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病(chronic myelogenors leukemia,CML)是病中最先被认识的一种细胞疾病,其临床表现及检查有其特殊性。慢性病在小儿时期较少,约占儿童病的3%~5%,其中要为慢性粒细胞病。 本病以白细胞升高和肿大为要特征,急变后呈急性病表现。CML在婴儿时期其临床及生物特性与成人CML有显著差,因此可分为成人型和幼年型两种类型。CML发......
目录

概述

1845年以脾大贫血和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CML被临床医师所认识鶒。直到1960年Ph染色体发现以后对CML的认识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51年Dameshek首次提出慢性粒细胞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增多症和特发性样化生(agnogenic myeloid metaplasiaAMM)都与骨髓增殖综征有尽管每个疾病都有独特的临床实验室和生物特征,但共同的特征是累及全细胞罐网的多克隆性增殖,表明疾病发生在多能造干细胞CML占所有病的15%~20%在儿童CML可以表现为两种类型:成人型CML(ACML)和JMML,JMML只限于儿童,有独特健康搜索的临床、实验室和细胞遗传特征。

病因

病因

大多数患者鶒的病因罐网不明,电离辐射是ACML惟一明确的危险因素。据报道日本核爆炸幸存者中,ACML的发病率增加了7倍,而且在这个群体中年轻人的发病率最高,特是5岁以下的儿童。

CML是累及造干细胞系的恶性肿前认为CML要因为细胞的凋亡受抑而致病

慢性病在小儿时期较少,占儿童病的3%~5%,其中要为慢性粒细胞病小儿的慢性粒细胞病临床表现与成人慢性粒细胞病有显著差,故一般将小儿的慢性粒细胞性病分为幼年型和成人型。以往文献中亦有分为婴儿型、家族型、幼儿型、成人型四型者,其中家族型与婴儿型的表现相似,只是常在近亲中发病健康搜索。1974年Smith等把儿童慢性粒细胞性病分为3种类型:①成人型;②家族型;③幼年型。

病机制:

CML具有特征性的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chromosome,ph)t(9;22)(q34.1;q11.21)使9号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c-abl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融成bcr-abl嵌基因是恶性克隆的基因标志。在CML患者的粒系、红系、巨核系以及淋巴系均带有此标志,表明病变发生在造干细胞水平。该嵌基因转录-8.5Kb的mRNA,编码-融蛋白-P210 bcr/abl,该融蛋白通过抑制病细胞的凋亡延迟而在CML发病中起重要健康搜索的作用。由于是多能造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故粒系、红系、巨核系等多系受累,急变期可转变为淋巴细胞病。

约85%以上的CML患儿存在Ph1染色体即t(9;22)。对Ph1染色体阴性者,用分子生物技术又可分为有bcr重组(Ph-bcr+CML)和无bcr重组(Ph-ber-CML)两亚型前者临床症状与Ph1染色体阳性者类似,后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克隆特征 (25%):

CML是一个起源于骨髓单株多能干细胞的获得性疾病,由于多能干细胞有向多个细胞系发育的潜能,CML急变时具不均一性,如急淋变、急粒变、急单变。

细胞动力(30%):

CML慢性期外周粒细胞数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正常粒细胞数,这些细胞可自由环于骨髓、外周脾脏间;CML细胞的半衰期比正常人粒细胞长5~10倍,这些细胞上为未完全成熟的粒细胞,同时上完全成熟的粒细胞半衰期也比正常人长2~4倍。CML细胞的增殖速度比正常人慢,因此细胞寿命延长是CML外周中粒细胞明显增高的要原因,而不是它的增殖速度。CML慢性期时系定向干细胞明显增多,因此在干细胞培养中粒-单细胞集落成单位(GM-CFU)数明显增多,可高于正常人10~20倍。

细胞生长特性 (20%):

CML从单个病变细胞增殖,直至骨髓、外周脾脏中堆积大量的CML细胞,多种机制参与了这一过程。

疾病转化基础(10%):

CML起病时多能造干细胞发生c-abl基因重排,成肿前期细胞克隆,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克隆、出现细胞遗传变化,即成Ph1染色体使ber/abl融,融基因下调氨酸激酶活力,使细胞凋亡紊乱。这些细胞中基因的不稳定性增加和DNA复制过程中的自发性错误使病变细胞向更异常的向发展,直至出现另一个新的细胞遗传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失去正常系,异常克隆抑制正常克隆生长,异常的未成熟克隆呈优势。

