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先天性副肌强直症

先天性副强直症(myotonicmyopathies)系指受累肉在收缩后不易放松,连续收缩后减轻或消失,冷能使症状加重为特征的一组肉疾病。包括强直性养不良症、先天性强直和副强直症等。先天性强直亦称Thomsen氏病。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普遍性肉强直和肥大,冷环境中症状加重,温暖和重复活动后可以减轻症状先天性副强直症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前......
目录

疾病概述

先天性副强直症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前已明确是的钠通道病健康搜索。其致病基因位于17q23.1~25.3的SCN4A(编码钠通道的α亚单位)基因突变要影响钠通道失活。

多数强直性肌病均为一种遗传性疾病。强直性养不良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强直亦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副强直症为常染色体突变所起。典型病理改变为细胞核移,呈链状排列,细胞大小不一,呈镶嵌分布,纤维往往向一侧退缩浆块,细胞坏死和再生不明显。

强直性肌病(myotonicmyopathies)系指受累肉在收缩后不易放松,连续收缩后减轻或消失,冷能使症状加重为特征的一组肉疾病。包括强直性养不良症、先天性强直和副强直症等。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副强直症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前已明确是的钠通道病,其致病基因位于17q23.1~25.3的SCN4A(编码钠通道的α亚单位),基因突变要影响钠通道失活。

(二)发病机

本病的膜钠通道功能失调,在于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肢体接触的温,水温低于体温稍多,遇冷期间其膜静息膜电位降低,由于钠离子通道放使膜去极化,细胞的钠离子增加,干扰了肉收缩后质网钙离子的摄取,因而发生强直,本病离子通道异常的原因,在于构成离子通道的大分子蛋白质,随温度变化其空间构型发生改变。

活检可见纤维大小不等,有空组织染色可见Ⅱ型纤维肥大,有时不能分辨纤维的类型。

临床表现

1.多数患者幼年起病。

2.突出症状

特点是在冷程度尚不足以影响正常人活动的情况下,发生全身肉强直和无力冷环境中肉连续收缩后症状加重,反常性强直尤为明显,面部,两手肌肉受累明显,因此,患者在受冷后睁眼困难,在温暖环境中,肉用力收缩后无放松困难的现象,仅在叩击后出现,进食冷食物后可诱发咽喉肉强直。

3.要体征

患者可有发作性软瘫,冷及运动后易诱发,无力发作前可先出现强直加重,称为副强直性周期性麻痹无力的分布要在近端肉,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天,强直和无力在活动后加重,这一特点与先天性强直症相反,这也是Eulenburg称为副强直的原因,在一些家系中可仅有无力,而无强直,这种无力类似于原发性周期性瘫痪,可以服钾诱发,体格检查:可见肥大现象。

4.电图检查在非麻痹期为强直放电,麻痹期多见电静息现象。

检查

1.酶检查,有助于鉴诊断。

2.清电解质检查,有助于鉴诊断。

3.冷水诱发试验 将手和前浸入11~13℃冷水数分钟到40min,如能诱发强直及无力,有助于诊断。

4.电图检查,有助于鉴诊断。

5.肉活检,有助于鉴诊断。

诊断

先天性副强直症可据冷刺激后出现强直及无力的特征做出诊断,诊断有困难时,可作冷水诱发试验帮助诊断,也可取水或块置于患者的一侧肢体上,数分钟后,若见强直症状出现,即将强直肢体置于温水或热水袋上,数分钟后,强直症状即消失者,副强直诊断可成立。

鉴别诊断

1.先天性强直

本病肥大明显,强直程度较重,用力后不能立即放松,但反复用力后此现象可逐渐消失,副强直在反复活动后强直反而加重或伴无力先天性强直很少与周期性瘫痪症状并存在,在电图检查时更易强直电位,采用冷诱发试验时,于收或拇短展记录电活动,如系先天性强直症,稍挪动电极即可强直电位发放,持续时间较室温下长,连续收缩4~5次后,结果均相同,而副强直在用力挪动电极或强叩击也不能强直电位发放,连续收缩后,运动单位电位幅度明显减低,持续收缩的电活动迅速消失呈电静息,并出现强直。

2.萎缩性强直症

本病发病年龄较晚,有萎缩,分泌及养障碍等可资鉴

3.周期性瘫痪

因先天性副强直常并发作性软瘫,故必须与之区,可作钾负荷试验,服钾后诱发无力钾上升者为高钾性周期性麻痹,若与服钾无则为副强直症,若服钾后出现无力钾正常者,为钾正常周期性瘫痪,如用葡萄胰岛素试验可诱发无力者,为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由冷诱发强直和无力者为副强直。

