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disseminate 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严重阶段的并发症,其特点是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凝系统被激活,凝过程加速,微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凝集,导致广泛成,由于凝因子被消耗,发生广泛出。由于广泛成微栓,导致组织、缺氧影响重要脏器功能以至发生器质性变化。新......
目录

概述

新生儿由于易患严重疾病DIC的发生率较高临床要表现广泛皮肤黏膜及脏出压下降、休克及栓塞症状。DIC发生于许多疾病的病程中,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的小儿。DIC常是疾病晚期表现,一旦发生DIC,则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是治疗DIC重要措施。

许多疾病或病理状态均可起DIC,如感染性疾病、肿外伤溶血休克、缺氧、酸中毒等,诱发本综征的常见疾病,据北京上海、武汉及福建4组250例DIC的统计,感染性疾病占44.6%,急性病为13.8%,产科意外13.4%,病7.7%,手术和创伤7.4%,恶性肿6.9%,其他6.2%。

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血症、严重肺炎、重症新生儿冷损伤综征、胎盘早剥新生儿、急性溶血新生儿暴发性紫癜重症病毒感染、病、急性坏死性炎术后并发症、组织损伤、不可逆休克等均可起本病,常是疾病晚期表现。

病因

1.感染

感染多为先天性感染,病原菌要是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此外有部分为细菌。生后感染多为细菌感染。

2.缺氧酸中毒

窒息、胎粪吸入等都可发严重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酸中毒等。

3.新生儿硬肿症

因微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酸中毒毛细管损伤、液黏稠,常并感染。

4.溶血

由于红细胞破裂,促发源性凝黏附。

5.产科因素

羊水栓塞、重度妊娠压、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激活外源性凝系统,促发,且同时可伴随缺氧、酸中毒皮损伤,加重DIC的发生。

6.其他

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凝因子水平更低,易发生低体温、硬肿症及感染等,更易发生DIC。

发病机制

DIC是许多疾病并发的一种病理过程,DIC的发生、实质上是凝系统及纤溶系统发生病理性激活。

1)凝系统被激活致病因素如内毒素、抗原抗体复物等可使广泛皮细胞损伤及膜缺损,因子(PF3)及TXA2被释放,液与暴管壁组织接触,Ⅻ因子立即被激活并“瀑布”式系列反应液活性凝活酶,此即激活了液(凝)系统。致病因素如缺氧、酸中毒产科因素等使组织管壁损伤,释出组织活酶,一系列激活过程最后组织活性凝活酶此即激活了组织(外凝)系统。活性凝活酶的成,加速了酶的成,使纤维蛋白原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酶又能激活Ⅻ因子,使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凝块,完成。此外致病因素尚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激活凝系统,一是及(或)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凝物质加速凝过程;二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如严重肝脏疾患),不能清除液中过多的促凝物质,均可导致DIC的发生。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被激活在凝系统被激活过程中,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要有以下4种途径:

(1)成的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

(2)被激活的Ⅻ因子使管舒缓素原转变为管舒缓素,后者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3)某些脏器如子宫等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DIC时,这些器官常受累纤溶酶原激活物释入环,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

(4)缺氧、酸中毒、失创伤、手术等均能激活纤溶活动。

纤溶酶成后,作用于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使之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DP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加重了出

症状

1)出 因凝因子大量被消耗、减少及继发纤溶亢进,发生出。常见皮肤瘀点、瘀斑脐部渗穿刺点渗,严重者出现消化道、泌尿道等全身广泛出

2)休克 由于微环广泛成,通路受阻,发生环障碍,出现休克

3)栓塞 由于微环广泛成,受累脏器发生缺氧缺损伤,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4)溶血 因红细胞变受损发生微管病性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发热

1)病史 观察原发病的发展变化,观察倾向的变化。

2)DIC的要指标 监测D-二聚体、、凝时间、酶原时间、3P试验等项的动态变化。

3)原发疾病 存在易起DIC的有疾病

4)倾向 临床多发性倾向。

5)微环衰竭或休克 不易用原发疾病解释的微环衰竭或休克

6)多发性微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等脏器功能不全。

7)下降 <l00×109/L(10万/mm3),严重时少于50×109/L(5万/mm3),或呈进性减低(病时<50×109/L)。

8)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性减少或高于4g/L(病时<1g/L)。

9)3P试验 3P试验阳性或FDP 0.2g/L(病时0.6g/L)

10)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s或呈动态性变化;或白陶土部分凝活酶时间缩短或延长>10s。

1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70min或纤溶酶原减少

12)其他 Ⅷ∶C减少,VWF∶Ag增高,Ⅷ∶C/VW∶Ag降低。抗酶Ⅲ(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浆B-球蛋白(B-TG)或栓氧丙烷A2(TX A2)增高;纤维蛋白肽A(FPA)增高或纤维蛋白转换率增速;栓试验阳性。

1987年首届中华会全国栓与止术会议,对DIC的诊断标准(修正案)如下:

①存在易于起DIC的基础疾病。

②有下列2项以上临床表现:

A.多发性出性倾向。

B.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环衰竭或休克

C.多发性微管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等脏器功能不全。

D.抗凝治疗有效。

③实验室检查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

A.低于100×109/L(10万/mm3)或呈进性下降[病DIC低于50×109/L(5万/mm3)。

B.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进性下降,或高于4.0g/L(病DIC低于1.0g/L)。

C.3P试验阳性或FDP高于20mg/L(病DIC高于60mg/L)

D.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或APTT缩短或延长10s以上。

E.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

F.疑难,特殊应有下列1项以上实验异常:因子Ⅷ∶C降低,vwF∶Ag升高,Ⅷ∶C/vwF∶Ag比值降低;AT-Ⅲ含量及活性减低,浆B-TG或TXB2升高,纤维蛋白肽A(FPA)升高或纤维蛋白原转换率增速,栓试验阳性。

