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叶槲蕨
形态特征
大型附生蕨类植物。株高达100厘米以上。根状茎横走,分枝,粗壮,粗约2厘米或过之,肉质,幼嫩部分密被蓬松的鳞片;鳞片披针形,长达2.5厘米,深棕色,有光泽。
主叶片叶柄一般长达30厘米以上,一回羽裂,叶片革质光滑、翠绿色。上部狭,顶端呈钻形,基部阔形,盾状着生,边缘淡棕色,有许多密集的小齿,基生不育叶阔卵形,长达30厘米,宽约25厘米或更大,通常较小些,基部心脏形而有耳,无柄,边缘浅裂至深裂,裂片顶端钝圆,全缘,侧脉粗壮,两面隆起,上部的斜向上,中部的平展,下部的向下反折成弧形,侧脉之间有曲折而不明晰的横脉相连,小脉连结成伸长的网眼,一般无内藏小脉;叶厚革质,坚硬,棕色,两面均无毛;正常能育叶的叶柄长约30厘米或过之,粗壮,粗约1厘米,棕色,无毛,具狭翅直达基部,基部被鳞片;能育叶叶片革质,长圆形,长达40-100厘米或更长,宽约40厘米,羽状深裂在叶轴两侧形成宽不及1厘米的翅;裂片阔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2-3.5厘米或更宽,顶端渐尖,向基部渐狭,叶两面均无毛,干后淡棕色。
生长环境
生于林缘、路旁的老树干上或季雨林的树干上及岩石上。长叶肾蕨喜阴凉环境,可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化,由于其叶片稍厚,能耐10℃左右的低温,但是长时间的低温会严重抑制生长甚至幼叶的萌发。30℃以上的高温会导致幼嫩叶片变异,株型不整齐,影响美观。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是栎叶槲蕨最简易便捷的方式。具体方法是选取栎叶槲蕨健壮的根状茎,每20-30厘米左右截断作为一个繁殖条,繁殖条要保留健康正常的叶片,一般情况下,切口无需任何消毒处理。然后用铁线或其他东西直接将繁殖条绑缚在树干或岩石上即可,注意绑缚力度适中,松紧适度,待植株完全贴附在附主后可解开。
栽培技术
自然情况下,长叶肾蕨通常土生或附着在墙壁石缝间。根系浅,但是长度较长,尤其是匍匐根状茎更长。根及根状茎上生长有大量短绒毛,需氧量大,因此,人工种植时建议浅植。长叶肾蕨对栽培基质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以疏松栽培基质稳定植株即可。根据不同目的,可选用不同的栽培方法。
盆栽可选用的基质为腐殖土和椰糠(或花生壳),其中腐殖土、粗沙、椰糠(或花生壳)按1:1:1比例混匀即可。在花盆底部先垫置一层碎陶片(蛭石或碎石),以增加花盆透气性。再往盆内填土至4/5高度,然后将植株放置于盆中央,往盆内均匀添加栽培基质,厚度以盖过根茎1厘米为宜。需注意的是,为防止栽培材料中携带病菌及有害虫卵,所有栽培材料应在太阳下暴晒1-2天。地被或切叶栽培基质配方参考盆栽方式。为增强植株的更新能力,可适当增加腐殖土比例。栽培地点选择有阴蔽的长条状苗床为宜,苗床不宜过宽,以方便切叶。株距不超过30厘米,直立茎埋入土壤的深度在2厘米左右。吊篮悬挂吊篮底部铺设一层椰丝或苔藓,然后填入适当的栽培基质,稳定住植株基部。浇水方法为喷淋。每次喷淋之后,土壤会往下渗落,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添加腐殖土,直到植株生长稳定为止。
病虫防治
栎叶槲蕨病害发生较少,偶见褐斑病发生。感病后,应立即摘除病叶,并进行集中处理,以免病原进一步扩散。摘除病叶后,应立即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300-4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每5-7天喷一次,连续2-3次,防治效果较好。
栎叶槲蕨主要虫害是蜗牛和红蜘蛛。蜗牛主要危害植株嫩叶。防治方法:将选用的栽培土壤以及烂树叶等用生石灰除虫,清洁栽培场所周围的沟渠并施撒生石灰,去除杂草,以减少蜗牛的发生;人工捕捉成贝和幼贝;撒施8%灭蜗灵颗粒剂或10%多聚乙醛颗粒剂。长期的环境干燥容易生长红蜘蛛。栎叶槲蕨受其危害后,叶片褪色,叶绿素受到破坏,表面出现密集的小黄点、小黄斑,并逐渐黄化,失去观赏价值。
防治方法:红蜘蛛经常躲在枝条、叶片的背面或者叶片茂密的地方,拉网隐蔽,人工捕捉比较容易。如果用化学药剂防治,可用20%三氯杀螨醇乳剂800-1000倍液喷洒,对成虫、若虫和虫卵都具有良好的杀伤作用。还可用5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喷洒,喷药时要注意喷到叶片背面,杀除效果会更好。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