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生儿血症的特点。新生儿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体产生迁移病灶。仍是前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
目录

概述

新生儿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体产生迁移病灶。仍是前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血症(bacterimia)指细菌侵入人体环后迅速被清除,无毒血症,不发生任何症状

病因学

致病菌随着抗生素的应用不断发生变化,欧美国家40年代以A组溶血性链球菌占优势,50年代以金黄葡萄球菌为,60年代以大肠杆菌占优势,70年代以后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成为最多见的细菌,大肠杆菌次之,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菌也颇重要。

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成为美国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我国仍以大肠杆菌(多具有K1抗原)和金黄葡萄球菌最常见,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和L细菌(以Lister研究所定)感染常有报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不断增加,GBS虽有报道但不多。以上细菌在产前或产后发生感染,但以产后为,产后感染多从新生儿皮肤损伤、脐带污染、口腔、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侵入。

感染途径

新生儿发病原因比复杂。现代医认为,要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感染的途径有:

1.宫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血症等)时,细菌可胎盘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血症。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中。

3.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临床表现

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天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

新生儿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症状

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血症发生:

1.黄疸

有时可为血症惟一表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黄疸迅速加深、或黄疸退而复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

2.肿大

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

3.倾向

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紫癜针眼处流不止、呕血便血、严重时发生DIC。

4.休克

面色苍灰,皮肤纹,压下降,尿少或无尿

5.其他

呼吸窘迫、呼吸暂停、呕吐腹胀中毒麻痹

6.可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检查

1.周围白细胞计数

高低不一,也可正常,因此意义不大,但杆状核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之比≥0.2有参考价值。

2.培养

最好在用抗生素前作培养,皮肤消毒和操作必须严格无菌,以免培养出污染菌。如已用过青霉素或头孢霉素治疗可用高渗培养基作L型细菌培养。迁移性病灶的脓液培养如阳性,有很大诊断意义。

3.快速诊断

可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参见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

4.直接涂找细菌

如疑有宫感染,于出生后1小时外耳液体或液作涂找细菌,若阳性表示宫羊水被污染,但小婴儿不一定发病。

诊断

据病史中有高危因素(如母亲产前和产时有发热白细胞增高或产期胎膜早破等)、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象改变、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等可考虑本病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菌病原菌抗原的检出。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新生儿相鉴新生儿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患,要表现为硬膜下出、蛛网膜下出脑室周围一脑室实质出及混性出

并发症

新生儿血症最易并发化脓性膜炎,有时神经系统症状并不明显,但已并发此症。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早作液检查。其次易发生的并发症是肺炎脓肿,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其他迁移性病灶如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和肾盂肾炎也偶可发生。

治疗措施

1.抗生素

新生儿血症在未获得培养结果之前即要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通常联应用一种青霉素类和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作为初选药物。因为这二种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并能产生协同作用。在严重感染的病例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联应用。

(1)大肠杆菌血症

一般认为脂膜早破,产程延长,产时感染以及生后3d发病的以大肠杆菌感染为,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加用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为新生儿期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不仅对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新生儿感染常见病原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大肠杆菌各菌株的药敏差较大,应以药敏试验结临床选用抗生素。对上述抗生素耐药或临床疗效不佳,可改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各种革兰阴性和阳性需氧菌所致的血症疗效满意。尤其是对革兰阴性细菌,疗效更为突出,有效率达84%~97%。如头孢氨噻肟和头孢三嗪除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外,还能透过有炎症的屏障。

(2)金黄葡萄球菌血症

新生儿皮肤、粘膜有化脓性感染,以及医院出生且住院较长者常常以金葡菌感染为。治疗可选用青霉素,但金黄葡萄球菌大多数对青霉素耐药,故常用耐酸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或用万古霉素加上述耐酶青霉素

(3)链球菌血症

B组链球菌血症早期的临床表现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征相类似,不易区,治疗上用大青霉素20万~40万U/(kg·d)分2~3次静给药。

(4)厌氧菌血症

近年来出现新生儿厌氧菌感染在逐渐增多,常见于胎膜早破,手术后并发症。

(5)际感染所致血症

住院后有入侵式治疗(脐静插管、气管插管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病房拥挤等都易发生院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起的院感染血症应选用万古霉素量同上所述,疗程为7~10d。

革兰阳性细菌起的院感染血症选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量同上。但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很普遍,而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性较低,常被选用。由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共同的副作用是有毒作用和脏毒性作用。因此需监测清药物浓度。

2.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

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

少量多次输或输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疗法

新生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明显,生后对各种抗原的刺激反应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1)免疫球蛋白治疗

早产儿因免疫球蛋白水平低,生后极易发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而致严重感染,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成熟新生儿为高,足月儿虽无明显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但也可因母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缺乏某些特异性抗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抗体而不能控制这类感染。静用丙种球蛋白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异型抗体,因此可用于血症助治疗。国外资料推荐量:每次0.2~0.5g/kg每周1次共用4周。

(2)白细胞的输入

重症血症患儿,若中中性粒细胞数降低而骨髓储备白细胞又不能补充粒细胞的缺乏时,输入从正常成人液中分离出来的多核白细胞,可增强白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杀菌活性,从而降低病死率。

(3)交换输

重症血症患儿可通过换除去液中的细菌、毒素和酸性代谢产物;清除异常凝物质,纠正异常凝过程,供给大量新生儿所缺乏的抗体、补体以及吞噬细胞等,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交换输张用新鲜全,换量为160ml/kg,但要注意换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移植性抗宿反应等。换疗法适应于抗感生素治疗无效的重症新生儿血症

预防

新生儿血症的预防要重视孕期保健,实住院分娩,掌握科育儿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预防新生儿血症要注意,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在宫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无菌操作,对产房环境抢救设备复苏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对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预防性治疗;做新生儿护理工作应特注意保护好皮肤粘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应严格执消毒隔离制度,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保持口腔脐部皮肤黏膜的清洁,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 。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柳枝

下一篇 柳杉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