写法:“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所以有一种观点,李姓是因“老子”之后而起、继而流传下来的。

古文家唐兰就认为,老子姓李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是他的氏族的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郭沫若、马叙伦等人同意此说。高亨从音韵的角度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