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源性骨髓炎(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也称急性骨髓炎,因为多数病例系化脓细菌侵袭骨髓结缔组织起的炎症。少数从邻近组织感染扩而来或继发于骨折。若不及时治疗,会使结构破坏发生残疾,甚至感染扩,危及生命。有些病例可转成慢性病变,病程冗长,由于多见于儿童,可能影响小儿养和生长发育。致病菌常为溶血金黄葡萄球菌,近年来也有毒性较强的溶......
目录

病因

致病菌常为溶血金黄葡萄球菌,近年来也有毒性较强的溶血白色葡萄球菌,偶尔可见沙门杆菌、肺炎球菌或其他化脓菌,大部分对青、链霉素有抗药性。常见的原发病灶有脓疱齿脓肿上呼吸道感染

发病机制

骨髓炎的发生,细菌毒力大小是外在因素,全身状况或局部骼抵抗力是在因素。长干骺端有很多终末小动脉环丰富,流慢,细菌易于繁殖。有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常聚集成团,在细小动脉成栓塞,使管末端阻塞,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利于细菌生长和感染的发生。临床上,扭伤和挫伤等所致局部组织损伤,常为骨髓炎发生的间接原因。

感染始后48h细菌毒素即可损害干骺端的毛细环,在干骺端生成脓液,过哈佛氏系统和伏克曼管进入膜下,使膜剥离,导致质破坏、坏死和由此诱发的修复反应(质增生)同时并存。早期以破坏和坏死为,皮质层接受干骺端的液供应,供受损后,质坏死,肉组织将其与存活的死骨膜反应生成新称为包壳(involucrum),包裹感染和坏死骨,以后包壳出现缺损瘘(cloaca)和窦道,流脓液。后期以增生为

感染灶成后,因周围为质,流不畅,多有严重的毒血症表现。以后随着脓肿的扩大,感染沿局部阻力较小的向向四周蔓延。

1.脓肿蔓延途径

(1)脓肿向长端蔓延。因抵抗感染的能力较强,脓液不易穿破骺进入关节腔,多向骨髓腔扩,致使骨髓腔受累。髓腔脓液压力增高,可再沿中央管扩膜下层,膜下脓肿

(2)脓液突破干骺端的坚质,穿入膜下膜下脓肿;压力进一步增高时,突破膜流入软组织。也可沿哈佛管侵入骨髓腔。

(3)穿入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小儿是抗御感染的天然屏障,脓肿不易进入关节腔,但成人骺无抵御能力,较易并发关节炎。如干骺端位于关节(如股骨颈位于髋关节),则脓肿亦可穿破干骺端皮质进入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2.养 靠近骨髓腔部分由滋养管供给,贴近膜的皮质部分由膜下小管网供给。膜被脓肿掀起时,该部皮质失去来自膜的液供应,严重影响环,造成坏死。脓液进入骨髓和中央管后,在管腔通过的滋养管因炎症而栓和脓栓,供被阻断,造成坏死。坏死区的分布和大小,视缺范围而定,严重时可发生整个干坏死。由于膜剥离,膜深层成细胞受炎性刺激而生成大量新,包裹于死骨外面,成包壳,可代替病起支持作用,脓液即由此流出。小块死骨可吸收或窦道排出,大块死骨则不能排出或吸收,死腔不能,伤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

骨髓炎的好发部位是股骨下端和胫上端,其次为股骨上端、肱骨桡骨远端。但其他各均可发生。症状和体征随感染的严重程度、部位、炎症范围、病程的久暂、病儿年龄以及抵抗力的大小而临床表现不同,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

1.脓毒血症

此型占80%左右。全身症状为急性血症的表现,可有高热、昏迷谵妄症状。甚至出现中毒休克。因有,常伴有其他部位的严重感染,如化脓性心包炎、脓气胸脓肿等。严重病例可并发器官的迁徙性病灶,致多脏器的功能损害。局部症状为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不敢活动、压痛、轴性叩痛以及环周性肿胀。受侵的病变可为单或多性,少数病例以全身症状要表现,而病局部征象显示很晚,需及早发现病变。

2.并发关节炎型

此型大部分是新生儿和小婴儿。全身症状常较轻,体温不高,但有烦躁拒食和体重不增。病变多见于股骨上端、胫上端或肱骨上端。由于干骺端包括于关节囊之或干骺端破坏影响骺附着的基础,炎症容易向关节,有的发生骺滑或破坏,影响日后的发育

