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槭糖尿病

糖尿病即枫糖尿症(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MSU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分支酮酸羟酶的先天性缺陷,致使分支氨基酸分解代谢受阻,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α-酮-β-甲基戊酸,带有枫糖浆的香甜气味故而得。 医保疾病:是患病比例:0.05%-0.08%易感人群:儿童传染式:无传染性并发症:共济失调就诊科室:儿科 儿科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
目录

基本介绍

医保疾病:是

患病比例:0.05%-0.08%

易感人群:儿童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共济失调

就诊科室:儿科 儿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器官移植

治疗周期:1-6个月

治愈率:30-40%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支酮酸羟酶缺陷致使分支氨基酸分解代谢受阻。

(二)发病机

支链氨基酸在氨基转移后所成的α-支链酮酸(KIC,KMV,KIV)必须由线粒体中的支链α-酮酸氢酶进一步催化羧,该酶是一个复酶系统(BCKAD complex),由羧酶(E1,包括E1α,E1β两个亚单位),二氢硫辛酰胺酰基转移酶(dihydrolipoyltransacetylase,E2)和二氢硫辛酰胺酰基氢酶(dihydrolipoyldehydrogenase,E3)等4部分组成,它们的编码基因分位于19q13.1-q13.2,6p21-p22,1p2l-31和7q3l;其中E3还是人体丙酮酸氢酶和α-酮戊二酸氢酶的组成部分,这一酶系统还需焦磷酸硫胺作为辅酶参与作用,任一上列基因的突变均会导致这一酶复体的缺陷,造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槭糖尿症。

分支酮酸羟酶缺陷致使其相应酮酸不能进氧化羧,滞留体,并随尿排出,产生特殊气味,支链氨基酸代谢障碍使患儿神经系统中支链氨基酸增高;谷氨酸谷氨酰胺和γ-氨基丁酸等明显下降;质脂类如苷脂,蛋白脂质和硫酸苷脂等不足,据认为,分支氨基酸及酮酸衍生物在体蓄积对有毒性作用,如抑制鞘生成,干扰蛋白成,抑制神经递质功能和酶的活性等,使发育中的组织受到严重损伤,除典型遗传缺陷外尚有3种变异型,造成的患儿白质发生海绵状变化和成障碍,以大脑半球,胼胝体,齿状核周围和锥体束等处最为显著;由于急性代谢紊乱导致死亡的患儿大都有水肿发生。

预防

避免近亲婚配,酶活性的测定可用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典型病例不能将14C标记的亮氨酸变为14CO2,酶活性为正常的0~2%,间歇型为8%~16%,轻型介于两者之间,B1有效型为正常的25%以上,杂合子的酶活性为正常的50%,用培养的羊水细胞测定酶活性可做出产前诊断,必要时终止妊娠

并发症

多数患儿于生后数月死于反复发作的代谢紊乱或神经功能障碍,少数存活者亦都有智能落后,痉挛性瘫痪,皮质盲等神经系统伤残。有的治疗后可并发发生痉挛性瘫痪惊厥昏迷,可伴有糖,酸中毒,智能落后,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发育迟滞,为改变等。

症状

本症分为5型

1.典型槭糖尿

本型是最常见最严重的一型,其支链α-酮酸氢酶活力低于正常儿的2%,生后第4~7天逐渐呈现嗜睡,不宁,哺乳困难,体重下降等症状张力减低和增高交替出现,常见去大脑样痉挛性瘫痪惊厥昏迷等,病情进展迅速,患儿尿液有枫糖浆味;部分患儿可伴有糖,酮,酸中毒饱满等,多数患儿于生后数月死于反复发作的代谢紊乱或神经功能障碍,少数存活者亦都有智能落后,痉挛性瘫痪,皮质盲等神经系统伤残。

2.轻(或中间)型

酶活力约为正常人的3%~30%,中支链氨基酸和支链酮酸仅轻度增高;尿液有过量支链酮酸排出,少数可有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情况发生;本型与硫胺有效型不易鉴,临床可应用治疗试验协助诊断。

3.间歇型

酶活力约为正常人的5%~20%,患儿平素无症状,体格和智能发育正常,通常在婴儿晚期或儿童期发病,亦有迟至成人期发病者,大多由于感染,手术,摄入高蛋白饮食等因素诱发,发作时出现嗜睡,共济失调为改变,步态不稳,重症可有惊厥昏迷,甚至死亡,尿液呈现枫糖浆味,患儿在发作间期,尿生化检查正常,少数有智能低下。

4.硫胺有效型

酶活力约为正常人的30%~40%,其临床表现与中间型患儿类似,使用硫胺(维生素B1)治疗可使患儿临床症状好转,血尿生化改变恢复正常,量一般100~500mg/d,同时限制每天蛋白质摄入量。

