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中毒型痢疾

中毒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一种严重类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过极为凶险,如治疗不及时病儿可很快发生呼吸或环衰竭而死亡。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儿童中曾发生毒痢流,病死率高达20%~30%。1958年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及协和医院儿科、麻醉科等单位协作采用人工冬眠疗法治疗毒痢,使病死率降至4.2%,后我国儿科工作者多努力,在抗休克,降颅压等治疗,作了进一步改进,至19......
目录

症状体征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2天。起病急、发展快,突然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精神萎靡、嗜睡、反复惊厥昏迷,甚至发生环及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而症状腹泻在早期常不明显,往往需0.9%温盐水(200ml)灌肠采取沉底粪便检查,发现有多数白细胞或见红细胞能确诊。

由于全身各脏器微环障碍程度不同,临床上可表现出以下不同类型:

1.型(环障碍型) 以环障碍为水肿明显,轻度表现面色发灰,精神萎靡,嗜睡,惊厥发绀,呼吸增快,四肢力增高,压正常或轻度升高。重度表现出中枢性呼吸衰竭昏迷,频繁或持续性惊厥,面色苍灰,瞳孔一侧大、一侧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深浅不匀、律不整或有双吸叹息样呼吸、下颌呼吸、然后呼吸次数逐渐减少,减少至12次/min,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如不给予特殊抢救,患儿可突然呼吸停止而死亡。

2.休克型(皮肤脏微环障碍型) 此型以皮肤脏微环障碍为,大量液淤滞在外周,有效量不足。轻度表现志尚清楚,但有烦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手脚发凉,轻度发绀,皮肤发,末梢环差,毛细管再充盈时间<2s。尿量减少,搏增快,压差小,压略降低;重度表现:志模糊或昏迷,面色苍灰,四肢湿冷,发绀,四肢皮肤斑,末梢环更差,毛细管再充盈时间>3s,搏微弱或摸不到,少尿无尿压明显下降或测不出。

3.型(环障碍型) 又称呼吸窘迫综征,以环障碍为,此型少见,常在毒痢型或休克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轻度表现:烦躁不安,面色暗红,呼吸加快,频率>35次/min,进呼吸困难部呼吸音减低,X线可见部网状阴影。分析,pH>7.45,氧分压<8.0kPa(6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7kPa(35mmHg);重度表现:有严重的吸呼吸困难,张大幅度吸(因不好、缺氧严重),发绀性加重。部呼吸音减低,出现管状呼吸音、捻发音,X线见部大状阴影或两广泛实变。分析pH<7.35,氧分压<5.33kPa(49mmHg)。二氧化碳分压>5.99kPa(45mmHg)。

4.混型 上述2型或3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此时毒痢患儿由于全身严重的微环障碍,重要器官流灌注锐减,组织缺氧严重,甚至发生组织细胞坏死,极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混型病死率甚高。

用药治疗

由于毒痢起病急骤,发展快,病情危重应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地抢救,病程早期及时抢救是提高存活率的键。救治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综分析,抓要矛盾,采取相应的综治疗措施。

监护:应成立专门抢救小组,病儿多时应成立重病监护室(ICU)。最好实三级护理:一级护理(入院初及病情最危重时):每15分钟观测1次,记录体温,压,搏,呼吸,并记录面色、瞳孔变化、尿量等变化;二级护理(病情稳定或好转时):每30分钟观测记录1次;三级护理(病情恢复期):每小时观测记录1次。由于毒痢在发病24h,随时可发生病情突然恶化。三级护理的的就是有制度地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变化及时处理。

1.型的治疗

(1)积极改善微环:这是解决毒痢要矛盾、抢救患儿的最要措施。首选山莨菪碱(654-2)。

①用药指征:凡确诊为毒痢,均用山莨菪碱(654-2)治疗,愈早用效果愈好,且可防止病情恶化。

②用药途径:直接静注入,不用稀释。

量:轻度,每次0.5~1mg/kg;重度,每次1~2mg/kg。

每10~15分钟1次静注射,直至面色变红润,呼吸、环好转,然后延长到0.5~1h静注射1次,如病情稳定则可停药观察。如病情又恶化,可再重复给药。如连用10次,病情仍不见好转,应分析原因,各项助措施是否得当,考虑是否加用其他措施。