并发症

儿童在冷水中游泳可能出现危险;进食冷食物后可诱发咽喉肉强直,导致困难和窒息等。

疾病治疗

本病患者多数在成年后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和好转,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注意防保暖,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儿童在冷水中游泳可能出现的危险;剧烈活动后先做放松运动,再休息,对强直和无力有预防作用。 先天性副强直症中医治疗法 暂无相信息 先天性副强直症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同先天性强直。对局麻药律失常药反应较好,这类药物要对钠通道起抑制作用;

(2)首选药物为美西律(慢律 mexiletine),要作用于电压依赖的钠离子通道,可减少通道的活动率,因而可以缓解肌强直症状,但在用药中需注意其副作用,用法用量:100~300mg,3次/d;

(3)其他药物

苯妥英钠普鲁卡因胺可改善强直症状,但对冷诱发的强直疗效尚不满意。乙酰唑胺可用于维持治疗。具体用法用量:普鲁卡因胺(普鲁卡因酰胺)250~500mg,1次/d;苯妥英100mg,3次/d,对某些病例有效。还可选用奎尼丁硫酸盐0.3~0.6g,律失常药妥卡尼1200mg/d有效,因可粒细胞缺乏症而不推荐。

专家提示

先天性副强直症。此病也可以出现类似于强直性养不良时的一旦握拳就难以松症状。但此病不出现力下降及肉萎缩。此病属于良性疾病,有时反而会发现肉肥大。

1、多发性炎、

多发性炎和炎多发于40~50岁。炎的发病较为缓慢,在2周~3个月逐渐恶化。其症状为手足的近肉,即肩部、上肢、部、大腿处的肉受累,出现无力肉痛。

在2~3周急速恶化时,患者会因无力而就诊,而老年人在3个月缓慢出现无力时,常被当做是老化现象而被忽视。

除了出现四肢近无力以外,还可以出现由咽喉肉障碍而障碍,严重时可以出现呼吸障碍。不管有无肉的炎症,都不发热炎时,除了可以出现由多发性炎而起的无力以外,还可以表现出皮肤的症状

是出现手和手指甲侧的皮疹,面部和颈部、胸部出现红色皮疹。这些皮疹干后,从皮肤上落。此外,肘部和膝部也可以出现皮疹。皮疹的发生有一定的特征性。除了无力皮炎症状以外,患者还可以出现关节疼痛和遇冷时手掌变白的雷诺现象。

2、周期性四肢麻痹低钾血症性疾

周期性四肢麻痹的患者可以在数小时出现四肢近肉,即颈部、肩部、上肢、部、大腿等处无力。此时肉松弛,张力消失。其包括遗传性发病的类型和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巴泽多病、Basedow病)等其他疾病的类型。

此外,还包括发病时钾下降的低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及发病时钾升高的高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

低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的患者多为男性,特是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男性。力消失从下肢的近肉可以出现,不久就起手、颈部力消失。不侵及眼球运动的肉和呼吸。严重时可以累及,出现生命危险。

诱发四肢麻痹发作的原因要为摄入碳水化物过多、遇冷、疲劳钾下降的原因包括过多服用中药中的甘草等情况。遗传性周期性四肢麻痹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第1染色体发生异常。其特征为钾明显降。高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多是遗传性因素所致。其诱因为剧烈运动后突然休息和遇冷等。

先天性副强直症多在白天发作,患者出现面强直。高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基因位于第17染色体。包含日本人在的东人中,伴有巴泽多病的低钾血症性周期性四肢麻痹非常多见。当发生周期性四肢麻痹时,首先必须测定搏。如果存在巴泽多病的话,多数患者的搏可以增加到100次/分以上。其他症状还包括眼球凸出、双眼炯炯有、手指震颤等。

患者即使正常规律进食,仍会出现体重下降、好出汗。当将紧握的手松时,可以发现手掌中出汗。液中除了总固醇指标以外,甲状腺激素增加。通过这些症状、体征及检查,可以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3、重症无力

重症无力的初期症状为一到傍晚就出现身体发沉、易疲劳复视眼睑下垂。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反复运动时体力逐渐下降,在休息一段时间后,体力又会恢复。此病多见于20~30岁左右的女性,也可以见于40岁以后的男性。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除了出现眼部症状以外,还可以出现困难、出现音,甚至出现手足肌肉进力消失、等处肉萎缩等。不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无法吞食物。

4、线粒体肌病

线粒体位于细胞中,在细胞的新陈代谢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线粒体的先天性异常所起的疾病称为线粒体肌病,属于非常严重的肉疾病。线粒体肌病中包括许多类型。既有出生时就存在的致死性类型,也有只表现出极轻微的力下降的类型。仅常见到的种类就可以超过10种以上。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柳叶菜

下一篇 小儿慢性肺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