诊断

1)新生儿出血症 首先应与维生素K缺乏所致新生儿出血症,婴儿一般情况好,计数PT、PTT、纤维蛋白原正常,中FDP正常维生素K治疗很快显效

2)严重病 严重病时常有出、凝检查异常,因有多发性出黄疸意识障碍功能衰竭、纤维蛋白原下降,酶原时间延长,易与DIC混淆。应结临床分析,病无栓表现、3P试验阴性、FDP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肝素治疗无效果等。

3)栓性减少性紫癜 本病是在毛细管广泛成微栓:具有微管病性溶血减少性紫癜脏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似DIC。但本病具有特征性透明栓中无红、白细胞,不涉及消耗性凝,故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一般正常,有时亦可异常,病理活检可以确诊健康搜索。

4)其他 此外,友病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亦应排除原发性纤溶亢进极罕见,链激酶尿激酶治疗是典型实例。本病和DIC极难鉴,因为两者可由同一病因同时诱发,两者均有纤溶特点如出、FDP升高

两者区要是纤溶部位,DIC继发纤溶是对成生理性反应,典型部位局限于微环;原发纤溶是在大皮细胞释放致活因子。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常规

(1)检查:可见红细胞呈盔、三角、扭及红细胞碎。网织红细胞增多

(2)计数:约93%出现减少,呈进性下降少于100×109/L(10万/mm3),严重时少于50×109/L(5万/mm3),常较早出现。周围可见较多新生的、体积较大的≤30×109/L时,有的可能。

2凝检查

(1)凝时间(试管法):正常为7~12分,在DIC高凝期缩短(≤6分),但高凝期历时很短,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则明显延长。

(2)酶原时间(PT):DIC时90%可延长。新生儿PT正常值与日龄有,有人认为生后4天为12~20s(平均16s)。DIC诊断标准:日龄4天以者≥20s,日龄在5天以上者≥15s。

(3)白陶土部分凝活酶时间(KPTT):国正常新生儿脐测定结果基本与年长儿相仿(37~45s)。一般认为>45s可作为DIC诊断标准

(4)纤维蛋白原测定:新生儿正常值为1.17~2.25g/L(117~225mg/dl)年长儿为2~2.5g/L (200~250mg/dl),纤维蛋白原<160mg,有参考价值[用半定量测定法,小于1∶32相当于小于1.6 g/L (160mg/dl)],小于1.17g/L(117mg/dl)为诊断标准。DIC时纤维蛋白原极度低下则提示预后不良。

3纤溶检查

(1)酶时间(TT):新生儿正常值为19~44s(年长儿16.3s)FDP有抗酶作用,纤溶亢进时FDP增多,使TT延长比对照组超过3s便有诊断意义但要注意,纤维蛋白原极度减少时亦可起TT延长。

(2)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DIC时,因继发性纤溶亢进,FDP与纤维蛋白单体成的复物增多,本实验为阳性要注意的是约65%婴儿出生后24h纤溶活力增加,可有FDP,但24h以后如果3P试验仍阳性则有病理意义另外在DIC晚期,由于凝因子被消耗及FDP的抗酶作用,或因FDP已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3P试验可转为阴性。故3P试验阴性不能排除D1C。

(3)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是反映纤溶活力的一项指标,DIC时由于继发性纤溶亢进,纤溶酶活性增强故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正常新生儿生后3~7天生理性纤溶活力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为84min,后转为正常,为≥120minDIC时常<90min。本试验不十分敏感,一般不做此试验

此外,近年来也用几项新的实验指标,如抗酶Ⅱ(AT-Ⅱ)、Ⅶ及Ⅴ因子、B-栓球蛋白(B-TG)等。

上述各项实验室检查,可分为两类:

① DIC筛选试验:减少;PT延长;KPTT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

②有助于DIC确诊的试验:FDP增多;Ⅶ及Ⅴ因子减少,酶时间延长(不为蛋白纠正)

其它助检查:

据原发病因和病情选择B超、CT、X线等各种影像检查,以明确诊断和鉴诊断并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治疗

一、去除病因。只有去除和控制病因,DIC才可能治愈。

二、抗凝治疗。

(一)肝素要加速抗酶Ⅲ中和酶及中和被激活因子Ⅸ、Ⅹ、Ⅺ、Ⅻ等作用。

(二)聚集抑制:适用于病情较轻或诊断尚不十分肯定者,亦可和肝素应用。多用潘生丁400-600mg/d分4-6次静滴注。

(三)阿司匹林

三、纤溶抑制:应用于DIC晚期,如不能确定过程是否已中止,可同时并用小肝素。1)6氨基已酸。2)对羧基苄胺(止芳酸)。3)止环酸。

四、液及凝因子的补充:出严重或以继发纤溶为时,应适当补充。输;输纤维蛋白原,每输入1g,可使中浓度升高0.5g/L;输酶原复物;输悬液;注射维生素K140mg/d,以供维生素K依赖凝因子成。如DIC病因未去除,可与小量肝素并用。

五、其他治疗:积极抗感染、抗休克、纠正酸中毒及电介质紊乱,加强局部止等。

预防

是许多疾病的晚期表现,一旦发生DIC则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

(DIC)是由多种原因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和临床出征。在儿科涉及到各个系统疾病,最常见是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感染其次是休克、缺氧、溶血、细胞及组织损伤等均可起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是阻止DIC发生的预防的键。小儿如患重症肺炎血症、急性溶血、新生儿重度窒息等,应及早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免病情加重产生DIC。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