其他莨菪类药:莨菪碱,每次0.03~0.05mg/kg。阿托品,每次0.03~0.05mg/kg。用法同上。毒痢并严重呼吸衰竭或伴反复惊厥者可选用莨菪碱。毒痢病情十分危重,需用大莨菪类药时,可选用阿托品(1mg阿托品相当于10mg莨菪碱)。

(2)止惊:可采用地西泮(安定),每次0.3~0.5mg/kg缓慢静注射,密切观察呼吸改变,安定每次最大量不超过10mg;也可用氯丙嗪/异丙嗪(复方冬眠灵)(等量氯丙嗪异丙嗪配制而成)每次各0.5~1mg/kg,静缓慢注射或加入小壶静滴;或副醛每次0.1~0.2ml/kg,注射。

(3)脱水:由于环障碍的结果,毒痢患儿多伴有水肿。在采用山莨菪碱(654-2)疗法的基础上及时给予脱水疗法是必要的,采用20%醇,每次1g/kg缓慢静注射,必要时每隔3~6h重复应用(醇的有效作用时间是3~6h)。对严重型出现脑疝时(瞳孔一侧大、一侧小、呼吸律不整),要加强应用脱水,或采用30%尿素,每次1g/kg,静注射;更严重者采用20%

&nbs

饮食保健

饮食宜清淡为,注意卫生,理搭配膳食。

预防护理

痢疾的预防要充分发动群众,展广泛的卫生宣教工作,采取综性预防措施:加强小儿的卫生管理,讲究个人卫生,照看人和小儿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改善饮水卫生,防止水源受污染,不生水;加强粪便管理,病人的粪便要用1%白粉浸泡或浇上沸水或撒上生石灰浸泡后才能倒入下水道或粪池,病儿的尿布和衬裤要过或用浸泡后再洗;加强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加强环境卫生,灭蝇、灭蛆,食物存放要加罩防止昆虫污染;对于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这是控制痢疾键。对于不典型病儿、无症状带菌者(在儿童期少见)及慢性痢疾是重要的传染源,要早发现、隔离、治疗。必须注意使急性痢疾转为慢性的诱因,如佝偻病养不良及其他并症应及时处理。

对集体儿童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粪便,必要时做细菌培养,发现带菌者应及时处理。

病理病因

各型痢疾杆菌均可中毒痢疾,没有差异性。

疾病诊断

应与下列疾病作鉴

1.高热惊厥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过去常有高热惊厥史,惊厥发生在体温上升时且多不反复发作,惊厥后面色好,志正常,并常可找到起高热的疾病。

2.大肺炎 该病与毒痢均为急性起病,外周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早期可致休克水肿,但X线检查部可有大段性炎性病变。

3.流脊髓膜炎 流与毒痢均为急起高热,均有内毒素所致微环障碍表现,惊厥。但下列特征有助鉴

(1)流多发于冬末春初,而毒痢则多见于夏末秋初。

(2)流患者70%以上可见皮肤、黏膜出点及瘀斑。

(3)流常有头痛颈强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

(4)可问流疫苗接种史,如已接种疫苗则很少患流

4.性乙型炎 毒痢与乙由于发病年龄及好发季大致相同,首发症状均为急起高热,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惊厥神经系统症状,为此需要作好鉴

(1)发病时间不同:二病发病时间不同,毒痢多在起病当天发生惊厥,而乙多在起病第3~4天后才发生惊厥

(2)神经系统体征:乙颈强直、Kernig征(+)、Babinski征(+)等神经系统体征。

(3)流疫情:乙社会上有流疫情。

(4)疫苗接种史:问疫苗接种史,如接种过疫苗一般不得乙

(5)液检查:如确有怀疑,可作液检查,乙蛋白及白细胞增多,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毒痢液正常。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象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大多显著增高。

2.粪便常规检查 肉眼观察为黏液便、黏液便、便等。镜检有较多白细胞及红细胞,并可见吞噬细胞。

3.粪便细菌培养 采取粪便脓或黏液部分立即送检选用适当培养基及反复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率。阳性者宜常规进菌群鉴定和药敏试验。

4.快速诊断法 可采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免疫染色法或玻固相抗体吸附免疫荧光技术等快速检测法。其优点是快速、敏感、简便,但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可采用PCR快速诊断。

5.清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力测定 钠、钾、氯及二氧化碳结力多偏低。

6.其他检查 包括培养、DIC检测,毒痢患者易并发DIC据需要送检。

其他助检查:

做X线胸电图、CT检查,可有助除外其他疾病。特殊检查:

1.甲皱微环观察 毒痢患儿型早期可见甲皱毛细管襻数减少,休克型可见色变紫,流缓慢不均匀严重者有凝

2.眼底检查 可见小动脉痉挛。严重者网膜水肿压增高者可见视盘水肿

3.中压(CVP)测定 正常值0.59~1.18kPa(6~12cmH2O)。CVP要反映回心血量和室排功能之间的动态系,不能表示左功能。

4.其他检查 电图、X线检查等可需要进

并发症

严重病例常并DIC,功能衰竭,偶尔可溶血尿毒综征。

预后

本症为菌痢中病情最凶险的一型,诊治及时,多可转危为安,但延误诊治或有严重并发症者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人体受痢疾杆菌感染后,在细菌及其内毒素的作用下,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称应激反应或超敏感反应),大致过程如下:细菌及其内毒素→激动脏自神经前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乙酰碱及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副交感M受体及交感性α受体兴奋→微管舒缩紊乱→全身急性微环障碍。微环指的是:动脉毛细管网→微静之间的环。微环的功能要是向器官组织细胞提供养物质和氧并带走代谢产物,是器官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微环发生急性功能障碍,则会器官组织细胞五期病理变化:

1.微环缺期 疾病早期交感神经被激动,此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多,α受体兴奋,使皮肤脏小动脉动脉、前毛细管及微静痉挛,起外周管阻力相加,微容积减少,使组织液灌注减少,造成组织、缺氧。临床表现面色发灰、嗜睡、昏迷惊厥

2.微环淤期 缺与缺氧刺激微管壁上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织胺具有舒张管的作用。同时缺期产生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也有舒张管的作用。这些因素使动脉、前毛细管等前阻力管舒张,而微静组织胺和酸中毒作用不敏感,仍处于收缩状态。前阻力降低后阻力仍高,使微多灌少流,造成微与缺氧。毛细管静水压升高,通透性增高,液向外渗出,组织水肿。临床表现颅压升高,病儿昏迷加重,惊厥频繁,水肿与颅压升高压迫神经,诱发脑疝使瞳孔一侧大、一侧小,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3.休克期 有的患儿由于皮肤脏微环障碍,大量液淤积在胸脏,回心血量减少,有效环量不足,另外要是M受体与β2受体支配,休克时这两种受体被激动管扩张造成液过度灌注,这部分液约占输出量的1/3,因此也是有效环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休克期临床表现输出量减少,压下降,搏细速,四肢发凉,皮肤发,肢端可出现发绀表情淡漠,严重者可出现环衰竭而死亡。

4.弥漫性(DIC)期 微环障碍进入淤期后,由于毛细液体外渗,液浓缩,液黏稠度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聚集破坏,释放凝活酶,严重乳酸血症使肝素灭活。同时皮细胞受损,暴纤维,激活Ⅻ因子。以上因素液呈高凝状态促成了DIC。此时广泛的微栓阻塞毛细管,使微环障碍进一步恶化。在凝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凝因子,减少,机体为对抗DIC而继发纤溶亢进,故后期液凝固性降低,诱发倾向。

5.器官功能衰竭期 微环障碍得不到解决或继续恶化,随着失代偿的继续发展,细胞代谢与功能障碍越来越严重,组织乳酸堆积、pH值下降、能量耗竭、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功能衰竭,溶酶体破裂释放出溶酶体酶,造成细胞损伤与坏死。此时腺释放出抑制因子(MDF),使功能更差。所以微环障碍先是起脏器功能改变,继而组织细胞坏死发生脏器功能衰竭。中毒痢疾是全身性微环障碍,因而严重病例可起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

中毒痢疾由于全身应激反应来势迅猛,肠道炎症病变则轻微,并不严重,要见于结肠,其次为小肠阑尾。肉眼可见肠黏膜充水肿,镜下可见固有层有局限性出灶,黏膜下小管扩张,并有液淤滞和水肿。有的病例浆膜下也有比较明显的充水肿溃疡少见。

死亡病例器官病理改变显著。可见的损害严重,其中水肿尤为明显,且以脑干部第四脑室附近水肿更为明显,这种改变可能是中枢性呼吸衰竭而致早期死亡的原因,此外尚可见细胞变性。脏可见及间质水肿、小有凝栓,这些改变在型病例尤为明显。改变有淤、间质水肿、细胞变性。肝脏有脂肪变性。上腺有时可见出和皮质萎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流涎症

下一篇 栗树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