症状体征

(一)早期症状: 有易疲倦,乏力,纳差,多汗和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因肿大压迫而产生上部不适,食后腹胀

(二)肿大: 就诊时约90%患者有肿大,肿大程度常显著,可在左肋缘下数厘米至平脐,质坚无压痛,少数患者可因发生梗死而出现显著腹痛局部压痛和摩擦音。破裂罕见。肝脏亦常肿大,但程度较轻。淋巴结肿大较少见,但可作为早期急变的首发表现。

(三)发热贫血和出:由于高代谢可出现低热消瘦和出汗。疾病早期甚少有感染。明显的贫血及出多在疾病急变期才出现。

(四)眼底变化: 当白细胞明显增高时可见静扩张,充盈迂。病程中可有网膜及视神经乳头水肿、眼底出伴渗出物及结等。

(五)其他: 胸骨压痛较常见,多在胸骨体部。女性闭经较多见,晚期过低可有阴道。皮肤出现浸润性肿块,称为粒细胞肉瘤。当白细胞超过10万/mm3时可发生白细胞淤滞,有高粘稠综征,表现为耳鸣头昏、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出或呼吸窘迫综征。嗜碱粒细胞明显增多也可发生高组胺血症

并发症

常并发反复感染,其次为倾向、贫血消瘦外浸润,淋巴结增大,脾脏肿大可呈巨腹痛骨痛。进入加速期常有发热,虚弱,进性体重下降,逐渐出现出贫血。对原来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有很明显的实验室检查特征。急性变预后极差,往往在数月死亡。

可并发黄湿疹皮炎,还可并发多发性牛奶咖啡色小皮疹(常见于神经纤维)等。

可伴有其他外浸润灶,造成管阻塞并出现相应的临床情况,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呼吸窘迫综征、视力障碍等。可出现病危象。

相关检查

1.外周

(1)慢性期:轻度贫血,粒细胞数明显增高伴左移,计数在(8.0~80)×109/L,平均为25×109/L,大于50×109/L的病例较成人多见,涂分类各期细胞均可见,但未完全成熟粒细胞小于15%,嗜酸及嗜碱粒细胞绝对值增高,并可见嗜酸嗜碱双染细胞。数常增高,接近500×109/L。

(2)加速期:粒细胞数下降,但原始及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数下降。此期病人50%发展为急性病,另约45%逐渐发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征样状态。

(3)急变期:色素进一步下降,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进一步增高与急性病相似。

(4)幼年型:多有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加,白细胞计数(15~100)×109/L,减少,白细胞分类以中性晚幼、分核粒细胞为,嗜碱性粒细胞不增多。

2.骨髓象(the bone marrow characteristics)

(1)慢性期:骨髓高度增生,以粒系为,见各阶段细胞,以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为,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小于5%。易见嗜碱和嗜酸细胞。骨髓纤维化不明显。偶见类似高雪细胞和海蓝细胞的有脂质沉积的组织细胞。组织染色示白细胞碱性磷酸酶(AKP)活力明显减低。

(2)加速期和急变期:骨髓中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大于30%是急变的要依据,加速期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在5%~30%。60%~70%病人向系急变,但此时过氧化物酶(POX)通常阴性,用单抗作表面抗原检测可发现幼稚细胞中也包含有少量巨核系、红系和单核系细胞。30%病人向淋巴系急变,大部分为前B细胞型,极少数为T细胞型。小部分病例有双克隆或多克隆表型,如粒-淋双表型(或双克隆)。

(3)幼年型:骨髓象没有特殊的异常,可见中性成熟粒细胞显著增生,红系、巨核系减少。

3.细胞遗传

大部分病人Ph1染色体阳性,同时可检测到bcr/abl融基因(P210)。急变期常有新的染色体变化,如Ph1复制,8-三体,19-三体,17q异构等。

4.其他

Ph染色体阴性,胎儿血红蛋白增高(40%~60%,少数<9%),血红蛋白A2减少。 常规做胸部X线检查、B超检查,必要时做CT等检查。

5.X线平

胸部X线平可发现是否同时伴有纵隔增宽淋巴结增大。X线平可有虫蚀样病变或骺部病线。

6.部B型超声或CT

可发现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脏、肝脏的浸润性病变及淋巴结肿大。有浸润时扫描有异常浓集灶。

