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热
病因
症状
婴幼儿在夏季长期发热,热势随气温升降,并伴有烦躁、易哭、唇干舌燥、口渴欲饮、饮水量多,小便次数增多,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食欲不振,以及精神萎靡、疲倦嗜睡、形体消瘦等症状(医生们常将这些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发热、多口渴、多尿、少汗或无汗)。其特点是热型不定或不规则,体温多在37.5℃至39.5℃之间,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即使应用解热药,体温也往往只能暂时下降。而作血常规、大小便及其它功能检查时,又无病理性改变。但这种发热,即使不治疗,在雨后或气候凉爽时体温又会有所下降。特别是到了秋凉之后,上述症状便完全可以不药而愈。医生们把这种疾病称为小儿夏季热,医学上称为暑热症。多见于半岁至3岁的小儿,是炎夏酷暑季节婴儿的常见发热性疾病。
饮食
蚕茧红枣乌梅汤:蚕茧20枚,红枣20枚,乌梅3枚,煎汤代茶饮用。荷叶冬瓜汤:鲜荷叶1张,冬瓜皮50克,西瓜皮50克,煎汤代茶,频频饮用。枸杞冰糖饮:枸杞子50克,五味子50克,冰糖50克。将五味子装在净纱布袋内,与枸杞子加水100毫升同煎,煮取药汁800毫升,加入冰糖,代茶饮用。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治疗
【证见】长期发热,热势较高,口渴引饮,头额较热,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尿多,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数。
【方药】
处方:西洋参6克(另煎),石斛10克,麦冬10克,黄连3克,淡竹叶8克,知母10克,西瓜翠衣15克,荷梗10克,粳米15克(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
汗闭热高者,加青蒿10克、香薷6克。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30克。舌红而干者,加鲜芦根20克、鲜生地黄20克。烦躁不安者,加象牙丝10克、莲子心5克。胃纳欠佳者,加麦芽15克、山楂15克。
2.中成药
(2)复方玫瑰茄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处方:青蒿10克,地骨皮15克,薄荷3克(后下),益元散6克(包煎),淡竹叶8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芦根15克,胡黄连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阳不振
【证见】发热时高时低,气短懒言,肢体乏力,睡时露睛,食欲不振,口渴引饮,大便溏薄,尿多而清长。舌质淡,苔薄,脉虚大或细软无力。
【方药】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黄芪10克,当归6克,山药15克,扁豆12克,升麻3克,陈皮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烦渴引饮,唇红舌于者,加石斛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四肢不温者,加补骨脂10克、益智仁10克、菟丝子10克。纳呆苔腻者,加藿香10克、白蔻仁3克(后下)。
2.中成药
处方:党参、黄芪、何首乌、地骨皮、黑柴胡、知母、泽泻、白芍、桂枝、陈皮各6~15克。水煎2次作2。3次服,每日1剂。
下虚上盛
【证见】精神萎靡,虚烦不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下肢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身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
【方药】
处方:太子参15克,附子6克,菟丝子10克,覆盆子10克,桑螵蛸10克,补骨脂lO克,白莲须10克,黄连3克,磁石20克(先煎),天花粉10克,蛤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烦躁不宁者,加龙齿20克(先煎)、灯心草2扎。口渴引饮者,加鲜石斛15克、乌梅6克。
2.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适用于肾阳不足者。
处方:蚕茧10。20个,红枣10~20枚,乌梅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儿童夏季热其他疗法
1.外治法取生绿豆50克,鸡蛋1枚。将绿豆研细,以80目筛筛过,加鸡蛋清,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3。5厘米、厚0.5~0.8厘米的圆形糊饼2个,分别摊于布块上,敷于双涌泉穴,以绷带固定,每次敷6―8小时,每日2次。2.针灸疗法针刺大椎、曲池、三阴交、肾俞、气海等穴。
3.推拿疗法旋推脾土、肾水各300次,推上三关及下六腑各300次,按揉大椎、足三里各20次,摩涌泉穴100次。
4.饮食疗法
蚕茧红枣乌梅汤:蚕茧20枚,红枣20枚,乌梅3枚,煎汤代茶饮用。
荷叶冬瓜汤:鲜荷叶1张,冬瓜皮50克,西瓜皮50克,煎汤代茶,频频饮用。
枸杞冰糖饮:枸杞子50克,五味子50克,冰糖50克。将五味子装在净纱布袋内,与枸杞子加水100毫升同煎,煮取药汁800毫升,加入冰糖,代茶饮用。
检查
诊断鉴别
并发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