3.局限性破坏或脓肿

此型多见于龄儿童,临床症状较轻,局部肿痛,附近关节活动受限。个患儿可出现交感性关节积液。

并发病症

常伴有其他部位的严重感染,如化脓性心包炎,脓气胸脓肿,并发器官的迁徙性病灶,中毒休克,多脏器的功能损害等。

检查

1.X线检查

起病后14天的X线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用过抗生素的病例出现X线表现的时间可以延迟至1个月左右。X线检查难以显示出直径小于1cm的脓肿,因此早期的X线表现为层状膜反应与干骺端质稀疏。当微小的脓肿并成较大的脓肿时才会在X线上出现骺区的在性虫蛀样破坏,并向髓腔扩展,此时密质变薄,并依次出现层与外层的不规则改变。破坏的结果是有死骨成,死骨可大可小,小死骨表现为密度增高阴影,位于脓腔,与周围组织完全游离。大死骨可为整段坏死,密度增高而无小梁结构可见。少数病例有病理骨折

2.CT检查

可以提前发现膜下脓肿,但对细小的脓肿仍难以显示。

3.MRI检查

可以更早期发现在长干骺端与有炎性异常信号,还可以显示出膜下脓肿。因此,MRI检查明显优于X线和CT检查。

4.放射性核素显像

病灶部位的管扩张和增多,使99mTc早期浓聚于干骺端的病变部位,一般于发病后48h即可有阳性结果。放射性核素显像只能显示出病变的部位,但不能作出定性诊断,因此该项检查只具有间接帮助诊断的价值。

诊断鉴别

诊断

在诊断面应解决两个问题,即疾病诊断与病因诊断。诊断宜早。因X线表现出现甚迟,所以不能以X线检查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对有条件者可争取MRI检查。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为综性诊断,凡有下列表现者均应想到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2.长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

3.该处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局部分层穿刺具有诊断价值。

病因诊断在于获得致病菌。培养与分层穿刺液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为了提高阳性率,需反复做培养。

应该在起病后早期作出明确诊断与进适治疗,以避免发展成慢性骨髓炎。据文献报道,在发病后5天即作出诊断与进理治疗,可以减少急性源性骨髓炎转变至慢性阶段的机会。

诊断

1.软组织蜂窝织炎或深部脓肿肿胀多限于肢体的一个侧面,无轴叩痛。

2.坏起的肢体疼痛,假性瘫痪膜下肿:有缺乏维生素C的病史及X线干骺端的坏病特殊病变,给维生素C后症状很快缓解。

3.婴儿皮质增生症:要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全身症状轻,可有低热,烦躁,局部肿胀,肢体可呈假性瘫痪,X线的特点为膜下大量新生,如为长发病,病变局限于干部,从不波及干骺端与骺。

4.急性病:有局限性质破坏者局部肿胀与触痛,如伴以发热沉加快而白细胞计数正常者,常可误诊为骨髓炎,但注意病史,X线上可见弥漫性钙及新的受累病变部位出现,提示为全身性疾患,作骨髓穿刺可获诊断。

治疗

(一)治疗

必须尽早治疗。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后,立即给予抗生素,切不可等待培养结果。近年来均采用大抗生素滴入。前首选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苯唑青霉素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或红霉素,兼用氯霉素、头孢菌素或庆大霉素等。当明确致病菌和敏感的抗生素后,立即更换有效的药物。静给药2~3周,感染控制后可改为抗生素2~3周。患肢用石膏或皮牵固定于功能位以保休息、减少疼痛并防止感染扩病理骨折。全身支持疗法不容忽视,如退热、补液、输新鲜液、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酌情采用上腺皮质激素。   

急性骨髓炎常需手术流。发病24h的早期病例充分有效的治疗后体温下降、疼痛减轻者保守疗法可能治愈。延迟就诊或延误诊断的病例如全身及局部症状严重者穿刺有脓需手术流。手术治疗包括切流与钻孔或窗减压。切髓腔可置两管,一个用于向滴入抗生素溶液冲洗,另一个用于流。积脓较少的伤,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后可以缝,半数可得到伤一期愈。   

(二)预后   

急性源性骨髓炎在无抗生素的情况下,死亡率很高。在有抗生素后死亡率下降为2%~3%,但治疗效果仍然并不理想,疗程长,常月计算,严重影响健康。对成人患者症状重,痛苦大。对1岁以下的婴儿的骨髓炎,由于全身症状不明显,因此不能早期诊断,一旦发现,骺已遭严重破坏,起肢体发育障碍,造成终身残废,若能及早诊断,及时进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和全身治疗,可获得痊愈。Cunha指出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急性源性骨髓炎的治愈率达到92%。

预防护理

预防

多为感染起,应积极预防,治疗血症,积极防治皮肤,黏膜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等。

护理

注意孩子平时的饮食,注意日常生活习惯,听取医生的指导。

1.急性骨髓炎初起时伴有高热、寒战厌食烦躁症状。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是局部症状,应危重病人护理,高热时应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等。

2.术后给予易消化、富养的食物。因制动卧床活动少,易便秘,多给予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防止便秘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