诊断鉴别

诊断

据临床特点加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白细胞碱性磷酸酶降低等可确诊CML。

成人型约85%以上的患儿存在Ph1染色体,周围要为白细胞增多,80%在100×109/L以上。色素在80g/L左右。增多。分类可见粒系增多,包括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原始粒细胞增多不明显,以中、晚幼和成熟粒细胞为。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减低。HbF不增高。清免疫球蛋白不增高。骨髓增生活跃,以粒系增生为,原始粒细胞<10%,多为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细胞。粒:红为10~50:1。部分患者可见骨髓纤维化。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以成熟巨核细胞为清和尿溶菌酶不增高,但VitB12和VitB12运载蛋白增高。骨髓培养集落与丛落皆增多。

幼年型染色体检查多为正常,周围象白细胞增高,减低和中度贫血。白细胞中度增高,多在100×109/L以下。未成熟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可出现在周围中,并有单核细胞增多。白细胞碱性磷酸酶降低,偶正常。清和尿中溶菌酶增高。HbF增高。骨髓粒:红为3~5:1。粒系和单核系增生旺盛,可见红系增生异常。原始粒细胞在20%以下。巨核细胞减少。体外骨髓细胞培养以单核细胞为

诊断

1.骨髓纤维化: 本病外周出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和碎骨髓穿刺常“干抽”,骨髓象增生低下,活检为纤维组织增生可与慢粒区

2.病反应: 常有原发病。末梢白细胞数可显著增高,并可见到5%以上的幼稚细胞,易与慢粒混淆。但病反应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加,且无染色体异常

3.症(osteopetrosis): 成人型慢粒应与症(osteopetrosis)鉴,后者又称大理石病,以全身性硬化、进贫血肿大、容易骨折为特点。往往可查询到家族史。X线检查发现全身骼普遍致密硬化是确诊的据。

4.原发性增多症: 临床上以出,白细胞<50×109/L,显著增高,可见异型骨髓巨核系增生为,ph1染色体阴性。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患者皮肤粘膜呈暗红色、唇紫暗、红细胞增高显著,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增强,ph1染色体一般均阴性,粒系无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6.慢性淋巴细胞病: 多见于老年人,肿大程度不如慢粒,白细胞通常在100×109/L,象及骨髓分类以成熟淋巴细胞为,偶有原淋、幼淋细胞。

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象白细胞计数增高,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多,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出现抗EBV抗体。

疾病治疗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肿科 肿科 肿液科 中医 中医液科

治疗式:骨髓移植 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1-3年

治愈率:骨髓移植治愈率约为75%

常用药品:硫唑嘌呤 乌苯美司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0——100000元)

(一)治疗

前异基因骨髓移植是CML获得长期无病生存的惟一治疗手段。选择慢性期患者,预处理后,再接受HLA相同胞的骨髓移植,临床部分病例长期无病存活。

慢性期药物治疗的的是缓解症状、体征和水平的异常表现。对急变期的病例,治疗的是将其逆转至慢性期。

1.非特异性处理

高尿酸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病危象,高血症需紧急对症处理(同急性病),有膜浸润时病处理。如有可能发生破裂或功能亢进伴明显减少者可考虑切

2.慢性期治疗

(1)单药化疗:标准药物为白消安(马利兰)或羟基脲,可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体征和变化,但不会使急变期延迟。

羟基脲,推荐量为10~20mg/(kg·d),据临床情况作调整,它与白消安(马利兰)疗效相仿,它的作用时间较短,需小量维持。因此相对安全,全身性的毒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白消安(马利兰)是一种烷化,为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常用量为0.06~0.1mg/(kg·d),用药10~14天后细胞始明显下跌、缩小晚于象变化,约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白消安(马利兰)特点为作用反应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长,因此在白细胞计数跌至(30~40)×109/L时药物量应减半,至20×109/L时应停药。停药后2~3周白细胞计数仍可继续下跌。除骨髓抑制外,白消安(马利兰)尚有纤维化、色素沉着、消瘦压等不良反应。

二溴醇,为马利兰无效时的二线药物,每日0.25~0.5g,分次服用,维持量0.25g/日~0.25g/每周,1,2:5,6-二去水卫矛醇每日5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推,用7天间歇7天为1疗程,视病情重复疗程,直到白细胞降至10×109/L左右。