5.二氢硫辛酰胺酰基氢酶(E3)缺乏型

罕见,临床表现类似中间型,但由于E3亚单位的缺陷,患儿除支链α-酮酸氢酶活力低下外,其丙酮酸氢酶和α-酮戊二酸氢酶功能亦受损,故伴有严重乳酸酸中毒,一般在出生数月发病,逐渐出现进性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张力减低,运动障碍,发育迟滞等,尿液中大量排出乳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α-羟基异戊酸和α-羟基酮戊二酸等;由于丙酮酸的大量累积,中丙氨酸浓度亦增高。

疾病检查

1.新生儿期筛查

大多应用Guthrie细菌生长抑制法筛查本病,当中亮氨酸浓度>4mg/dl(305µmol/L)时,应进一步检测尿中支链酮酸排出量。

2.生化检测

对临床拟诊患儿应进电解质和分析,如有代谢性酸中毒和阴离子间隙增宽,应进和尿液的氨基酸和有机酸分析,部分患儿在急性期可有糖。

3.氨基酸和有机酸分析

应用GC-MS对患儿的,尿或液中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定量检测可确诊:

(1)中支链氨基酸和支链有机酸水平增高。

(2)在急性期,中α-酮异戊酸浓度增高,尿液中α-羟异戊酸增高。

(3)中可检出本病特有的L-异亮氨酸(L-alloisoleucine)。

4.酶检测

可检测培养的成纤维细胞,淋巴母细胞支链酮酸氢酶复体的活力。

5.DNA分析

对已知突变类型的家成员,可用PCR扩增DNA后用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检测。

智力检查水平降低,电图检查可见异常CT检查可发现急性代谢紊乱所致水肿等。

诊断鉴别

诊断

当临床症状提示本病时,需做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尿中分支酮酸的过筛检查可用三氯化试验(绿灰色为阳性)和二硝基苯肼试验(黄色沉淀为阳性),检查和 尿中分支氨基酸增多,可用纸层析或柱层析法测定,酮酸可用薄层层析法或相色谱法测定,酶活性的测定可用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典型病例不能将14C标 记的亮氨酸变为14CO2,酶活性为正常的0~2%,间歇型为8%~16%,轻型介于两者之间,B1有效型为正常的25%以上,杂合子的酶活性为正常的 50%,用培养的羊水细胞测定酶活性可做出产前诊断。

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注意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鉴,患儿尿及汗液有枫糖样气味和实验室检查有助鉴

治疗预后

(一)治疗

1.饮食治疗

应尽早始,终身坚持。若在严重神经系统症候出现前(生后1周以始,可望达到正常发育。食物中支链氨基酸的摄入量必须限制,以使中支链氨基酸浓度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为准。由于高亮氨酸血症神经系统的损伤最大,且自然食物中的3种支链氨基酸含量以亮氨酸为最高,因此,一般推荐每天摄入含亮氨酸300~600mg的蛋白质,通常仅给予推荐量的1/2~2/3,应每周进氨基酸分析、进调整。如亮、异亮氨酸摄入量限制过度,则会产生皮肤损害,如周乳头状红疹或类似肠原性肢端皮炎和尿布皮炎表现的皮肤损伤等。

2.急性代谢危象的治疗

MSUD急性代谢失调导致中支链氨基酸及其酮酸大量累积、重度酮症、酸中毒神经系统功能迅速衰退,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以挽救患儿生命。

3、治疗原则是

迅速减少体累积的毒性代谢产物;提供足够的养物质;促进机体的成代谢,抑制分解代谢。可采用的措施:

(1)全静养:可用去除支链氨基酸的标准全静养液。

(2)胰岛素:用胰岛素0.3~0.4U/kg和葡萄糖26g/kg,治疗需持续数天,以使支链氨基酸及其酮酸保持在低水平。

(3)基因重组生长激素(r-hGH):皮下注射,可减少组织蛋白分解。

(4)对维生素B1(硫胺素)有效型可给予维生素B1 10~1000mg/d。

(5)定期做腹膜液透析。

4.移植

典型MSUD患儿一确诊即可考虑移植,术后很快见效,生化代谢恢复正常。

(二)预后

控制分支氨基酸摄入的饮食疗法已被成功地用于终止典型槭糖尿病病人疾病的发展,但是始治疗前已造成的不同程度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能持续。

护理

本病为遗传病,故有家族史的要加强产前诊断,减少疾病患儿出生的几率。

饮食保健

新生儿晚期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要是调整患儿摄入蛋白质的质和量。

1、母乳喂养:母乳中蛋白比例适宜(母乳中乳清蛋白和蛋白的比例为60:40)。

2、调整配奶:在没有母乳情况下,足月儿用配奶喂养时蛋白质摄入量应低于48/kg,选用以乳清蛋白为接近母乳的配奶粉。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应采用早产儿配奶喂养。

3、碱性液治疗:如病儿症状较重DH<7.2时宜用碱性液输液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柳叶亚菊蒿

下一篇 柳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