嘧啶苯芥适用于马利兰复发或无效病例,每日5~10mg,分次服,5天一疗程,间歇7天,2~4疗程后改用维持量,每天5mg,每月连服5天。

红,用药20-40天白细胞下降,副作用:腹泻恶心关节痛、浮肿等 。

干扰素α:其作用机理未明确。70%病人对干扰素治疗有效,达到水平缓解。15%病人可达到细胞遗传水平缓解。前临床多采用肉注射或皮下注射,量为IFN-α-2b,2×106U/m2~5×106U/m2,也有用2×107U/m2。

(2)联化疗:

干扰素α与羟基脲用时推荐用法如下:先用羟基脲,在白细胞数降至(10~20)×109/L时减停,同时加用干扰素α,干扰素α从小始,3~7天后增加量,在2周达全量。干扰素α最好在睡前应用,并同时加用退热,以避免发热反应。其他的不良反应尚有疲劳、抑郁、失眠等。当白细胞降至2×109/L或低于50×109/L时减量。α-干扰素应长期应用直至加速期或急变期或细胞遗传水平缓解3年以上。

马利兰用6-巯嘌呤(6-MP),马利兰联6-硫鸟嘌呤(6-TG),羟基脲(Hu)联6-MP或6-TG等。可以较快地奏效,但生存期无显著延长,

3.急变后治疗

对加速期和急变期应急性病给予强烈化疗。化疗同时支持疗法。

4.加速期治疗

多选用羟基脲、6-TG及联化疗,参照慢性期用法。

(二)预后

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可使CML的中位生存期达5~5.5年,35%~40%的病人可生存7~8年。急变后生存期很短,以月计算。影响慢性期长短的不利因素包括左肋下大于15cm,右肋下大于6cm,低于150×109/L或大于500×109/L,外周幼稚细胞大于1%或未完全成熟(核左移)细胞大于20%。1年龄小于2岁者生存期长,特是小于1岁者生存期明显长。 CML急变后预后不良,对治疗常耐药,急变后平均生存期为3个月,急淋变生存期稍长。

1. 完全缓解:白细胞计数<10×109/L;分类正常,无幼稚粒细胞(原始、早、中、晚幼粒细胞)。计数正常不超过450×109/L。

2. 部分缓解:白细胞计数降至治疗前50%以上,至少 < 20*109/L。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仍存在幼稚细胞及脾大

3. 无效: 临床及实验检查未达到上二项标准或恶化。

预防护理

预防

1.避免接触有害因素 避免接触有害化物质、电离辐射等病的因素,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以苯为化工原料生产的工人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加强预防措施。避免环境污染,尤其是室环境污染;婴幼儿及孕妇对放射线较敏感,易受伤害,妇女在怀孕期间要避免接触过多的放射线,否则胎儿病发病率较高。

2.大力展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注意理用药,慎用细胞毒药物等,必须有医生指导,切勿长期使用或滥用。

3.做好优生工作,防止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三体、范可尼贫血等。

4.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持情舒畅,劳逸结,增强机体抵抗力。

护理

1.保持良好情绪,注意作息规律。

2.避免吃生冷凉菜,不吃剩饭菜,水果不可多吃,不要吃过硬的食物,以免划伤食起消化道的损伤出

3.要避免用力,大便保持通畅,如果大便干结,要用点塞润肠药物等。

饮食保健

多进食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摄人大量维生素C,还能增强机体的局部基质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控制和治疗癌症的的。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油菜、雪里蕻、西红、小白菜、韭菜荠菜山楂桔、鲜枣、猕猴沙棘柠檬等。 维生素A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调动机体抗癌的积极性、抵抗致病物侵人机体。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有胡萝卜南瓜苜蓿柿子椒以及菠菜等。

多摄入含质丰富的食物如动豌豆黑豆绿色蔬菜、大枣、红糖、黑木耳、芝麻蛋黄等。 少食多餐,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体积小、热量高、养丰富的食品,如糕点、巧克力、面包、猕猴、鲜蔬汁等。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病人要多摄入碱性食物,以减轻消化道的不适, 如有食纳不佳、消化不良时,可供给半流质或软饭,如二米粥、蛋羹、酸奶、豆腐、小笼包子等,同时可山楂、萝卜等消导性食物。 需给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体热量及各种养物质的消耗。尤其是进化疗期间患者常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应注意菜肴的色、香、味、型,以起患者的食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李树胶

下一篇 李树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